給孩子留下思考的時間
孩子回答問題往往是憑直覺, 如果家長滿足于孩子的這點“小聰明”而不去引導他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 那麼, 他們就會習慣於對問題不假思索地做出回答, 而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大腦啟動思維“程式”。
所以, 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 家長最好不要急於讓他說答案, 而是要求他多問幾個為什麼, 多想幾種解決的方案, 多幾次對自己的否定, 然後在否定中尋找最佳答案。 這種思維練習在日常生活中可隨時隨處進行。
騰訊育兒專家微觀點
例如, 我帶4歲的孫子去商店買玩具,
Advertisiment
教孩子說話用詞達意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 儘早教孩子準確用詞, 不但能防止別人曲解、誤解他的意思, 而且促使他思維活躍、思路清晰。
家長對孩子的話要多問幾個為什麼,
Advertisiment
有一段時間, 我的小孫子看到好看的東西都籠統地用一個“酷”字。 我就問他:“‘酷’是什麼意思?‘酷’和‘漂亮’、‘好看’、‘帥’等詞語有什麼不同?在什麼情況下用‘酷’最好呢?你說‘酷”的時候, 心裡有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幾次下來, 小孫子在說話的時候開始注意他的用詞。 有一次, 他告訴我:“這件衣服很漂亮, 不過, 還不夠酷。 ”這說明, 他的思維正努力往準確、精細的方向發展。
讓孩子每天畫日記
畫畫是幼兒表達自己內心世界最直接、最樂意的一種方式。 大多數孩子在學會使用清晰的語言之前都可以用畫來表現自己。 這一時期,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把每天的感覺、把一天中他覺得最有意思的事畫出來。
Advertisiment
有一次, 我帶小孫子從動物園回來後, 他在日記本裡畫了威風的大老虎、機靈的小猴子和憨厚的黑熊, 這說明這幾個動物在他的大腦中印象非常深刻。 小孫子畫完後, 我就拿著他這幅日記畫饒有興趣地和他一起胡亂地編起故事來。 後來, 每當小孫子看到這一頁日記的時候, 總喜歡用那裡面的主角再編幾個故事。 編故事的過程需要想像和經過思考的情節, 如果您的孩子也有一本“畫”出來的日記, 那他同時也擁有了一本屬於自己的最容易自由發揮的故事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