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孩子創造力遵守6要5不怕守則

你一定看過家中小孩著迷於繪畫、積木、樂高或勞作的專注模樣, 很多父母以為孩子念書無法專心, 卻訝異的看到孩子會為做出喜歡的設計廢寢忘食。 其實每個人都是天生的創客, 只是在教育和成長過程中, 動手做並不被特別鼓勵, 甚至被認為在浪費時間。 有些人幸運的長大後還維持動手做的熱忱, 當成興趣。 但大多數人都變成﹁手殘﹂的人, 遺忘了自己也曾經對事物充滿熱情的模樣。

父母該如何支持家中的小創客, 讓他們的創造欲得以燃燒、學習更主動?

1滿足孩子拆解東西的好奇心

探詢每位創客、發明家的成長歷程,

Advertisiment
會發現他們幾乎都有個喜歡拆東西的童年和好奇心。

三藩市柏克女校從藝術家拆解東西零件、再重新組成一件藝術品的美學中發展課程專題, 鼓勵幼稚園女孩拆解小家電, 再將內部零件分門別類、重新組合成自己的創作品。 “練習使用螺絲起子等工具, 不但訓練孩子的大小肌肉, 也讓女孩不怕拿起工具, 以會修理家電為榮, 而且也學會將小零件分類整理。 ”柏克學校創客坊老師珍妮.郝蘭德(Jenny Howland)表示。

廢物回收利用也是三藩市創客運動中的一個創意表現。 當今最夯的一個動手做活動, 就是拆解舊的填充玩具, 把裡面的電池取出來, 再創造新玩具。 一個會讓熊熊肚子叫的電池, 裝上另外的裝飾,

Advertisiment
就會變成一隻小貓咪。 不僅展現環保意識, 更展現孩子的創意, 同時也學會簡單電學。

2.當孩子的“彈藥庫”, 隨時補貨

喜歡動手做的孩子, 需要多樣豐富的媒材、物品或器材的刺激, 實現隨時都會湧現的創作靈感。

有三個兒子的作家彭菊仙最常去的幾家店, 就是文具用品行、五金行和量販材料店。 她在《孩子有想法, 我們就想辦法》一書中詳述, 老二凱凱是手做達人, 看完電影常突發奇想要做電影中的神槌、五連發彈力木槍、鋼鐵手套、五彩籌碼.....她和先生每三周就去店裡報到, 購買木材、金屬、鋸子等配備。

3.Hold住想幫忙、想教的衝動

看到孩子無助、搞不懂的時候, 很多父母會直覺、衝動的沖上前去幫忙。 但是, 三藩市探索館動手做計畫主持人麥克.沛翠克(Mike Patrich)提醒,

Advertisiment
動手做是個讓你慢下來試試看的過程, 孩子需要卡住、碰到問題的經驗, “只有想辦法讓自己通過這個卡住的部分, 真正的學習才發生。 ”他說。 父母不要太快介入, 不要立刻幫忙, “提個建議、給他一把新鑰匙, 讓孩子自己建立自己的理解架構, ”沛翠克建議。

4.忍受沒有秩序的混亂

有動手做經驗的人都知道, 不論製作現場是家裡或教室, 必然亂糟糟, 而且不會太安靜。 因為孩子在全心發想、製作時, 一定不會把心思放在維持環境整潔之上。 限制他不准把環境弄亂, 無疑是綁手綁腳的束縛。 彭菊仙建議父母:我們要做的不是在過程中嫌他髒亂, 而是在完成之後, 教導、示範, 要求孩子把環境還原, 並且制訂家規做為懲處。

Advertisiment

5.當孩子的頭號粉絲

因為真心讚歎、訝異孩子的努力和成果, 彭菊仙只能像頭號粉絲一般讚賞、展示、收藏孩子的作品。 同時, 記者出身的她也像狗仔隊一樣, 定期追蹤孩子的每個製作步驟、拍攝動作、材料和細部。

讚美之外, 也不斷提問題, 説明孩子改變思考方式, 試探不同可能性, 讓他從學習問“為什麼”和“怎麼做”中不斷進步。

6.跟他一起動手做

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檔案管理部總監湯尼.迪羅斯(Tony DeRose)全家人都是創客, 每年都在創客市集擺攤展示全家的作品。 他觀察, 面對需要動手做的場合, 小孩會一頭栽進去, 大人卻常以為“我不會、我不喜歡做”, 可是一旦也開始跟著做, 竟然發現自己也成了創客, 更可以和孩子分享。

Advertisiment
“動手做, 提供了一種新的親子連結, ”迪羅斯笑著說。

的確, 幫助、陪伴孩子動手打造他自己的人生, 應該是父母最大的滿足和快樂所在。

5不怕, 支持家中小創客

1.不怕寶貝危險:引導使用剪刀、刨刀等工具。

2.不怕寶貝弄髒:鼓勵孩子玩沙、玩土、玩泥巴、玩所有事後需要仔細清洗的遊戲。

3.不怕寶貝搗亂:不需禁止寶貝翻箱倒櫃、搬上搬下。

4.不怕寶貝製造麻煩:給他充分時間自己做生活上的大小事情, 如吃飯喝湯、系鞋帶等。

5.不怕寶貝吵鬧:不用電視、手機當保母、玩伴。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