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孩子學習能力著重五點

培養孩子的求知欲

在心理門診, 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說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 就是對玩感興趣, 那麼, 如何才能讓孩子對待學習就像看電視、玩遊戲那樣投入呢?

首先, 父母要從小啟發和引導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在3~5歲時特別愛問“為什麼”、“這是怎麼回事”, 面對孩子千奇百怪的問題, 有的父母被問得張口結舌, 有的則會不耐煩, 不願意被孩子纏得沒完沒了。 其實這些問題恰恰是孩子求知的萌芽, 父母面對孩子一個接一個的問題, 應該耐心地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孩子解釋, 引導孩子看專門給幼兒看的《十萬個為什麼》,

Advertisiment
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 讓孩子對一些物理現象有感性的認識。 如果孩子沒有問題, 父母還要主動給孩子講, 不要以為孩子小、聽不懂, 其實在他們似懂非懂的時候, 也能瞭解許多知識。 孩子們的大腦是非常活躍的, 父母們不能忽略從小對孩子的教育。

第二, 父母要充滿熱情地鼓勵孩子的學習興趣。 曾有一位父母讓自己兩歲半的孩子繪畫, 原意是培養孩子的興趣, 可當父母看到孩子把小鳥畫成了個大黑疙瘩時, 就忍不住說孩子“太笨了!畫的是什麼呀”。 父母這樣的態度對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肯定有很大打擊, 因為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第一個權威的評價者, 他們特別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 可是父母們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Advertisiment
經常毫不負責任地、輕而易舉地摧毀了孩子的求知欲。 當孩子做得好時, 應及時表揚, 可當孩子做得不好或者失敗時, 要先發現孩子有創造性的一面, 然後再鼓勵他們。

第三, 對於因學習困難而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孩子, 父母要耐心地幫助孩子找到困難的原因, 幫助孩子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有的孩子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 課後不會做作業, 往往會受到父母的訓斥, 甚至打罵, 這樣必然會形成惡性循環, 孩子越發對學習不感興趣。 對於有學習困難的孩子, 父母在無奈之余可以找心理醫生檢查評定孩子的學習能力, 發現孩子的問題所在, 用科學的方法來矯治。

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有的孩子最怕寫作文,

Advertisiment
一篇文章要寫半天, 內容就像流水帳, 乾巴巴的, 缺乏感情☆禁☆色彩;有的孩子對周圍豐富多彩的生活事件反應冷淡, 或沒有察覺, 連一般常識都不知道……這些都是由於孩子的觀察力發展不足造成的。 觀察力是孩子心理發展的一部分, 是從小培養和發展起來的。 孩子年齡越小, 觀察力就越差。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父母要注意孩子觀察力的發展是否正常。 首先, 要看孩子觀察事物時是否具有隨意性、目的性。 例如, 他能否按你所指的方向去看一件東西, 並持續一段時間, 如果注意力特別容易分散, 一會兒看這邊, 一會兒看那邊, 不安定, 那就是有一定問題;其次, 要看孩子觀察得是否細緻。 因為觀察力差的孩子往往只注意事物的輪廓,
Advertisiment
不大注意事物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對自己喜歡的東西, 觀察得比較細, 對不感興趣的事物就會熟視無睹;第三, 要看孩子觀察事物的獨立性。 孩子往往易受父母和老師的影響和暗示, 不會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所看到的事物;第四, 要看孩子的觀察力是否具有穩定性。 孩子觀察事物時是否持續的時間短, 易受無關刺激的干擾而轉移目標。

孩子觀察力的發展是在豐富的環境發展起來的, 大自然是最好的課堂。 父母要經常帶孩子去大自然的環境中看、聽、嗅、觸摸、品嘗各種感覺資訊, 在體驗過程中多向孩子提問題, 也儘量讓孩子多問問題, 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 多指導孩子觀察事物的規律和觀察分析的順序。

Advertisiment
和孩子比賽, 看誰能發現更多的細節, 或是比賽誰快速地搜尋出某個目標等等。

孩子去觀察事物時需要通過各個感覺器官去攝取資訊, 再傳送到大腦中樞去分析加工, 如果孩子的感覺系統從小就沒有得到過充分的訓練, 就會出現反應遲鈍, 觀察不系統、不細緻, 作文內容空洞等現象。 這就需要經過必要的心理訓練, 來幫助孩子打開感覺的毛孔。

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有些孩子會做計算題, 但一遇應用題就發傻, 他們大多不會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所學的概念和法則。 細觀這些孩子, 他們或多或少都存在語言概括能力差, 敘述事情像流水帳, 歸納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有困難等通病;還有的孩子會具體形象的運算, 但不理解抽象的運算……這些問題都與孩子的思維能力有關。孩子的思維能力,需要後天的培養才能逐漸發展起來。

兒童思維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動作思維階段、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和抽象邏輯思維階段。

不到三歲的孩子以動作思維為主,思維在動作中進行。孩子最初的動作往往是雜亂無章、漫無目的的,以後在不斷的操作過程中瞭解了動作與結果之間的關係。例如,一歲的孩子看到桌子上的娃娃,想拿可夠不著,他就會一邊叫一邊無意識地抓桌布,結果娃娃隨著桌布被拉過來了,孩子以後就學會了借助別的東西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三歲的孩子拍球時,開始是亂拍,不瞭解自己的動作與球彈跳的關係,經過學習和訓練,他逐漸理解了其中的關係,學會了正確的拍球動作。在這一時期,對孩子的動作、運動訓練很重要,因此,訓練孩子的爬行、滾翻、蹦跳等平衡協調能力以及捏橡皮泥、擺積木等活動是必不可少的,這些活動有助於孩子的思維發展。相反,限制孩子的活動,只讓孩子看電視、玩玩具、玩遊戲機則會影響孩子的思維發展。

三到六歲的孩子具體形象思維佔優勢,他們缺少立體感和空間感。不信,你拿兩個同等體積但形狀不一的杯子,讓他們挑出誰大誰小,他們肯定答不出。在做計算時,用蘋果來舉例子,就容易理解;用數字加減,他們就反應不過來了。在這個階段,父母要注意增加孩子的經驗,豐富孩子的詞彙,多給孩子動手的機會。在孩子拆裝玩具或積木時,幫助他們理解平面與立體的關係,和孩子玩圖片分類和比較遊戲,讓孩子從具體中學會歸納和抽象,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經常向他們提出各種問題,引導他們去觀察事物和現象等。有些父母和老師片面地、刻板地教孩子多識字、寫字、計算等,對孩子的思維發展並沒有好處。

六到十一歲是培養孩子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要培養孩子正確的思維程式和科學的思維方法。父母可以問孩子:“有一隻大盒子,內有三隻小盒子,每只小盒子裡又有四隻小盒子,那麼,連大帶小一共有幾隻盒子?”有些孩子就不能計算出來,因為他們顧此失彼,不能一步步考慮題目的結構,做出正確的計算。另外,父母還要培養孩子良好的思維習慣,要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不要給孩子現成的答案。

孩子的思維能力是逐步發展起來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是在動作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孩子早期思維能力的培養訓練非常重要。如果早期訓練不足,後期還需要科學地強化彌補。所以,心理學家認為對那些早期運動不足的孩子要訓練他們的知覺——動作綜合能力,以促進其心理發展。

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父母在對孩子早期訓練時,更喜歡訓練孩子認字、算數、背兒歌、背唐詩等,但是,如果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他就不能夠把你教的知識記住,也不可能坐下來好好聽講。所以,父母應該注意訓練孩子的集中注意能力。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注意力與前庭平衡能力有關。

前庭器官是大腦中的重要器官,控制人的重力(地球引力)感和平衡感。人對重力的感受、判斷身體與環境的關係、控制身體的平衡,方向感、距離感的正確掌握,以及翻、爬、坐、站、跑等行動都與前庭器官有重要關係。前庭平衡功能失調的孩子表現為:左右不分,方向感不明,經常磕磕碰碰,喜歡爬高,繞圈子跑,旋轉不暈,怕走平衡木等等。在學校裡表現得好動不安,注意力無法集中,上課不專心,愛做小動作,喜歡作弄人,浮躁,愛發脾氣,缺乏自信心。他們比一般孩子更容易給父母添麻煩,挑三揀四,很難與他人分享快樂,也不願和他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慮別人的需要。有些孩子還可能出現語言發育遲緩,說話晚,語言表達困難等。有的孩子自己學不到東西,也影響課堂紀律,讓老師感到很頭疼。造成前庭平衡功能失調的原因有胎位不正,早期活動不足,爬行不足,過早地長時間使用學步車等。

對孩子前庭平衡功能的訓練應從懷孕時開始。胎兒在前三個月主要是發育大腦神經系統,但此時的媽媽都比較緊張地“保胎”而很少活動,有的孕婦在床上要躺好幾個月。其實,在整個懷孕期間孕婦都應該適當地活動,如散步、做一些家務等。孩子出生回家後,每天都可以做幾秒鐘的俯臥抬頭、頭豎直等訓練。適當地搖抱孩子,不要老讓孩子躺在床上看天花板。三個月開始訓練孩子翻身,六個月開始訓練孩子坐,七八個月開始訓練孩子爬行。據調查,現在有不少孩子沒經過爬就學走路,而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充分的爬行訓練與孩子的注意力、動作協調性、語言能力等關係密切。所以,父母不要給孩子過早使用學步車,不要超越爬行階段。12個月時訓練孩子走,然後逐步訓練孩子跑、跳、單雙腿蹦、上下臺階、走平衡木、坐滑梯、跳繩、拍球、坐旋轉遊戲等活動能力。對於已發現有注意力問題的孩子,可以找心理醫生做心理檢查,然後進行有針對性的行為矯正。

提高孩子的記憶力

記憶力是孩子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記憶能力發展不足或出現障礙,會影響到孩子對知識的獲取和儲存。

有些孩子能很快地複述或背誦一篇課文,但把文中的字詞拆開就不知如何解釋了,更不會用自己的語言寫作文。父母以為這是寫作能力的問題,就拼命給孩子補習作文,可是上了許多輔導班,卻依然如故。其實,這個問題的根本,在於孩子在學習他人的經驗或經歷周圍的生活事件時,並沒有把有關資訊有效地攝入大腦中,也沒有很好地保留下來。例如,他可能剛看完愛迪生的故事,但你要問他電燈是誰發明的,他就答不上來。還有些孩子很難記住語文生字和外語單詞,甚至有時連老師留的家庭作業都忘得一乾二淨,父母和老師往往以為是孩子學習態度不認真,有的父母甚至用打屁股的方法企圖糾正孩子的學習態度。

其實,這不是學習態度的問題,而是孩子大腦神經功能不協調,而造成注意力不集中,使孩子不能有效地攝入資訊。這些孩子的特點是很喜歡旋轉的遊樂項目,因為他們從來不感到頭暈,有的孩子則相反,連乘車都會頭暈。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前者是由於前庭器官過於遲鈍,外界的資訊進不去;而後者是因為前庭器官過於敏感。這些都是前庭器官功能不調的表現,而前庭器官又是負責人的注意力和協調性的中心,所以,針對孩子前庭器官功能的訓練對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增強記憶力非常重要。訓練的方法是在心理專家的指導下,運用平衡木、轉筒、秋千、蹦床等器械來進行系列的專門訓練。

另外,對記不住生字的孩子要著重訓練視覺記憶,圖形記憶能力;對於抄題老出錯的孩子,要訓練數位記憶能力。在記憶的時間能力,也要科學安排。最好把要記憶的東西放在早晨起床和晚上臨睡前。同時,要注意讓孩子的大腦勞逸結合,每隔50分鐘要休息10分鐘,讓他幹些家務,做一些體育活動等,以提高記憶效率。

但不理解抽象的運算……這些問題都與孩子的思維能力有關。孩子的思維能力,需要後天的培養才能逐漸發展起來。

兒童思維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動作思維階段、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和抽象邏輯思維階段。

不到三歲的孩子以動作思維為主,思維在動作中進行。孩子最初的動作往往是雜亂無章、漫無目的的,以後在不斷的操作過程中瞭解了動作與結果之間的關係。例如,一歲的孩子看到桌子上的娃娃,想拿可夠不著,他就會一邊叫一邊無意識地抓桌布,結果娃娃隨著桌布被拉過來了,孩子以後就學會了借助別的東西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三歲的孩子拍球時,開始是亂拍,不瞭解自己的動作與球彈跳的關係,經過學習和訓練,他逐漸理解了其中的關係,學會了正確的拍球動作。在這一時期,對孩子的動作、運動訓練很重要,因此,訓練孩子的爬行、滾翻、蹦跳等平衡協調能力以及捏橡皮泥、擺積木等活動是必不可少的,這些活動有助於孩子的思維發展。相反,限制孩子的活動,只讓孩子看電視、玩玩具、玩遊戲機則會影響孩子的思維發展。

三到六歲的孩子具體形象思維佔優勢,他們缺少立體感和空間感。不信,你拿兩個同等體積但形狀不一的杯子,讓他們挑出誰大誰小,他們肯定答不出。在做計算時,用蘋果來舉例子,就容易理解;用數字加減,他們就反應不過來了。在這個階段,父母要注意增加孩子的經驗,豐富孩子的詞彙,多給孩子動手的機會。在孩子拆裝玩具或積木時,幫助他們理解平面與立體的關係,和孩子玩圖片分類和比較遊戲,讓孩子從具體中學會歸納和抽象,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經常向他們提出各種問題,引導他們去觀察事物和現象等。有些父母和老師片面地、刻板地教孩子多識字、寫字、計算等,對孩子的思維發展並沒有好處。

六到十一歲是培養孩子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要培養孩子正確的思維程式和科學的思維方法。父母可以問孩子:“有一隻大盒子,內有三隻小盒子,每只小盒子裡又有四隻小盒子,那麼,連大帶小一共有幾隻盒子?”有些孩子就不能計算出來,因為他們顧此失彼,不能一步步考慮題目的結構,做出正確的計算。另外,父母還要培養孩子良好的思維習慣,要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不要給孩子現成的答案。

孩子的思維能力是逐步發展起來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是在動作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孩子早期思維能力的培養訓練非常重要。如果早期訓練不足,後期還需要科學地強化彌補。所以,心理學家認為對那些早期運動不足的孩子要訓練他們的知覺——動作綜合能力,以促進其心理發展。

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父母在對孩子早期訓練時,更喜歡訓練孩子認字、算數、背兒歌、背唐詩等,但是,如果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他就不能夠把你教的知識記住,也不可能坐下來好好聽講。所以,父母應該注意訓練孩子的集中注意能力。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注意力與前庭平衡能力有關。

前庭器官是大腦中的重要器官,控制人的重力(地球引力)感和平衡感。人對重力的感受、判斷身體與環境的關係、控制身體的平衡,方向感、距離感的正確掌握,以及翻、爬、坐、站、跑等行動都與前庭器官有重要關係。前庭平衡功能失調的孩子表現為:左右不分,方向感不明,經常磕磕碰碰,喜歡爬高,繞圈子跑,旋轉不暈,怕走平衡木等等。在學校裡表現得好動不安,注意力無法集中,上課不專心,愛做小動作,喜歡作弄人,浮躁,愛發脾氣,缺乏自信心。他們比一般孩子更容易給父母添麻煩,挑三揀四,很難與他人分享快樂,也不願和他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慮別人的需要。有些孩子還可能出現語言發育遲緩,說話晚,語言表達困難等。有的孩子自己學不到東西,也影響課堂紀律,讓老師感到很頭疼。造成前庭平衡功能失調的原因有胎位不正,早期活動不足,爬行不足,過早地長時間使用學步車等。

對孩子前庭平衡功能的訓練應從懷孕時開始。胎兒在前三個月主要是發育大腦神經系統,但此時的媽媽都比較緊張地“保胎”而很少活動,有的孕婦在床上要躺好幾個月。其實,在整個懷孕期間孕婦都應該適當地活動,如散步、做一些家務等。孩子出生回家後,每天都可以做幾秒鐘的俯臥抬頭、頭豎直等訓練。適當地搖抱孩子,不要老讓孩子躺在床上看天花板。三個月開始訓練孩子翻身,六個月開始訓練孩子坐,七八個月開始訓練孩子爬行。據調查,現在有不少孩子沒經過爬就學走路,而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充分的爬行訓練與孩子的注意力、動作協調性、語言能力等關係密切。所以,父母不要給孩子過早使用學步車,不要超越爬行階段。12個月時訓練孩子走,然後逐步訓練孩子跑、跳、單雙腿蹦、上下臺階、走平衡木、坐滑梯、跳繩、拍球、坐旋轉遊戲等活動能力。對於已發現有注意力問題的孩子,可以找心理醫生做心理檢查,然後進行有針對性的行為矯正。

提高孩子的記憶力

記憶力是孩子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記憶能力發展不足或出現障礙,會影響到孩子對知識的獲取和儲存。

有些孩子能很快地複述或背誦一篇課文,但把文中的字詞拆開就不知如何解釋了,更不會用自己的語言寫作文。父母以為這是寫作能力的問題,就拼命給孩子補習作文,可是上了許多輔導班,卻依然如故。其實,這個問題的根本,在於孩子在學習他人的經驗或經歷周圍的生活事件時,並沒有把有關資訊有效地攝入大腦中,也沒有很好地保留下來。例如,他可能剛看完愛迪生的故事,但你要問他電燈是誰發明的,他就答不上來。還有些孩子很難記住語文生字和外語單詞,甚至有時連老師留的家庭作業都忘得一乾二淨,父母和老師往往以為是孩子學習態度不認真,有的父母甚至用打屁股的方法企圖糾正孩子的學習態度。

其實,這不是學習態度的問題,而是孩子大腦神經功能不協調,而造成注意力不集中,使孩子不能有效地攝入資訊。這些孩子的特點是很喜歡旋轉的遊樂項目,因為他們從來不感到頭暈,有的孩子則相反,連乘車都會頭暈。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前者是由於前庭器官過於遲鈍,外界的資訊進不去;而後者是因為前庭器官過於敏感。這些都是前庭器官功能不調的表現,而前庭器官又是負責人的注意力和協調性的中心,所以,針對孩子前庭器官功能的訓練對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增強記憶力非常重要。訓練的方法是在心理專家的指導下,運用平衡木、轉筒、秋千、蹦床等器械來進行系列的專門訓練。

另外,對記不住生字的孩子要著重訓練視覺記憶,圖形記憶能力;對於抄題老出錯的孩子,要訓練數位記憶能力。在記憶的時間能力,也要科學安排。最好把要記憶的東西放在早晨起床和晚上臨睡前。同時,要注意讓孩子的大腦勞逸結合,每隔50分鐘要休息10分鐘,讓他幹些家務,做一些體育活動等,以提高記憶效率。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