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一些家長抱怨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 起床、穿衣都要半天, 刷牙、吃飯總是磨磨蹭蹭。 做事情的時候邊玩邊幹, 大人明明告訴孩子再過十分鐘要遲到了, 可孩子不配合, 照樣在一邊磨蹭, 大人乾著急也沒辦法。
且不說孩子做事沒有時間概念, 我們身邊的大人也常出現辦事拖拉散漫、約會不守時等現象。 為什麼在快節奏生活裡忙碌著的大人, 還會缺乏時間管理能力呢?這些跟他們幼年時的生活有關係。 年幼的孩子生活在比較寬鬆、自由的環境中, 時間觀念往往被忽視, 如果大人不刻意培養,
Advertisiment
我們該怎樣幫助孩子們建立良好的時間觀念呢?對孩子來說, 時間是很抽象的概念, 沒有可視可觸的形狀與顏色, 看不見、摸不著, 讓他們來掌握抽象的時間概念難度很大。 所以發展孩子的時間感必須與日常生活的具體事件聯繫起來, 使之有可以感知的具體內容。
一分鐘能幹什麼
我們可以通過具體事情讓孩子認識時間的長短, 比如一分鐘、十分鐘。 我們可以先問:“你知道一分鐘有多長?”孩子可能回答不知道, 或很長。 這個時候我們先把時間量化, 告訴孩子一分鐘等於60秒, 也就相當於從1數到60。 然後再把時間具體化, 填充進具體的生活事件,
Advertisiment
制定“活動時間表”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制定自己的“活動時間表”,
Advertisiment
出生沒多久的孩子吃喝拉撒睡都跟著感覺走,
Advertisiment
1個月大時, 幫助孩子形成按時睡眠、按時吃奶的“生物鐘”。
1歲左右, 著手調整活動時間, 如安排固定的玩耍、午睡時間等。
2-3歲, 用數數感受時間流逝, 可以把“等一下”這樣抽象的概念換成數幾個數。 還可以讓孩子看時鐘指標, 並告訴孩子當指標轉到某一位置時, 表示某些活動該進行了。
3-4歲, 認識時間詞匯, 使時間具體化。 通過日常瑣事, 加強對白天、中午、夜晚的印象。
5歲至學齡前, 簡單瞭解“過去”和“未來”。 家長可以利用故事書中事件的進展來講解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