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 前幾天, 一位女士的小女兒手肘撐著桌子頭朝天地啃雞翅膀, 被媽媽拿筷子打了一下嘴, 打掉了半顆門牙。 這位媽媽並沒感到內疚, 她表示, 以後再碰見類似情況同樣上來就打。
在這位嚴厲的媽媽看來, 牙齒打掉了可以換新的, 但不打, 孩子是不會長記性的。 據瞭解, 在這位女士家裡有關吃飯的規矩還包括:不允許吃飯時看電視、聽音樂、玩手機;吃飯時手要扶碗, 手肘不能撐在桌子上吃飯;吃東西、喝湯時不准有聲音等。
這一報導引發了家長們對於兒童“飯桌問題”的關注。 網友“不是罪”認為,
Advertisiment
有關吃飯的規矩問題, 網友有兩種意見。
一些年輕父母對孩子吃飯的規矩問題似乎放鬆了很多, 認為現在生活節奏快, 父母每天工作很忙, 能趕上回家吃飯, 都會抓緊跟孩子交流交流, 問孩子在幼稚園、在學校發生什麼事情以及孩子的學習情況等等。 吃飯應該是輕鬆愉快的事, 沒必要人為地設置太多的條條框框, 搞得那麼嚴肅、刻板, 只要有一些大致的規矩, 孩子不出格就行了。
相比之下, 多數網友仍然堅持, 有必要培養孩子的餐桌禮儀, 它是一個人是否有禮貌、有教養的最直接的體現;而有禮貌、有教養、懂規矩的孩子總是比粗魯無禮的孩子更討人喜歡。
Advertisiment
對於餐桌禮儀, 一些網友普遍認為, 要長幼有序;吃飯時, 要讓長輩先坐, 飯桌上朝南的位置是要留給長輩的, 進餐的人全部落座後, 長輩發話後才可以動筷子;桌上的菜必須先由長輩夾過, 小輩才可以夾。 這一規矩是應該提倡, 而不是縱容孩子把喜歡吃的飯菜端到自己跟前, 獨自享用。
其次, 告訴孩子不要把筷子豎著插在米飯中, 筷子放在桌上也不能伸出桌外;拿筷子的時候不能同時去拿勺子;吃菜只吃自己這一邊的, 不能把筷子伸到盤子的那一邊夾菜, 更不要站起來伸長手臂去夾離自己比較遠的菜, 或者用筷子在菜裡攪動,
Advertisiment
有網友提到, 吃飯時必須端坐著, 身子不能扭來扭去、抖腿, 或像上文提到的女孩那樣, 將兩肘都放在桌上撐著吃, 當然也不能躲到桌子底下去一邊吃一邊藏貓貓, 或者蹲在凳子上;不能邊吃邊掉, 滿地、滿桌子“開花”, 嚼東西時不能吧唧嘴, 喝湯時不能發出吸溜吸溜的聲音。 讓孩子知道, 這些都是不文明的吃飯行為, 俗稱“沒有吃相”。
也有網友提到, “不看電視”“不玩手機”也應納入新的餐桌禮儀中。 有客人來家裡吃飯, 儘管自己吃飽了, 也不能離席, 要陪在一旁, 讓孩子從小學習禮貌待人。
餐桌禮儀體現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規則, 孩子將來要走上社會, 必須要讓孩子從小打下這方面的基礎。
Advertisiment
表面上看, “吃飯”是件小事, 但它反映出的卻不單單是餐桌禮儀, 而是關乎家風家教。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 習慣如自然。 ”意即小的時候養成的行為習慣, 會像人的天性一樣伴隨終身。
孩子的好習慣要靠父母培養, 但如以打掉孩子半顆牙的方式教育孩子也是極其不可取的:看不慣就打一頓, 孩子會莫名其妙、不知道錯在哪裡;即便是遵從了, 也會心生怨恨, 效果不一定好。
餐桌禮儀, 不是一種枯燥的說教, 它是一種家庭的文化。 習慣未必是禮儀, 但是禮儀一定要養成習慣, 好的禮儀必須從家裡開始。 父母以身作則,
Advertisiment
培養孩子的用餐禮儀, 也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 而不是一股腦兒機械地把規矩塞進他們的小腦袋。 孩子在餐桌上的行為舉止的確需要訓練, 但這種訓練應該是“溫柔的堅持”, 粗暴的做法違背教育規律。 家長不妨以“協作者”的角色代替“教訓者”, 主動請教孩子, 在餐桌上應該有怎樣的表現。 在融洽的氛圍中, 讓孩子自覺自願養成好的餐飲禮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