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有訣竅

佳佳今年4歲了, 是幼稚園中班的孩子, 活潑可愛, 腦子特別靈活, 長得也非常討人喜歡, 親戚朋友見了都會稱讚她幾句。

但這幾天, 媽媽卻對佳佳的一些行為感到不解, 心想:佳佳到底怎麼啦?

鏡頭一:前兩天媽媽感冒生病了, 但佳佳還是纏著媽媽, 非要媽媽陪她玩。 媽媽很累, 對佳佳說:“媽媽生病了, 佳佳聽話, 乖一點, 等媽媽病好了再陪你玩吧。 ”佳佳還是不依不饒:“不行, 不行, 我要和你一起玩, 我不高興。 ”

鏡頭二:媽媽帶佳佳去浦東世紀公園放風箏, 正好遇到了公司裡同事和他2歲的女兒也在玩, 媽媽有點事兒要和同事說,

Advertisiment
就讓佳佳陪小妹妹一起玩, 她們玩得很開心, 後來小妹妹一不小心, 滑倒在泥坑裡大聲地哭了起來, 佳佳卻在旁邊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媽媽很生氣, 質問佳佳:“你怎麼沒有照顧好小妹妹?看到她摔倒了也不把她扶起來, 幫她撣撣土。 ”佳佳回答:“又不是我弄倒她的, 是她自己摔倒的, 又弄得這麼髒, 我才不管呢!”

佳佳到底哪兒出問題了?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 佳佳的問題在於缺乏對他人情感的理解與共鳴, 也就是心理學所說的缺乏“移情”能力。

什麼是移情呢?移情又叫感情移入。 目前人們普遍認為, 移情是由他人的情緒、情感狀態引起, 並與之相一致的情緒、情感體驗, 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種共鳴情感反應。

Advertisiment
通俗地講, 移情是指個體想像自己處於他人的境地, 並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動的能力, 即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能力。 社會心理學家索蘭德認為, 移情是由於感受到另一個人正在體驗或要去體驗一種情緒而使觀察者產生的情緒性反應。 移情是普遍存在的, 即使小孩也有這種能力。 索蘭德讓他的助手在熱療養器的不同熱度下, 表現出“痛苦的”、“中性的”和“愉快的”三種情緒。 在孩子們觀看“接受治療的人”(即安排的助手)的時候, 相繼向他們發出兩種指令:(1)想像自己處於他的境地時如何感受;(2)想像他如何感受。 與此同時, 由儀器測量兒童掌心出汗、血管收縮等生理變化。 結果表明, 兒童的生理狀態出現了明顯變化。
Advertisiment
索蘭德的實驗證明了兒童具有移情能力。 如果兒童缺乏移情能力, 那麼他就難以識別他人的情緒情感狀態, 難以獲得與他人相近似的情感體驗, 也難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反應, 當然他也就很難有同情、助人的行為了。 佳佳的問題就出在這兒, 她缺少移情能力, 因而對他人的情感狀態表現出淡漠的反應。

那麼, 如何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呢?

移情能力的培養可從情緒的辨識入手

能正確地識別他人的情緒是孩子移情能力形成的基礎。 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注意他人的情緒反應, 經常要求孩子觀察別人的情緒狀態。 2歲的孩子對自己和他人所處的情緒狀態不能明確地辨識, 他們只能籠統地把自己的情緒分為“高興”或“不高興”兩種。

Advertisiment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家長可以採用以下方法逐漸要求孩子認識高興、生氣、喜歡、討厭、傷心、害怕、好奇、內疚等多種情緒。

(1)觀察自己的表情。 當孩子做出高興、生氣、喜歡等表情時, 家長可以在孩子面前放一面鏡子, 讓孩子看到鏡子中自己的面部表情。 這種方法被稱為鏡像表情觀察法。

(2)表情圖識別。 即教孩子識別一些明顯的表情圖, 如高興、生氣、害怕等表情圖, 甚至可以利用各種卡通人物的誇張表情, 有時效果也很好。

(3)表情模仿訓練。 即讓孩子做出與同伴相同的面部表情動作, 在模仿同伴的各種表情時, 能立刻用正確的語言說出這是什麼樣的表情, 如“高興”、“害怕”、“生氣”等。

(4)表情推測。 即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讓孩子推測故事中某一角色的表情。

Advertisiment
如, 有一天, 小白兔在森林裡玩, 突然一隻大灰狼出現在小白兔的面前, 請想一想小白兔心裡會覺得怎樣?

當孩子掌握了這些基本情緒的辨識之後, 家長可以要求孩子把這些情緒用正確的語言表達出來。 如孩子看到一樣新奇有趣的玩具, 家長問孩子:“你看到了這玩具心裡怎麼想?”孩子能準確地說出“我很喜歡它”, 而不是簡單地回答:“我很高興。 ”又如當孩子做錯了事以後, 家長問他:“你現在心裡感受怎樣?”他們能說出“覺得難為情”, 而不是單純地說心裡覺得不舒服。

引導孩子對他人的情感產生共鳴

孩子具備了一定的情感識別能力, 並不代表他們已經有了移情能力。 要使孩子學會移情, 還必須使他們對他人的情感產生共鳴,這是培養孩子移情能力的重要環節。通常,家長可以採用以下兩種方法喚起孩子的情感共鳴。

(1)情緒追憶。情緒追憶是通過語言喚起孩子過去生活經歷中親身感受到的情緒體驗,引起他們對當時情景的聯想,加強情緒體驗與特定情景之間的聯繫,從而使孩子產生共鳴。如,看到鄰居家的超超感冒發燒了,爸爸媽媽可以引導孩子:“喲,超超發燒了,熱度很高呀。我想起來,你前幾天也感冒、發熱了,好像感覺特別難受,非常不舒服吧?”通過引導孩子情緒追憶,使他們能想像出別人當時的感受。

(2)情感換位。情感換位是通過提供一系列由近及遠的社會情景(如家庭―父母―老人―鄰居等),讓孩子進行分析討論和角色扮演,從而使他們能轉換到他人的位置,去體驗不同的情緒反應,促使孩子以某種角色進入情感共鳴狀態。如“如果你是一位老爺爺,在生活中有很多不方便,你的心情會怎麼樣?”“如果你眼睛看不見了,你在生活中會感到有什麼不方便,你心裡會有什麼感受?”“有一天,你在公園裡玩的時候,突然看到有個小弟弟不小心摔倒在水坑裡了,假如你是那個小弟弟,你心裡是不是特別想要別人能幫助你?”

通過情緒追憶和情感換位,能使孩子把過去的情緒、情感體驗移到相應的情景中,並置身其中,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體驗他人當時的情緒反應,從而產生共鳴。

總之,要想孩子富有同情心並樂於助人,家長首先應從移情入手,讓孩子學會移情,這是孩子學會關心,具有愛心和同情心的基礎。

還必須使他們對他人的情感產生共鳴,這是培養孩子移情能力的重要環節。通常,家長可以採用以下兩種方法喚起孩子的情感共鳴。

(1)情緒追憶。情緒追憶是通過語言喚起孩子過去生活經歷中親身感受到的情緒體驗,引起他們對當時情景的聯想,加強情緒體驗與特定情景之間的聯繫,從而使孩子產生共鳴。如,看到鄰居家的超超感冒發燒了,爸爸媽媽可以引導孩子:“喲,超超發燒了,熱度很高呀。我想起來,你前幾天也感冒、發熱了,好像感覺特別難受,非常不舒服吧?”通過引導孩子情緒追憶,使他們能想像出別人當時的感受。

(2)情感換位。情感換位是通過提供一系列由近及遠的社會情景(如家庭―父母―老人―鄰居等),讓孩子進行分析討論和角色扮演,從而使他們能轉換到他人的位置,去體驗不同的情緒反應,促使孩子以某種角色進入情感共鳴狀態。如“如果你是一位老爺爺,在生活中有很多不方便,你的心情會怎麼樣?”“如果你眼睛看不見了,你在生活中會感到有什麼不方便,你心裡會有什麼感受?”“有一天,你在公園裡玩的時候,突然看到有個小弟弟不小心摔倒在水坑裡了,假如你是那個小弟弟,你心裡是不是特別想要別人能幫助你?”

通過情緒追憶和情感換位,能使孩子把過去的情緒、情感體驗移到相應的情景中,並置身其中,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體驗他人當時的情緒反應,從而產生共鳴。

總之,要想孩子富有同情心並樂於助人,家長首先應從移情入手,讓孩子學會移情,這是孩子學會關心,具有愛心和同情心的基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