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孩子的能力要注意什麼

要怎麼收穫, 先怎麼栽。

一胡適

人的構造奇妙無比, 即使現代科學如此發達, 無數的精英科學家對人體中最神秘的區域——大腦, 進行日以繼夜的研究, 但依然無法完全破解大腦的奧秘。 即使如此, 科學家普遍相信, 人類尚未完全開發大腦的潛力。

換句話說, 即使今日我們以各種方法開發大腦, 但大腦從未達到它的極限。 這個極限, 即使後天再怎麼努力, 也無法衝破它。 因此, 大腦開發的程度, 取決於我們後天能力的培養。 而從個體脫離母體的那一刻起, 個體就必須開始培養自己的能力了。

而根據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所提出最具權威的認知發展理論,

Advertisiment
在兒童認知發展過程四階段中, 0-2歲的第一階段——感知運動階段(感覺動作期, ), 相當重要。 因為在這段時間中, 兒童會發展出物體恒存性的概念, 以感覺動作發揮其圖式的功能, 並由本能的反射動作發展出有目的性的活動。

這一大段咬文嚼字的敘述, 可能讓你頭昏眼花了吧!簡言之, 就是建立兒童的“圖式”十分重要, 因為圖式是個體(小孩子)運用與生俱來的基本行為模式, 瞭解周圍世界的認知結構。

說得更明白一點, 就是孩子借著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和嗅覺這些感覺器官來認識、學習這個世界, 建立能力。 知識的來源就從這裡開始。 剛初生的嬰兒看到媽媽,

Advertisiment
他建立一個圖式;看到爸爸, 又建立另一個圖式;如果護士出現, 那麼他這一次的圖式就不會那麼單純, 因為她是女生, 跟媽媽的聲音又不一樣, 所以他可能會判斷和第一個建立的圖式類似卻又不太像, 於是他這一次會用舊經驗再建立另一個圖式。 如果以後遇到奶奶或阿姨, 他又會用對媽媽的感覺很快來認識並接受她們。 孩子累積的經驗越多, 就有越多圖式為他所用。

我們都知道, 決定大腦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神經元”, 人類腦神經元細胞的數目約有十億之多, 雖然其他的細胞死掉後會有新生的細胞取而代之, 但是, 大部分的神經元死了以後卻無法再造出來, 直至老死都不會增加, 所以, 當人年華老去時, 腦中神經元的數目會較年輕時少了許多。

Advertisiment
但人的腦子在出生後短短數年間, 重量及體積迅速增加。 1歲時, 增加一倍;五六歲時, 增加了兩倍多, 和成年人的大腦差不多重、大。 因此, 6歲之前的兒童教育特別重要。

大腦的成長, 除了神經元細胞長大外, 支援神經元細胞功能的血管和血液量也增加了。 此外, 神經元為了讓大腦充分發揮功能, 必須生成、發展、分化更多的“樹狀突出”、“神經軸突”, 以及聯繫神經元之間的“神經纖維”通路, 還有數目為神經元十倍以上, 用來提供支援、供給營養、維持環境恒定及提供絕緣、保護腦組織的“神經膠細胞”與“髓鞘”。 而要讓孩子的神經元及相關的細胞在五六歲前增加為剛出生時的兩三倍, 父母必須要提供豐富的營養與適度的刺激。

Advertisiment

這麼生澀的理論, 打個比喻也許比較清楚:這裡有五條相互垂直的大馬路, 從這條到另一條路, 你可能要走很遠很遠才能到達, 如果中間能有一條巷子貫通, 路途就會縮短很多。

我們的感覺器官就像是那五條大馬路, 隨著孩子慢慢成長, 他們會接受各種不同刺激, 一個刺激開發一條巷子。 其他的馬路也充分開通連接的巷子。 孩子得到充分的學習, 孩子大腦的配線建立起方便的交通網, 大腦便能暢通無阻, 發揮更複雜的創造、連接、整合及分辨的能力。 換言之, 孩子聰明與否, 最大的因素在於他經驗累積的多寡與否。

有了基本的經驗和圖式, 才能衍生出更複雜的學習能力。 1歲半時, 女兒就開始玩一種“西瓜拼圖”的教具。

Advertisiment
這套西瓜拼圖一共有五個西瓜拼圖:一片裝是整個西瓜, 兩片裝是兩片二分之一西瓜的拼圖, 以下是三片裝、四片裝及五片裝的西瓜拼圖。 這套拼圖主要是在訓練孩童組合一個圓的能力, 借此可以訓練視覺和手部肌肉, 女兒很愛玩。 等她上小學學習數學分數時, 因為早有這一套圖式, 只是將它轉變成抽象的東西而已, 學起來就非常容易。

所以, 圖式越多越好, 也就是從小玩得越多, 見識越廣, 經驗越豐富, 以後要學什麼都很快。 因為, 廣大的圖式可以打好又深又廣的基礎。

人門常常說, 胎教很重要。 媽媽懷孕後, 要讓腹中的小生命聽音樂, 媽媽要保持快樂心情, 和小生命對話, 等等, 這些其實都是在累積圖式。 但更重要的是,在小孩出生後至兩歲這段期間,因為從出生的那~天起,那看似只會吃、喝、拉、撤、睡和哭的小嬰兒早就具有知覺。在聽覺上,不但能夠分辨聲音的長短、大小、高低和來源,而且漸漸可以辨別特別的音色,會循聲找人或傾聽音樂。在視覺上,小孩一生下來就會區分明暗,眼球會隨著光線的移動而移轉。而有哺乳經驗的媽媽也都知道,嬰兒出生幾天後,就會分辨奶水、糖水或白開水。至於小嬰兒尿濕了會哭、媽媽抱了會笑,甚至懂得分辨媽媽的情緒而做出適當反應。所以,絕對不要認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他們其實懂很多事情,只是大人往往不知道或忽略了。

既然如此,父母如何提供豐富及平衡的“營養”及“刺激”,使嬰幼兒不但具有更強健的體魄,並且能集中精神,以刺激——反應使感覺更活潑而靈敏,借著看、聽、嗅、抓、觸與思考來儘量學習知識,擴大圖式的資料庫,作為日後發展能力的基礎。

如果孩子在體育項目上表現優秀,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孩子遺傳到某某的運動細胞。但我很清楚,這不全是遺傳問題,這是教育問題。

我從小就給兩個孩子充分的自由和經驗,放心他們到處攀爬,發展大肌肉。以前我的幼稚園裡有一個供小朋友攀爬的幾字型,非常高,女兒和兒子總是一下子就爬到最高的地方,坐在那裡吹風。有的家長看了嚇一跳,指責我:“你怎麼可以讓小朋友做這麼危險的事!”但我從不擔心他們,因為我知道他們不但有足夠的體力和肌肉強度,肢體協調性與平衡感一流,而且很小心謹慎,因為都在我的視線、觀察中,不管是學溜冰或其他的體能項目,我都有絕對的信心,因為他們的大肌肉從小就被充分開發了。

他們不是養在小圈子裡四體不勤的飼料雞,而是滿山亂跑的放山雞。他們的運動細胞不是訓練出來的,而是玩出來的。

這種圖式體系的建立,小孩的能力被開發了,以後學什麼都是輕而易舉,遠勝於日後再花費許多時間去學習所謂的“才藝”。

以女兒為例,她的能力是全面的,不僅具有積極、熱情、喜歡新事物的天生氣質,在智慧、語文、自然、藝術、音樂和運動上都具有優秀的能力,堪稱全才。小時候,她去學溜冰,教練也讚賞有加。除了很短暫地學過鋼琴外,女兒幾乎從未正式學過音樂,但她的音感、節奏都很好。學校上直笛課,只要她聽過的音樂,就可以毫不費力地吹奏出來。如果她往音樂的方向發展,我相信她所具備的音樂能力,足以讓她輕易獲得好成績。因為從孩子出生起,我就放古典音樂給他們聽,重複聽一段時間,再換另一種音樂,醒的時候聽,睡的時候也聽。他們從小就聽了許多不同的音樂,交響樂、鋼琴演奏、管弦樂……從小,音樂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隨著時間也逐漸內化為一種能力。

因此,雖然女兒從未學過舞蹈和音樂,但卻於數年前參加在泰國的溜冰比賽時,在音樂詮釋專案拿下第一一名。這項比賽讓參賽者在比賽前20分鐘聽一段音樂,然後現場編一段舞,以溜冰來表現。這個比賽不但考驗參賽者對於音樂的詮釋功力,也考驗其舞蹈、溜冰的表現才能,並不容易。參賽者不乏音樂及舞蹈專才,而最後卻是由自信心十足,但從未正式學過音樂及舞蹈的女兒奪得冠軍。

在生活中培養能力,好處是全面性的。女兒進入東海大學就讀,第一年主修景觀設計,這門課要求學生能夠辨識很多植物,常要求他們出去照相、收集資料,她的同學讀得很辛苦,女兒卻輕鬆自得,絲毫不費力。因為這些植物都是她從小就認識的玩伴、玩具,她早在玩中學到了關於這些植物的知識。她回來告訴我:“媽媽,我覺得這跟我們小時候一天到晚出去玩,有很大的關係耶!‘

能力的培養,其實就是一種“生活”。

我們要努力的是,建立孩子的能力

而不是花很多時間去學習才藝。

只要多注意一點,你就會發現,

生活就是最省時、最省錢的方法,

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種教育。

但更重要的是,在小孩出生後至兩歲這段期間,因為從出生的那~天起,那看似只會吃、喝、拉、撤、睡和哭的小嬰兒早就具有知覺。在聽覺上,不但能夠分辨聲音的長短、大小、高低和來源,而且漸漸可以辨別特別的音色,會循聲找人或傾聽音樂。在視覺上,小孩一生下來就會區分明暗,眼球會隨著光線的移動而移轉。而有哺乳經驗的媽媽也都知道,嬰兒出生幾天後,就會分辨奶水、糖水或白開水。至於小嬰兒尿濕了會哭、媽媽抱了會笑,甚至懂得分辨媽媽的情緒而做出適當反應。所以,絕對不要認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他們其實懂很多事情,只是大人往往不知道或忽略了。

既然如此,父母如何提供豐富及平衡的“營養”及“刺激”,使嬰幼兒不但具有更強健的體魄,並且能集中精神,以刺激——反應使感覺更活潑而靈敏,借著看、聽、嗅、抓、觸與思考來儘量學習知識,擴大圖式的資料庫,作為日後發展能力的基礎。

如果孩子在體育項目上表現優秀,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孩子遺傳到某某的運動細胞。但我很清楚,這不全是遺傳問題,這是教育問題。

我從小就給兩個孩子充分的自由和經驗,放心他們到處攀爬,發展大肌肉。以前我的幼稚園裡有一個供小朋友攀爬的幾字型,非常高,女兒和兒子總是一下子就爬到最高的地方,坐在那裡吹風。有的家長看了嚇一跳,指責我:“你怎麼可以讓小朋友做這麼危險的事!”但我從不擔心他們,因為我知道他們不但有足夠的體力和肌肉強度,肢體協調性與平衡感一流,而且很小心謹慎,因為都在我的視線、觀察中,不管是學溜冰或其他的體能項目,我都有絕對的信心,因為他們的大肌肉從小就被充分開發了。

他們不是養在小圈子裡四體不勤的飼料雞,而是滿山亂跑的放山雞。他們的運動細胞不是訓練出來的,而是玩出來的。

這種圖式體系的建立,小孩的能力被開發了,以後學什麼都是輕而易舉,遠勝於日後再花費許多時間去學習所謂的“才藝”。

以女兒為例,她的能力是全面的,不僅具有積極、熱情、喜歡新事物的天生氣質,在智慧、語文、自然、藝術、音樂和運動上都具有優秀的能力,堪稱全才。小時候,她去學溜冰,教練也讚賞有加。除了很短暫地學過鋼琴外,女兒幾乎從未正式學過音樂,但她的音感、節奏都很好。學校上直笛課,只要她聽過的音樂,就可以毫不費力地吹奏出來。如果她往音樂的方向發展,我相信她所具備的音樂能力,足以讓她輕易獲得好成績。因為從孩子出生起,我就放古典音樂給他們聽,重複聽一段時間,再換另一種音樂,醒的時候聽,睡的時候也聽。他們從小就聽了許多不同的音樂,交響樂、鋼琴演奏、管弦樂……從小,音樂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隨著時間也逐漸內化為一種能力。

因此,雖然女兒從未學過舞蹈和音樂,但卻於數年前參加在泰國的溜冰比賽時,在音樂詮釋專案拿下第一一名。這項比賽讓參賽者在比賽前20分鐘聽一段音樂,然後現場編一段舞,以溜冰來表現。這個比賽不但考驗參賽者對於音樂的詮釋功力,也考驗其舞蹈、溜冰的表現才能,並不容易。參賽者不乏音樂及舞蹈專才,而最後卻是由自信心十足,但從未正式學過音樂及舞蹈的女兒奪得冠軍。

在生活中培養能力,好處是全面性的。女兒進入東海大學就讀,第一年主修景觀設計,這門課要求學生能夠辨識很多植物,常要求他們出去照相、收集資料,她的同學讀得很辛苦,女兒卻輕鬆自得,絲毫不費力。因為這些植物都是她從小就認識的玩伴、玩具,她早在玩中學到了關於這些植物的知識。她回來告訴我:“媽媽,我覺得這跟我們小時候一天到晚出去玩,有很大的關係耶!‘

能力的培養,其實就是一種“生活”。

我們要努力的是,建立孩子的能力,

而不是花很多時間去學習才藝。

只要多注意一點,你就會發現,

生活就是最省時、最省錢的方法,

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種教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