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期的自信心對一個人一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信心是進取心的支柱, 是有無獨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礎。 自信心對孩子健康成長和各種能力的發展, 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幼兒期的自信心對一個人一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調整成人與孩子間的關係
孩子與老師、家長間的關係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自信心程度,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首先應檢查一下自己與孩子的關係是否有助於自信心的培養。
Advertisiment
二、要言傳身教
創設培養孩子自信心的環境, 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自信”起來。 平時, 遇事常對孩子說一些鼓勵的話, “你一定能行, 你肯定做得不錯”。 因為孩子自我評價往往依賴于成人的評價, 成人以肯定與堅信的態度對待孩子, 他就會在幼小的心靈中意識到:別人能做到的, 我也能做到。 老師、家長是孩子的效仿榜樣, 因此, 在孩子面前更應有自信心, 樂觀的性格, 有魄力, 自強, 辦事不怯懦。 為幼兒樹立良好的形象,
Advertisiment
三、重視與保護孩子的自尊
多贊許, 少責備, 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自尊心, 因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 對自己所從事的活動充滿信心, 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 不願參加集體活動, 認為沒人愛他, 缺乏自信。 因此, 作為老師、家長, 切忌用尖刻的語言, 諷刺挖苦孩子, 不用別家孩子的優勢比自家孩子的不足, 不能在別人面前懲罰孩子或不尊重孩子, 不把孩子的話當“耳旁風”, 不濫施權威, 以免損傷孩子的自尊心, 使之產生自卑感, 而喪失孩子的自信心。 因此要特別的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幫助孩子發展自尊感, 樹立堅定的自信心。
四、讓孩子從成功的喜悅中獲得自信心
Advertisiment
培養孩子自信心的條件是讓孩子不斷地獲得成功的體驗, 而過多的失敗體驗, 往往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因此, 老師、家長應根據孩子發展特點和個體差異, 提出適合其水準的任務和要求, 確立一個適當的目標, 使其經過努力能完成。 如讓他跳一跳, 想辦法把花籃取下來, 從而在不斷的成功中培養自信。 切忌花籃掛得太高, 而實際能力不及, 連連失敗, 致使自信心屢屢受挫。 同樣, 他們也需要通過順利地學會一件事來獲得自信。 一個在遊戲中總做不好的孩子, 很難把自己看成是成功的人, 他會減少自信心, 並由此不願再去努力, 越是不努力, 就越是做不好, 就會越是不自信, 形成惡性循環。 成人應通過幫助他們,
Advertisiment
五、鼓勵要具體並有根據
一般說, 教師和家長對兒童的肯定和鼓勵應該是具體的、有根據的, 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兒童的信心, 鼓舞孩子作進一步的努力。 過分的稱讚是有副作用的, 它會引起兒童盲目自信或對稱讚抱無所謂的態度, 使稱讚失去了教育作用。 例如, 有的成人對兒童的稱讚不是具體的就事論事, 而是籠統地說:"太好了"、"好極了", 甚至誇大其詞地、抓住一點不及其餘地稱讚孩子, 這樣會使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發生錯覺,
Advertisiment
幼兒期的自信心對一個人一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培養自信心 別依賴贊許
贊許的確能使人高興, 產生進步, 但也不能沒有別人的贊許就憂心忡忡, 悶悶不樂, 就失去信心, 如果總是尋求別人的贊許就相當於在說:“不要相信自己, 先聽別人的意見如何。 ”這樣發展下去就會逐步懷疑自己, 越來越受到別人的支配。
自信就是要培養自我贊許的觀點, 並不為他人的意見所左右。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 卻存在著一個誤區。 明明學校應該培養每一個學生的個性、能力, 但在現實中往往把好學生固定為“聽話”、“不調皮”、“懂規矩”、“老實”等一種模式, 其實,許多愛學習的學生自信心反而不高,他們主要依賴於“標準答案”,“老師的肯定”,“規定的格式”。這種對別人贊許的渴望作為學習的動力,可以得到“高分”,不一定獲得“高能”,這樣的教育類似於一條“教學裝配線”,“產品”缺少獨立思考,不敢自我發展,養成一種惰性。因為按照別人的要求行為總是更為簡單、穩妥,而一旦走上社會自主擇業,就暴露出弊端。
培養自信心,就不要總依賴別人的贊許,當你認識到自身的價值,當你決定選擇一種行為,別人反對,也不要感到沮喪。因為那是一種自然現象,別人也不是啥都看得遠、懂得多。
伊索寓言有一個故事:父子二人趕驢到集市去,途中聽人說:“看那兩個傻瓜,他們本可以舒舒服服地騎驢,卻自己走路。”於是老頭讓兒子騎驢,自己走路。又遇到一些人說:“這兒子不孝,讓老子走路他騎驢。”當老頭騎上驢讓兒子牽著走時,又遇到人說:“這老頭身體也不錯呀,讓兒子在下面累著。”老頭子只好讓兩人一起騎驢,沒想到又碰到人,有人說:“看看兩個懶骨頭,把可憐的驢快壓趴下了。”老頭子與兒子只好選擇抬著驢走的方法了,沒想到過橋時,驢一掙扎,墜落河中淹死了。這則流傳已2500年之久的寓言,提醒我們必須學會有主見,掌握自己的命運,因為你無法得到每一個人的認同或贊許。
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與尊重,期望獲得榮譽,因為這些可以令人精神上受到鼓舞。但是,人在奮鬥過程中,真正有作為的事不是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而是需要創新。理解是具有滯後性的,如果不培養自我贊許的意識,就無法自我肯定,就堅定不了決心和信心,失敗就隨時“恭候”著你。
自信造就健康的體魄
俗語有“三歲看老”的說法,英國研究者最近證明此言不虛,高血壓、抑鬱症等成年後的疾病可能與小時候的心理狀態有關。
英國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美國《身心醫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在1980年對1.1萬名10歲兒童作了問卷調查,要求孩子們回答取得良好學習成績是否完全靠運氣、是否經常感到努力也沒用等問題。
英國研究者在2000年對上述被問詢的兒童進行回訪,成功聯繫到了其中的7551人。問卷結果顯示,具有內控型心理控制源的10歲兒童在30歲時對自己的健康滿意度更高,出現高血壓、抑鬱症等疾病的比例低於平均水準。
負責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南安普敦大學教授凱薩琳·蓋爾說,具有內控型心理控制源的兒童,從小對自己影響行動結果的能力更有信心,這類人的自尊心更強,會鼓勵自己養成健康的習慣。一些父母鼓勵子女獨立思考,幫助孩子理解行動與結果之間的關係,他們的子女會更多地表現出內控型心理控制源的特點。
自信心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是人們出色完成工作和學習任務的巨大動力。一個人如果對所做的事充滿自信心,就會積極主動地去做,有始有終地去做,並能在做的過程中排除障礙、發揮創造性。
兒童時期出現自信心不足是常見的。如果任其發展就會阻礙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嚴重的也會出現個性偏異,危害心理健康。
其實,許多愛學習的學生自信心反而不高,他們主要依賴於“標準答案”,“老師的肯定”,“規定的格式”。這種對別人贊許的渴望作為學習的動力,可以得到“高分”,不一定獲得“高能”,這樣的教育類似於一條“教學裝配線”,“產品”缺少獨立思考,不敢自我發展,養成一種惰性。因為按照別人的要求行為總是更為簡單、穩妥,而一旦走上社會自主擇業,就暴露出弊端。培養自信心,就不要總依賴別人的贊許,當你認識到自身的價值,當你決定選擇一種行為,別人反對,也不要感到沮喪。因為那是一種自然現象,別人也不是啥都看得遠、懂得多。
伊索寓言有一個故事:父子二人趕驢到集市去,途中聽人說:“看那兩個傻瓜,他們本可以舒舒服服地騎驢,卻自己走路。”於是老頭讓兒子騎驢,自己走路。又遇到一些人說:“這兒子不孝,讓老子走路他騎驢。”當老頭騎上驢讓兒子牽著走時,又遇到人說:“這老頭身體也不錯呀,讓兒子在下面累著。”老頭子只好讓兩人一起騎驢,沒想到又碰到人,有人說:“看看兩個懶骨頭,把可憐的驢快壓趴下了。”老頭子與兒子只好選擇抬著驢走的方法了,沒想到過橋時,驢一掙扎,墜落河中淹死了。這則流傳已2500年之久的寓言,提醒我們必須學會有主見,掌握自己的命運,因為你無法得到每一個人的認同或贊許。
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與尊重,期望獲得榮譽,因為這些可以令人精神上受到鼓舞。但是,人在奮鬥過程中,真正有作為的事不是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而是需要創新。理解是具有滯後性的,如果不培養自我贊許的意識,就無法自我肯定,就堅定不了決心和信心,失敗就隨時“恭候”著你。
自信造就健康的體魄
俗語有“三歲看老”的說法,英國研究者最近證明此言不虛,高血壓、抑鬱症等成年後的疾病可能與小時候的心理狀態有關。
英國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美國《身心醫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在1980年對1.1萬名10歲兒童作了問卷調查,要求孩子們回答取得良好學習成績是否完全靠運氣、是否經常感到努力也沒用等問題。
英國研究者在2000年對上述被問詢的兒童進行回訪,成功聯繫到了其中的7551人。問卷結果顯示,具有內控型心理控制源的10歲兒童在30歲時對自己的健康滿意度更高,出現高血壓、抑鬱症等疾病的比例低於平均水準。
負責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南安普敦大學教授凱薩琳·蓋爾說,具有內控型心理控制源的兒童,從小對自己影響行動結果的能力更有信心,這類人的自尊心更強,會鼓勵自己養成健康的習慣。一些父母鼓勵子女獨立思考,幫助孩子理解行動與結果之間的關係,他們的子女會更多地表現出內控型心理控制源的特點。
自信心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是人們出色完成工作和學習任務的巨大動力。一個人如果對所做的事充滿自信心,就會積極主動地去做,有始有終地去做,並能在做的過程中排除障礙、發揮創造性。
兒童時期出現自信心不足是常見的。如果任其發展就會阻礙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嚴重的也會出現個性偏異,危害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