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孩子財商,你只需要3個抽屜

瞭解孩子把錢花去了哪裡

他下了一個結論:目的是訓練小孩記帳, 也讓他們知道不可犯規。 但我為他下了一個評語:這位家長是善用小孩的自律和自省精神, 培養了生活責任感, 因此名為家庭理財教育, 實為生活責任教育。

為何我如此說呢?道理很簡單, 由於小孩必須通過記帳才能取用金錢, 家長反而可以通過透明化的帳本來追蹤小孩的消費模式。 小孩也因為知道零花錢都會透明, 也都會被家長所知悉, 因此更會自省、自重金錢的去向, 間接達到自律的目的, 堪稱是一大高招。

但也許有人會問,

Advertisiment
家長放任讓小孩可以隨意取用金錢, 難道不怕小孩亂花錢去買零食或玩具嗎?

這樣問的人, 基本上是對小孩的自製力存疑。 但家長就算命令小孩不要亂買東西, 小孩有可能辦到嗎?我想, 連家長都辦不到逛百貨商場而不亂消費了, 怎敢侈言控管小孩口袋呢?

最好的辦法是家長通過記帳來自律, 而小孩也有樣學樣, 如法炮製。 親子大家一起打開抽屜來記帳, 每週再找個時間坐下來, 共同召開一場家庭財務會議, 大家一起來討論:“錢都花到哪兒去了?”、“誰花的錢最多?”、“誰花的最不合理?”。

當然抽屜裡的錢叫家庭公基金, 每月當然只會有固定額度。 家長花掉了, 小孩就少掉了;小孩花掉了, 家長就沒公基金可用。 如此在兩難的取捨中,

Advertisiment
通過每週的家庭會議, 小孩自然可以善解家長的家庭開銷為何?家長也可體諒小孩的消費去向若何?彼此相忍為家, 最終培養出來的才會是家庭凝聚力與生活責任感。

如果小孩動支無度, 家長也不必過度苛責, 因為小孩多花掉家庭公基金, 就會讓家庭娛樂費、美食聚餐費、旅遊費與享樂費用被排擠而減損, 受損害的當然還是小孩自己。

其實孩子比你想像的成熟

小孩其實都很聰明, 也都有羞恥心與同理心。 自己花得多了, 其他家人花的就少了, 如果一味圖利自己而犧牲他人, 想來身為兒子、女兒的人, 久了也會不好意思。 如果是有兄弟姐妹的家庭, 更會從中學會體諒他人的消費需求。

所以這位網友單純地以為,

Advertisiment
他的三個抽屜親子理財法是在訓練孩子記帳與誠實, 其實真正被培養出來的是小孩對家庭的生活責任感---前提當然是如剛剛所言, 小孩與家長共用同一筆家庭公基金, 大家透明化一切個人開銷, 並從定期溝通、討論的過程中培養出家庭向心力。

如果你家也有三個抽屜, 何不起而效之, 一起培養小孩的金錢自律能力與生活責任感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