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孩子這項能力,比逼孩子努力更重要!

“您覺得決定一個孩子未來成功的關鍵是什麼?”昨天我們在家長群裡聊了這個話題。

觀點A:“智力, 當然是智力。 有了好的學習成績才能夠進入好大學, 進入好大學才能出人頭地啊。 ”

觀點B:“性格。 智力固然重要, 但是考上好大學未必能夠成功, 你看現在好多企業家都不是什麼名校畢業的, 我覺得他們能夠成功關鍵還是他們的性格。 ”

觀點C:“特長。 我對我的孩子要求不高, 現在看來以後拿個大學文憑進個單位一般沒什麼問題的, 我想那時大家在相同的條件下, 那些會一兩個才藝的都特別吃香。 我們公司的小李就是這樣,

Advertisiment
工作能力不怎麼突出, 但是小姑娘能歌善舞, 領導特別喜歡她。 ”

……

是的, 千萬個媽媽有千萬個不同的答案。 你的答案是什麼呢?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能否成功, 自製力的影響是智力的2倍還多。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蜜雪兒教授做了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他邀請了許多四歲的孩子參與這個實驗。 開始時, 他告訴孩子們, “這裡有顆棉花糖, 我需要離開房間15分鐘, 等我回來時, 如果棉花糖還沒有被你吃掉, 我就會再給孩子一塊作為獎勵。 ”

當教授離開房間以後結果怎樣呢, 有些孩子馬上把糖吃掉了, 有些等了一會兒也吃掉了, 有些等待了足夠長的時間, 最後還是把棉花糖吃了。 有趣的是,

Advertisiment
1/3的孩子並沒有吃掉棉花糖, 他們有些閉上眼睛等了十五分鐘, 有些不停地聞甚至舔上一口, 有些通過玩手指, 唱歌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的確, 這段時間對於這些孩子是難熬的。

14年後, 他找到了當年參與棉花糖實驗的孩子進行了後續調查, 他發現當年可以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普遍“更具有競爭力”, 更強的體魄, 高考成績也比吃了棉花糖的孩子平均高了許多分。

“我的孩子做事虎頭蛇尾, 沒堅持兩天就放棄了, 練琴是這樣, 跑步是這樣, 就連喜歡的舞蹈也常常拖著不肯去跳。 ”

“我的兒子去年寒假打算鍛煉英語口語, 一開始還是勁頭很足, 早上早早起來朗誦英語課文, 但是沒過幾天就堅持不了, 繼續睡懶覺, 所以也沒什麼成效。

Advertisiment
今年暑假, 說要繼續補口語, 很擔心他還是像去年一樣,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怎麼辦?”

“每天孩子玩手機玩電腦, 說好只玩一個小時, 但玩著玩著就停不下來, 作業也不寫了....怎麼辦?”

這些都是媽媽們問的典型問題, 其實也反映了孩子的自控能力差, 是很多家長面臨的問題。

從字面上解釋:自製力是控制自己的能力, 是指能夠完全的、有意識的控制自己情緒, 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

情緒方面:有些孩子動不動就愛發脾氣、跟父母頂嘴, 任性, 也可歸咎為自控力叫較弱, 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脾氣。

行動方面:做事情半途而廢, 三心二意, 容易放棄, 學習、做作業等就會受到影響。 生活中, 也不能很好地堅持做好一件事情, 比如培養並堅守某種興趣愛好。

Advertisiment

毫不誇張的說, 自製力欠缺的孩子比比皆是!所以會在學習、性格等方面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很多家長為此焦慮不安。

現在, 越來越多的家長也開始意識到自製力的重要, 可是熊孩子們體內就像有個貪婪的怪獸:

垃圾食品吃到停不下來

玩具買到房間塞不下

手機玩到飛起

一言不合就大發脾氣

……

這哪裡是沒有自製力啊, 簡直是自製力為負數!

特別是家裡是男孩的, 更是深有體會。

隔壁老李家的姑娘, 那叫一個溫順可愛, 說好只吃一顆糖絕對不吃第二顆。 可小兒子呢, 往往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說好只看兩集動畫片, 愣是看到後半夜。

我們從側面瞭解到, 老李夫妻倆平時對孩子基本一視同仁,

Advertisiment
但是家裡的老人卻難免重男輕女, 加上兒子本來就年幼一些, 所以從小得到的照顧會更多。

從這一點看, 姐姐比弟弟有更強的自製力就並不奇怪了。 弟弟仗著家裡有更多人疼愛, 即使偷懶耍賴、調皮任性依然可以被庇護, 因此靠撒嬌、哭鬧來達成心願便成為家常便飯;而姐姐想要獲得同等的關注和寵愛, 則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並做出更符合父母期望的行為。

也就是說, 真正影響孩子自製力的不是性別, 而是家長不同的教養方式。

那麼, 有哪些不利於孩子自製力培養的教養方式呢?

首當其衝, 會明顯降低孩子自製力的一個行為, 就是“打孩子”。

家長們覺得打孩子能起到警示的作用, 下次他就不敢了。 然而, 孩子們不這麼想。 他們當然會害怕被打,但不會因此自製。而是因為怕被打,學會了撒謊或是偷偷做。

確實在現實中,男孩更容易挨打(皮糙肉厚,抗打?),家長對女兒總是會多一些心疼。男孩們深受其害,自製力自然不如女孩。

所以,不管你家是兒子還是女兒,如果你還在動不動就打孩子,記得收手了哦。

要是不能打孩子,那孩子表現出沒有自製力的行為時難道就不管了嗎?當然不是!

家長忽視孩子沒有自製力的行為

有研究表明,當孩子做出沒有自製力的行為時(例如發脾氣要買零食),家長要是忽視就會降低孩子的自製力。男孩的家長比女孩的家長更容易忽視這些。孩子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自然會重蹈覆轍。

所以,家長們要多關注孩子,特別是男孩的家長要反省一下。當孩子表現出沒有自製力時,你是不是沒耐心,放任了?

建議大家溫和而堅定的提出之前的約定,告訴孩子如果不按約定就會受到懲罰,讓他自己再做一次選擇。

這時,孩子很有可能會產生負面情緒,家長可以安靜的陪伴和聆聽,不要過多介入。

這方法可能不會一次湊效,但堅持下來,你會看到孩子的改變。

上面提到的打孩子和忽視孩子都不好,那能提升孩子自製力的教養方式又是什麼呢?

尊重孩子對時間的規劃,允許孩子適當放鬆

曾見過一個媽媽,回家看到孩子在看電視,就對孩子發火,指責孩子不學習。孩子說我作業都做完了,複習預習也都做過了,電視剛打開呢。

然後媽媽就跟孩子吼道:作業做完了,就不會看看課外書嗎?下次考試你就一定能考一百分嗎?說能考到一百分就看電視,不敢說的話,就別偷懶。

然後她又給孩子找了兩套習題要求孩子做。

其實有研究表明,人的自製力是有限度的,大腦會在苦差事和尋找簡單的獎勵之間尋找平衡,所以如果讓人連續完成兩件事情,每件都需要很強的自製力,那麼第二件事往往做得更差。

所以與其在題海戰術中讓孩子耗盡對學習的興趣,不妨允許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只要做好了應該要做好的事情,可以允許孩子適當放鬆,讓孩子享受到高自製、高效率帶來的甜頭。

給孩子及時的提醒,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關於自製力這件事,如果成人總覺得孩子還小,做什麼都可以被原諒,那孩子就很難形成自律的習慣。想讓孩子一瞬間明白利害關係並不現實,家長不妨從給孩子一個溫柔堅定的提醒開始,讓他們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比如:

孩子喜歡在超市亂拿東西,就可以在進超市之前告訴孩子,我們今天需要買什麼,如果有喜歡的,可以回去跟爸爸媽媽商量,下次再買。可是如果亂拿東西,或者發脾氣的話,爸爸媽媽會帶你馬上離開超市。

孩子看電視玩遊戲入迷,也可以提前十五分鐘提醒孩子一次,再過一會就要去做下一件事情了,如果不遵守約定,那麼明天就失去看電視、玩遊戲的機會了。

父母的語氣可以很溫柔,但態度卻需要堅定。當孩子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自製力也就不在話下了。

小孩子往往更貪戀當下的安逸,很少願意犧牲掉眼前的快樂、舒適,去換取日後的成功和幸福。

但是當孩子能夠放眼未來,勇敢的承擔當下的責任,他們就會知道,那種高度的自律帶來的是高效率、高自信。同時也會帶給他們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和更大的自由度。

終有一天孩子會明白,自製比放縱更幸福。

他們當然會害怕被打,但不會因此自製。而是因為怕被打,學會了撒謊或是偷偷做。

確實在現實中,男孩更容易挨打(皮糙肉厚,抗打?),家長對女兒總是會多一些心疼。男孩們深受其害,自製力自然不如女孩。

所以,不管你家是兒子還是女兒,如果你還在動不動就打孩子,記得收手了哦。

要是不能打孩子,那孩子表現出沒有自製力的行為時難道就不管了嗎?當然不是!

家長忽視孩子沒有自製力的行為

有研究表明,當孩子做出沒有自製力的行為時(例如發脾氣要買零食),家長要是忽視就會降低孩子的自製力。男孩的家長比女孩的家長更容易忽視這些。孩子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自然會重蹈覆轍。

所以,家長們要多關注孩子,特別是男孩的家長要反省一下。當孩子表現出沒有自製力時,你是不是沒耐心,放任了?

建議大家溫和而堅定的提出之前的約定,告訴孩子如果不按約定就會受到懲罰,讓他自己再做一次選擇。

這時,孩子很有可能會產生負面情緒,家長可以安靜的陪伴和聆聽,不要過多介入。

這方法可能不會一次湊效,但堅持下來,你會看到孩子的改變。

上面提到的打孩子和忽視孩子都不好,那能提升孩子自製力的教養方式又是什麼呢?

尊重孩子對時間的規劃,允許孩子適當放鬆

曾見過一個媽媽,回家看到孩子在看電視,就對孩子發火,指責孩子不學習。孩子說我作業都做完了,複習預習也都做過了,電視剛打開呢。

然後媽媽就跟孩子吼道:作業做完了,就不會看看課外書嗎?下次考試你就一定能考一百分嗎?說能考到一百分就看電視,不敢說的話,就別偷懶。

然後她又給孩子找了兩套習題要求孩子做。

其實有研究表明,人的自製力是有限度的,大腦會在苦差事和尋找簡單的獎勵之間尋找平衡,所以如果讓人連續完成兩件事情,每件都需要很強的自製力,那麼第二件事往往做得更差。

所以與其在題海戰術中讓孩子耗盡對學習的興趣,不妨允許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只要做好了應該要做好的事情,可以允許孩子適當放鬆,讓孩子享受到高自製、高效率帶來的甜頭。

給孩子及時的提醒,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關於自製力這件事,如果成人總覺得孩子還小,做什麼都可以被原諒,那孩子就很難形成自律的習慣。想讓孩子一瞬間明白利害關係並不現實,家長不妨從給孩子一個溫柔堅定的提醒開始,讓他們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比如:

孩子喜歡在超市亂拿東西,就可以在進超市之前告訴孩子,我們今天需要買什麼,如果有喜歡的,可以回去跟爸爸媽媽商量,下次再買。可是如果亂拿東西,或者發脾氣的話,爸爸媽媽會帶你馬上離開超市。

孩子看電視玩遊戲入迷,也可以提前十五分鐘提醒孩子一次,再過一會就要去做下一件事情了,如果不遵守約定,那麼明天就失去看電視、玩遊戲的機會了。

父母的語氣可以很溫柔,但態度卻需要堅定。當孩子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自製力也就不在話下了。

小孩子往往更貪戀當下的安逸,很少願意犧牲掉眼前的快樂、舒適,去換取日後的成功和幸福。

但是當孩子能夠放眼未來,勇敢的承擔當下的責任,他們就會知道,那種高度的自律帶來的是高效率、高自信。同時也會帶給他們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和更大的自由度。

終有一天孩子會明白,自製比放縱更幸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