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孩子,狼性法則不能少!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狼族超強的生存能力被現代人不斷解剖, 其合作、交流、忠誠和堅韌的品格也時常被用在了人才的培養上。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 用“狼道精神”、“狼性法則”來培養孩子, 也成為越來越多家庭教育中的參考。

那麼,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 首要向狼族學習的是哪個品質呢?從孩子的角度出發, 其實比學習狼的合作、韌性等更重要的是, 是要先學習“狼的好奇心”!時刻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 才是培養一個優秀孩子的基礎關鍵點。

孩子的好奇心去哪了?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強的動物之一,

Advertisiment
它們總會對周圍的環境產生濃厚的興趣, 這也是它們能夠不斷尋找到食物, 瞭解險境, 頑強生存下來的一個主要原因。 好奇心促使了狼群去進一步觀察, 繼而學習, 專注於思考。 好奇心, 增強了狼的學習力、競爭力和生存力, 這成為狼群的生存智慧。

孩子不缺乏好奇心, 世界萬物對於他們來說, 一切都是新奇的。 但是, 在實際生活中, 我們時常會聽到家長與教師的抱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身上的很多學習問題, 主要與注意力相關, 與此同時, 我們忽視的恰恰又是“好奇心與注意力密切相關”!現實生活中, 家長的很多不經意做法, 正一點一點吞噬孩子的好奇心。 比如:

當屋外飄起綿綿細雨, 爸爸媽媽趕緊召喚孩子進屋,

Advertisiment
以免淋雨著涼。 冷不丁發現, 孩子一趟又一趟找各種藉口跑出屋外, 他正在細雨中盡情玩耍。 “媽媽, 你摸, 我的頭髮上也有一滴一滴的小雨點呢!”媽媽手一摸, 果然頭髮濕了, 又氣又急, 趕緊把孩子拉進屋, 並嚴肅地警告他:“不可以再跑到屋外去玩, 淋雨會著涼生病的!”

又或者是, 當孩子看了百科書, 對書中描述的小蝸牛、小潮蟲等小生物產生了好奇, 於是對父母說:“媽媽, 我們也去找一些小蝸牛、小潮蟲在家裡養, 好不好?”

“嗯, 下次有機會再說。 ”家長的敷衍, 其實只是希望孩子儘快忘掉這個事情, 如果下一次孩子再提起這個要求, 父母們或許會以“家裡不合適養小蟲子”, 又或者再“藉口下次”打發孩子的這個念頭。

……

很多時候, 孩子的興趣和積極性,

Advertisiment
就是這樣在不知不覺中被父母們磨滅了。 當孩子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一點一點降低, 成為慣性, 那麼同樣, 他在學習上, 也因為沒有好奇心, 不會有太多投入, 很多學習的問題, 就是這樣接踵而至。

好奇心對孩子的意義?

狼的好奇心有多強呢?對於小狼而言, 大自然的一個松果, 一塊野牛皮、一隻鹿角……都是它們的玩具。 它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 不斷學習, 不斷成長。

在人類社會中, 我們可以發現, 對任何事物保持強烈好奇心的人, 他的興趣往往十分廣泛, 創造力也非常的強。 在別人眼中的平常事, 卻能在他們心中成為一件值得探究的事兒, 這種旺盛的求知欲, 促使他們不斷去學習和進取, 這才有了令人驚訝的創造力!

Advertisiment

法布林是我們孩子非常喜歡的一位科普作家, 其筆下的《昆蟲記》為世人揭示了一個精彩絕倫、不為人知的昆蟲世界。

法布林從小就是一個好奇心重, 記憶力強的孩子。 在課餘時間, 你總能在校園的一角, 發現那個趴在草地上觀察螞蟻的法布林。 他開心地觀看黃螞蟻與黑螞蟻打架, 觀察中發現了螞蟻是用接吻來傳遞資訊, 發現了螞蟻的作戰風格……昆蟲的世界, 如此趣味無窮, 讓法布林沉醉其中。

因為好奇心, 所以有興趣觀察, 持續的精力投入, 為法布林積累了大量的豐富的觀察記錄和心得體會, 寫出一部風靡全世界的《昆蟲記》也是情理之中。

法布林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動物行為學家、作家。 事實上, 他還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

Advertisiment
他堅持自學, 先後獲得了數學學士學位、自然科學學士學位和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精通拉丁語和希臘語, 他在繪畫、水彩方面也幾乎是自學成材, 留下的許多精緻的菌類圖鑒曾讓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詩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爾讚不絕口。

這就是好奇心對一個人的內發促動力, 源源不斷的輸出動力, 促使著人們去不斷學習, 積極進取, 提高和完善自己。

如何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狼性法則告訴我們, 好奇心是狼迅速成長的驅動力, 為它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對於孩子而言, 興趣就是他最好的老師, 任何事情, 只要孩子感興趣了, 他就會對此充滿好奇, 就會表現出探索精神, 這也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那麼如何讓孩子擁有一顆好奇心呢?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注意這幾點。

多跟孩子“兜圈子”

“打破砂鍋問到底”,幾乎是每個孩子共同的特性,當孩子提出一個問題,得到一個解答之後,他的發問常常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滑下去。家長除了保持耐心幫孩子去解答問題,同時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學會多跟孩子“兜圈子”!

所謂兜圈,那就是當孩子提出問題之後,不要每次都直接給出答案,我們可以一起與孩子來探討或者探究這個問題,從而去得出答案。比如,當孩子看了百科書問:為什麼人在死海不會沉下去?這個時候,有心的家長除了揭示書本上的關於鹽分的濃度知識,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動手做做小實驗,一杯清水和一杯倒入了大量鹽的咸水,放上去的物品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沉浮狀態?相信在孩子動手實驗後得出的這個結論,更讓他記憶深刻,也更容易激發他去探求知識的興趣。

多跟孩子講故事

能聽著故事長大,是一件幸福的事兒。故事裡面有生動的情節,有腦洞大開的創意,不僅能夠豐富孩子的知識,打開孩子的視野,還能讓他學到一些人生道理。被故事滋養的孩子,大多擁有豐富的想像力,這對孩子保持好奇心,激發求知欲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多和孩子做手工

現代家庭,物質條件都不錯,孩子的玩具大多現成買來。你會發現孩子對新玩具保持的新鮮感並不會持續太久,因為玩具給予孩子的是一個固定玩法,一旦會玩了,也便結束了它的使命。

但是,一個由孩子親手做的玩具,再簡單卻意義不凡。它是一種逆向的思維,孩子會在自己需要的結果中去思考如何完成,這個探索和動手的過程,會激發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讓他們自己去觀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動手做一做簡單的玩具,能夠讓孩子在成就感中得到樂趣,激發他們的興趣。

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說:“好奇動作是孩子獲得知識的一個最緊要門徑。”呵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就像小狼那樣,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卻學習,去成長。有了這個基礎,才是培養一個優秀孩子的基礎關鍵點。

那麼如何讓孩子擁有一顆好奇心呢?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注意這幾點。

多跟孩子“兜圈子”

“打破砂鍋問到底”,幾乎是每個孩子共同的特性,當孩子提出一個問題,得到一個解答之後,他的發問常常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滑下去。家長除了保持耐心幫孩子去解答問題,同時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學會多跟孩子“兜圈子”!

所謂兜圈,那就是當孩子提出問題之後,不要每次都直接給出答案,我們可以一起與孩子來探討或者探究這個問題,從而去得出答案。比如,當孩子看了百科書問:為什麼人在死海不會沉下去?這個時候,有心的家長除了揭示書本上的關於鹽分的濃度知識,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動手做做小實驗,一杯清水和一杯倒入了大量鹽的咸水,放上去的物品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沉浮狀態?相信在孩子動手實驗後得出的這個結論,更讓他記憶深刻,也更容易激發他去探求知識的興趣。

多跟孩子講故事

能聽著故事長大,是一件幸福的事兒。故事裡面有生動的情節,有腦洞大開的創意,不僅能夠豐富孩子的知識,打開孩子的視野,還能讓他學到一些人生道理。被故事滋養的孩子,大多擁有豐富的想像力,這對孩子保持好奇心,激發求知欲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多和孩子做手工

現代家庭,物質條件都不錯,孩子的玩具大多現成買來。你會發現孩子對新玩具保持的新鮮感並不會持續太久,因為玩具給予孩子的是一個固定玩法,一旦會玩了,也便結束了它的使命。

但是,一個由孩子親手做的玩具,再簡單卻意義不凡。它是一種逆向的思維,孩子會在自己需要的結果中去思考如何完成,這個探索和動手的過程,會激發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讓他們自己去觀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動手做一做簡單的玩具,能夠讓孩子在成就感中得到樂趣,激發他們的興趣。

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說:“好奇動作是孩子獲得知識的一個最緊要門徑。”呵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就像小狼那樣,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卻學習,去成長。有了這個基礎,才是培養一個優秀孩子的基礎關鍵點。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