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家務小幫手

如果誰想讓自己14歲的孩子習慣于幫忙做家務, 父母必須在他2歲的時候就慢慢滲透這種習慣。

曾經聽到過一個10歲孩子的媽媽抱怨, 自己每天從早上就開始忙活孩子的事:叫醒孩子前, 要為他接好刷牙用的水, 牙膏還要擠到牙刷上;早飯端上桌;在孩子吃早飯時, 趕緊去疊他的被子……想一想, 這樣的生活是否會是你和我的未來?

不要以為孩子們長大了, 自然什麼都會做, 更不要以為, 他們什麼都願意做。 如果你沒有從小培養他做一些“家務”事的習慣, 就別指望著他長大了能主動幫你做什麼。 當然, 我們也不是讓父母把孩子培養成“勞動能手”,

Advertisiment
只不過, 總有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他們可以, 而且應該分擔的。

合理的做家務的年齡是大約在孩子2歲多的時候, 開始幫忙把飯碗拿到廚房;3歲的時候試著倒垃圾;4歲時可以掃一掃地……

然而這僅僅是理想狀況!做家務對孩子來說往往不過是一種新遊戲, 所以要很新鮮有趣才行。 很多小孩子剛開始的時候會非常興奮地幫忙整理玩具, 幫媽媽擺餐桌、掃地、倒垃圾, 但一旦他們發現這些家務在重複, 很無聊, 他們就會躲得遠遠的, 對你的要求充耳不聞, 完全不考慮自己作為家庭成員還有什麼“義務”(我才不管呢!)

其實, 除了家務事不象孩子的其他遊戲那樣有趣之外, 造成孩子們排斥做家務的原因往往來自父母本身:

Advertisiment

強制的責任讓孩子變得逆反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做一些事情, 最好用誇獎、認同、支持和鼓勵等情緒來代替“責任”這類有壓力的詞,如果我們總是使用家長權威, 孩子可能在長期的強制下會變得拒絕甚至逆反。

孩子的成績遭到輕視或者否定

我們在要求孩子幫忙做家務的時候, 總免不了擔心孩子會幫倒忙。 這種擔心無意識地通過我們的語氣和態度以及不耐心透露出來, 讓孩子覺得他們的幫助是不重要的、附加的。 比如, 孩子動作慢一點, 我們就會露出不耐煩的神情,尤其是當我們著急的時候,總是說:“算了, 讓我來吧, 這個你做不了!”甚至我們在幫孩子們整理他們亂七八糟的玩具時,也會在他們面前展示出:你看我比你快多了。

Advertisiment

在孩子們的眼中, 似乎沒有多少長期幫忙做家務的理由,因為成年人做得更快, 而且更好:擺餐桌、洗碗、打掃, 還有倒垃圾,所有這些活兒成年人都會輕而易舉地完成,好像讓孩子幫忙只是給他們一個表現的機會似的。 而孩子們都是敏感的, 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夠非常清楚地感覺到他們對我們的説明是否真的被需要。 如果他們看不到自己被需要或者被肯定, 自然也就喪失了對這件事的興趣。

為什麼過去年代的孩子很小就能承擔大量的家務?因為父母讓他們感到自己很重要, 爸爸媽媽需要他們的説明, 沒有他們根本不行。 所以一個5歲的孩子會照顧2歲的小弟弟,

Advertisiment
幫媽媽掃地, 幫助媽媽擰衣服, 沒有一句怨言。 雖然這麼多的家務會讓一個孩子感到疲憊, 但是這也會給他建立一種自信——我在這個家裡是重要的, 家裡沒有我不行!瞧瞧今天, 沒有什麼兄弟姐妹, 大都是獨生子女。 餐具也不是很多, 衣服都放進洗衣機裡,地面也很乾淨。

我們需要想辦法找到家務(孩子們是願意幫忙的, 他們希望模仿我們, 希望做一點能夠得到大人認可的事情)。 如果誰想讓自己14歲的孩子習慣于幫忙做家務, 父母必須在他2歲的時候就慢慢滲透這種習慣。 在此父母需要牢牢記住以下幾點:

不論多難, 都要給孩子這樣的感覺, 他們的幫忙是真正的幫助, 而不是走形式。 這需要我們有耐心, 並且善於體會孩子的感受。

Advertisiment
這是非常值得的, 儘管這樣做我們有時免不了要顯得有點虛偽。

不要苛求孩子把家務做成技巧嫺熟的藝術。 孩子是不是以最快的速度把餐桌擺得井井有條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的兩三歲的孩子能慢慢學會怎麼樣來佈置餐桌, 能夠在自己勞動後繞著桌子走來走去, 體會勞動的快樂。

要讓孩子儘早地瞭解並且參與你們的日常生活模式, 哪怕剛開始他們根本理解不了你在做什麼。 你要告訴他, 你有什麼樣的計畫, 有哪些家務要做, 你以什麼樣的順序來安排家務。 隨後你可以分配工作。 就連購物的時候你都可以問孩子, “你來看一看牛奶買得夠不夠?”“麵包買了嗎?”等等問題。

在新鮮感和持久度之間找到平衡。 工作要不要常常變花樣呢?是讓孩子總是幫忙做同樣的事?還是讓孩子每天自由選擇?這裡需要有一點點微妙的體會。一方面變化當然會給人帶來樂趣,瞭解不同方面的知識。一個4歲的小孩兒一會兒是浴室專家,可以找到他的手巾和香皂,一會兒又成為美廚助手,認識各種蔬菜和瓜果。然而另外一方面孩子們除了要體會到樂趣之外,他們更要學會能夠長期地承擔一些義務。比如照顧幾盆花可能需要孩子們每天的呵護和澆水,然而這種定期的澆水和看護對於孩子形成專注持久的習慣非常有幫助。就連洗碗、倒垃圾、準備餐桌都需要持之以恆的能力。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我們不能對孩子們的所作所為太吹毛求疵。如果孩子們把勺子塞到了糖罐裡或者是把碗打碎了,都沒有那麼糟糕,他們必須有機會去發現和接受不完美的地方,並且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對於小孩子人們當然可以問:“你給花兒澆水了嗎?”或者如果孩子忘記了,大人也可以偷偷地給花澆上水,但是對於大一點的已經上學的孩子,他們就必須學會自己承擔責任,哪怕是存在這樣的問題,比如說他買了誰都不愛喝的優酪乳,花盆裡的植物也乾枯了。這樣的經驗對於孩子來說比我們不斷的嘮叨埋怨要更有效。

您要學會給孩子一些誇獎!不要總是試著挑毛病、找缺點、說哪兒做得不夠,要對孩子所完成的事情表現出你的欣喜。比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或者是對他說,真不錯,這一周你已經是第三次自己刷牙,並且把小白牙刷得這麼乾淨了!如果孩子幫你倒垃圾,你可以把他摟到懷裡說:“這些天你幫我倒垃圾,媽媽很高興。”

選擇適合孩子做的家務。您一定要避免犯這樣的錯誤,如果你打算用收拾房間來訓練孩子的責任感,那你很可能會碰壁。原因是如今孩子都有太多的玩具,而通常都沒有很合適的玩具箱。晚上他們會很疲勞,但是又不想上床睡覺。這種情況下你最好不要勉強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你可以這樣說:“你先在廚房裡幫我忙,晚一點我再幫你一起收拾玩具。”

工作要不要常常變花樣呢?是讓孩子總是幫忙做同樣的事?還是讓孩子每天自由選擇?這裡需要有一點點微妙的體會。一方面變化當然會給人帶來樂趣,瞭解不同方面的知識。一個4歲的小孩兒一會兒是浴室專家,可以找到他的手巾和香皂,一會兒又成為美廚助手,認識各種蔬菜和瓜果。然而另外一方面孩子們除了要體會到樂趣之外,他們更要學會能夠長期地承擔一些義務。比如照顧幾盆花可能需要孩子們每天的呵護和澆水,然而這種定期的澆水和看護對於孩子形成專注持久的習慣非常有幫助。就連洗碗、倒垃圾、準備餐桌都需要持之以恆的能力。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我們不能對孩子們的所作所為太吹毛求疵。如果孩子們把勺子塞到了糖罐裡或者是把碗打碎了,都沒有那麼糟糕,他們必須有機會去發現和接受不完美的地方,並且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對於小孩子人們當然可以問:“你給花兒澆水了嗎?”或者如果孩子忘記了,大人也可以偷偷地給花澆上水,但是對於大一點的已經上學的孩子,他們就必須學會自己承擔責任,哪怕是存在這樣的問題,比如說他買了誰都不愛喝的優酪乳,花盆裡的植物也乾枯了。這樣的經驗對於孩子來說比我們不斷的嘮叨埋怨要更有效。

您要學會給孩子一些誇獎!不要總是試著挑毛病、找缺點、說哪兒做得不夠,要對孩子所完成的事情表現出你的欣喜。比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或者是對他說,真不錯,這一周你已經是第三次自己刷牙,並且把小白牙刷得這麼乾淨了!如果孩子幫你倒垃圾,你可以把他摟到懷裡說:“這些天你幫我倒垃圾,媽媽很高興。”

選擇適合孩子做的家務。您一定要避免犯這樣的錯誤,如果你打算用收拾房間來訓練孩子的責任感,那你很可能會碰壁。原因是如今孩子都有太多的玩具,而通常都沒有很合適的玩具箱。晚上他們會很疲勞,但是又不想上床睡覺。這種情況下你最好不要勉強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你可以這樣說:“你先在廚房裡幫我忙,晚一點我再幫你一起收拾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