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寶寶健康心理有這樣9個No

幼兒的心理培養會影響他的一生, 看似無憂無慮的孩子們其實也有壓力。 許多家長並不瞭解這點, 即使孩子已經出現了許多“壓力症狀”, 卻誤以為他是單純的身體不適或只是在鬧脾氣, 甚至因此覺得孩子不乖而責駡他, 反倒加重了孩子的壓力。

案例一:

婷婷三歲半, 是個性格活潑、外向、愛笑的小女孩, 每天似乎都有用不完的精力, 總愛探索生活裡的新奇事物和結交朋友。 憑著這樣的個性, 爸媽除了讓她在三歲時開始進入幼稚園托班以外, 另外幫她在課餘安排鋼琴、繪畫與直排輪課程。

但是近來婷婷脾氣變得越來越大,

Advertisiment
常無端發怒, 不肯去任何業餘班。 連幼稚園老師也察覺, 婷婷上課時表現動機降低、胃口變差。 爸媽帶婷婷看小兒科醫師, 小兒科醫師檢查後表示婷婷身體很健康。

案例二:

小立兩歲了, 媽媽決定請保姆照顧小立, 自己回原來的工作單位工作。 在帶小立認識保姆、漸進式地拉長小立與保姆單獨相處時間的過程中, 小立似乎沒有太多不尋常的行為出現。 但是媽媽卻還是敏感地感覺到, 小立變得特別“黏”自己, 害怕一個人獨處、晚上常常驚醒。

放下身段以孩子的目光看事物, 我們會發現孩子和我們一樣, 也可能面對壓力的感受。 像上述案例中婷婷的壓力, 來自於“過度的學習安排、缺乏個人空間”;而小立的壓力,

Advertisiment
則源自於“生活習慣與依附關係的變動”。

生活中的變動與不確定性、環境氣氛的改變等, 都是我們的孩子在生活中可能面對的壓力來源。 若比較過去社會與現代社會的差異, 今天的孩子除了面對生活刺激、學習要求增加, 過去較少遷徙且自然、穩定的生活情境, 以及親族彼此照護、手足眾多的支援性系統結構已式微——所以作父母的我們, 不該再忽視孩子的壓力議題。

培養寶寶健康心理9個“No”

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期, 如果有一個好的開始, 將來可使孩子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發展。 相反, 如果在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衛生, 那麼, 希望孩子成人後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較困難, 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Advertisiment
那麼,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一、不過分關心孩子

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 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 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賄賂”孩子

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係, 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三、不一味親近孩子

應該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 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