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心理培養會影響他的一生, 看似無憂無慮的孩子們其實也有壓力。 許多家長並不瞭解這點, 即使孩子已經出現了許多“壓力症狀”, 卻誤以為他是單純的身體不適或只是在鬧脾氣, 甚至因此覺得孩子不乖而責駡他, 反倒加重了孩子的壓力。
案例一:
婷婷三歲半, 是個性格活潑、外向、愛笑的小女孩, 每天似乎都有用不完的精力, 總愛探索生活裡的新奇事物和結交朋友。 憑著這樣的個性, 爸媽除了讓她在三歲時開始進入幼稚園托班以外, 另外幫她在課餘安排鋼琴、繪畫與直排輪課程。
但是近來婷婷脾氣變得越來越大,
Advertisiment
案例二:
小立兩歲了, 媽媽決定請保姆照顧小立, 自己回原來的工作單位工作。 在帶小立認識保姆、漸進式地拉長小立與保姆單獨相處時間的過程中, 小立似乎沒有太多不尋常的行為出現。 但是媽媽卻還是敏感地感覺到, 小立變得特別“黏”自己, 害怕一個人獨處、晚上常常驚醒。
放下身段以孩子的目光看事物, 我們會發現孩子和我們一樣, 也可能面對壓力的感受。 像上述案例中婷婷的壓力, 來自於“過度的學習安排、缺乏個人空間”;而小立的壓力,
Advertisiment
生活中的變動與不確定性、環境氣氛的改變等, 都是我們的孩子在生活中可能面對的壓力來源。 若比較過去社會與現代社會的差異, 今天的孩子除了面對生活刺激、學習要求增加, 過去較少遷徙且自然、穩定的生活情境, 以及親族彼此照護、手足眾多的支援性系統結構已式微——所以作父母的我們, 不該再忽視孩子的壓力議題。
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期, 如果有一個好的開始, 將來可使孩子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發展。 相反, 如果在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衛生, 那麼, 希望孩子成人後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較困難, 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Advertisiment
一、不過分關心孩子
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 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 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賄賂”孩子
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係, 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三、不一味親近孩子
應該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 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