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歲
0~1歲的寶寶, 主要依靠生理上的變化產生對時間的條件反射。 寶寶1個月時就會隨媽媽的生活安排產生初步的時間觀念, 如餓了, 便知道喝奶的時間到了;吃奶後過了一段時間要排尿, 寶寶會哭著要媽媽換尿布;吃飽、睡醒以後又哭著要求大人抱;玩累了入睡……如此反復迴圈。 對時間的認知, 寶寶主要依靠自身的生物鐘來完成。
巧媽媽對策
1.順應寶寶的生物鐘。 出生後不久, 寶寶就形成了按時吃奶、睡眠、玩耍等生活規律, 媽媽按照寶寶的生理需求來安排他吃、喝、拉、撒、睡, 不要隨意調整他的作息時間,
Advertisiment
2.灌輸秩序概念。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能理解諸如“媽媽先跟我打招呼, 然後給我餵奶, 再給我洗澡”這類的秩序概念, 因此, 周歲之前是向寶寶灌輸秩序概念的最佳時間。 如果你隨意改變計畫, 秩序被打亂, 寶寶就會以發脾氣、哭鬧的方式進行“抗議”, 拒絕合作。 為此, 在照顧寶寶的時候, 不妨給他講述做事情的過程, 如“現在我們穿鞋, 然後去公園”;需要做另一件事時, 提前給他提醒:“故事講完後, 就是洗澡時間啦。 ”讓寶寶從秩序概念中理解時間概念, 一點一點地積累逐漸形成時間概念。
3.幫助寶寶用活動區分時間段。 1歲左右, 寶寶的睡眠時間逐漸減少,
Advertisiment
1~2歲
周歲以後, 寶寶能用簡單的語言表達想法了, 對時間的認知有了快速發展, 雖然對幾點幾分的數位化時間仍沒有概念, 但已經能認識一些特殊活動的時間了, 如午餐時間、睡覺時間。 他還可能知道一周有7天, 如果你說這天不用上班, 他可能會說這是週末。
巧媽媽對策
1.指導寶寶用動作和語言來建立時間概念。 如早上, 寶寶起床後會要穿衣, 隨後指著毛巾要洗臉、洗手, 走到桌邊吃早餐, 揮手向上班去的爸爸媽媽說再見;晚上累了會走到床邊要求睡覺。
Advertisiment
2.帶寶寶出遊前制定出遊的過程, 並用語言描述給他聽。 如:我們到車站乘公車去公園, 然後一同吃午餐, 之後一起做遊戲……讓寶寶理解時間的相對概念:現在、之前、之後, 等等。
3.使用形象化計時工具, 如計時器、鬧鐘等。 先將時間設定好, 時間一到就發出聲響, 寶寶會作出反應:“哇, 時間到了, 我要快一點兒。 ”也可以選用圖像化的掛鐘, 如以十二生肖代表數位的鐘, 用它來提醒寶寶:“當短針走到‘老虎’的時候, 你就要把飯吃完。 ”這個時候的寶寶思維還停留在具體形象化階段,
Advertisiment
2~3歲
到兩三歲, 寶寶的時間概念基本形成, 言談中越來越多地使用與時間有關的字眼。 對時間的認知, 局限在與事件的聯繫上, 總是借助于大自然與周圍環境的變化、生活中的具體事例為指標, 將吃飯、睡覺、看電視、做遊戲等視為時間概念的指標, 特別是生活作息, 在他對時間的理解上起著決定性作用。 在寶寶眼中, “早晨”就是起床的時候或天亮的時候, “白天”就是遊戲的時間, “下午”就是午睡起來之後。 只有到三四歲時, 寶寶才能知道白天、黑夜、早上、晚上, 甚至今天、明天等時間概念了。
巧媽媽對策
1.儘量用寶寶理解、熟悉或親身經歷過的事物來教他認識時間。
Advertisiment
2.有意識地使用時間詞匯。 雖然寶寶的時間概念發展大都跟不上他對時間詞匯的掌握速度, 但學習使用時間詞匯能增進他的時間概念。 為此, 你可以有意識地在他面前使用時間詞匯, 如“你今年兩歲, 明年就三歲了。 ”或教他唱一些和時間有關的兒歌, “雪花飄, 冬天到。 ”
3.制定一個合理的作息時間表, 指導寶寶有條不紊地執行。 如早上7點起床、7點半吃早餐、8點自由活動, 中午12點吃午飯、午睡1~2個小時、自由活動, 下午6點或6點半吃晚飯, 晚上8點半上床睡覺。
4.督促寶寶嚴格遵守時間。 無論畫圖、玩玩具, 還是做遊戲,都要按時開始,按時結束,從小養成守時、惜時、對時間有緊迫感的習慣,避免日後做事“慢吞吞”、“拖拖拉拉”。
還是做遊戲,都要按時開始,按時結束,從小養成守時、惜時、對時間有緊迫感的習慣,避免日後做事“慢吞吞”、“拖拖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