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孩子欣賞和感激生活
我懷著忐忑的心情帶著兒子小宇第一次踏上了車程長達24小時的火車。 對於這樣長時間被困在火車上的經歷, 我是有心理準備的, 無聊、疲倦、坐立不安是大部分人都會出現的情緒, 而孩子就更容易厭煩和疲倦了。 可是沒想到小宇的表現大大超出了我的預期, 他似乎有忙不完的事:和同車的幾個小夥伴玩躲貓貓;看那本已經看了1萬遍的圖畫書;享受那些我平時很少給他吃的垃圾食品, 睡覺……等鬱悶的24小時終於熬過去之後, 小宇抓著我的手, 問:“媽媽, 我們什麼時候能再坐這趟火車啊?”——林巧
Advertisiment
林巧相信小宇能夠不知疲倦地享受快樂, 是一種天生的能力, 是良好基因的結果。 但是心理專家卻不認為樂觀和悲觀的人只是基因上的差別。 或許這的確和某些影響心情的大腦化學物質有關, 但這僅僅是一小部分原因, 更主要的還是我們從小習得的某種態度和觀念。 孩子思考、感覺和行為的習慣傾向取決於我們讓他如何認識世界、他人和自我。
誰都想讓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積極應對各種困境, 享受生活中一點一滴, 能在任何情況下都做最好自己的人, 缺少的或許只是一些技巧。
除了讓孩子感覺快樂的氣氛, 你還有必要讓孩子學會說謝謝, 不管面對的是美麗的夕陽, 美味霜淇淋, 還是公園裡和家裡一起曬太陽的那一個小時。
Advertisiment
好父母的實踐:在過去的三年裡, 小黎家嘗試著做了一件事情:每晚睡覺前, 小黎、丈夫和孩子每人說一件今天讓自己感激的事。 雖然剛開始大家感覺有些彆扭和肉麻, 但時間長了他們越來越發現這是結束一天最美好、最平和的方式。 小黎說:“特別是大多數時候, 我們都是在感激家人、感激對方, 這種感覺太好了。 ”
讓孩子盡情地傾訴問題, 宣洩情緒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你對朋友或家人發牢騷時,
Advertisiment
好父母的實踐:每次鳴鳴傷心的時候,
Advertisiment
保持規律的生活
專家建議讓孩子保持規律的生活習慣, 雖然這不太容易, 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 但是一旦作息規律固定下來, 就會給孩子帶來好處:對事情的掌控感覺、滿意度會提高, 也就是說他會更有安全感, 也更容易得到愉悅感。 比如每天在同一個時間吃飯、洗澡、睡覺會牢固家人之間的關係, 也能讓大部分事情做起來效率更高, 而保持刷牙、鍛煉、洗手的好習慣顯然也會更有利於健康。 除此之外, 一個生物科學方面的調查結果顯示, 規律的生活能讓左右大腦得到有利的刺激和平衡。
Advertisiment
好父母的實踐:從姍姍20個月開始, 珍妮就立志讓她養成按時睡覺的習慣。 她說:“通常到了晚上8點, 我們已經幫姍姍洗漱完畢, 躺在床上, 講三個故事, 唱一遍‘數鴨子’和‘TenlittleIndianboys’就關燈睡覺。 除了第一個星期有些麻煩外, 之後她都能做到, 而且第二天精神也比較好。 ”
允許孩子犯錯
從內心上來說, 我們都希望孩子少受挫折, 因此總是不自覺地幫他清除障礙。 但是等他長大後, 碰到的問題越來越棘手, 我們自信有能力幫他解決嗎?所以, 對父母來說, 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具備解決問題、面對挫折的能力。 這種能力養成的前提是:在孩子小的時候, 父母要允許他犯錯, 讓他明白自己錯的地方, 並且有改正錯誤的勇氣和能力。
現在,孩子的抗挫能力普遍較低,也不太能等待遲來的滿足感,可現實是處理壓力和消極情緒,承認錯誤,在失敗後調整前進的方向等,都是得到快樂生活的重要素質,學會這些技巧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斷實踐。
好父母的實踐:每次芳芳猜不出字謎或者穿不上運動鞋的時候,芳芳爸都不會強迫她立即做到,只是耐心地對芳芳說:“別太著急。也許過了幾天你再試試,就會好很多呢!”結果往往是,芳芳聽到這樣的話,過個半天甚至幾分鐘,她就真的會再嘗試一下。
停止使用計時器
在如今這樣緊張的、快節奏的大環境下,我們往往希望孩子也能高效度過每一天。但是你難道不覺得童年的美好正是因為孩子可以無拘無束、輕鬆自在地做那些想做的事情嗎?無數的心理學研究報告都表明,那些能在自己喜愛的事情上“浪費”時間甚至達到忘我境界的成年人,能過上更加平靜和滿足的生活。
所以,把追在孩子屁股後面的那個計時器扔掉吧!如果你的孩子上午10點學鋼琴,下午2點練書法,4點還要做手工,他怎麼能覺得快樂呢?雖然孩子確實需要規律的生活,但那只限於最基本的作息規律,除此之外的其他時間都要捨得讓孩子“浪費”。
好父母的實踐:在藍敏的心目中,女兒琳琳一直是個哲學家,因為她總是靜靜地坐在那裡,盯著一個地方發呆,看來還非常滿足,一點兒都不無聊。原來藍敏一直非常猶豫,要不要阻止她,讓她幹些更有“意義”的事,最終我還是忍住了,沒有干涉她。直到琳琳8歲,她的繪畫天賦開始一天天顯現出來時,大家都覺得她的畫不僅想像力豐富,而且對於最細微細節的表達也非常出色。如果當時我阻止了她這看似無意義的舉動,那一定會扼殺她某部分的天分。
搖籃育兒問答:友hulin_999問:兒童與成人一樣常有情緒變化,諸如憤怒、哀傷、失望、害怕等。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必須讓孩子適度宣洩。如何引導孩子表達,吐露心中的情緒呢?
特聘專家閆新新(向她提問)解答:當孩子有了煩惱和委屈時,父母最需要的就是和孩子坐下來,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再耐心傾聽孩子的訴說,這不僅可以更清楚地瞭解事情發生的原因和孩子的想法,更重要的,孩子哭訴的過程也就是宣洩心中不快的過程。父母的理解和寬容會使孩子感受到自尊和力量,從而轉化為健康的情緒和意識。即使是孩子做了錯事受了父母的批評,也要允許並且引導孩子以恰當的方式進行宣洩。
現在,孩子的抗挫能力普遍較低,也不太能等待遲來的滿足感,可現實是處理壓力和消極情緒,承認錯誤,在失敗後調整前進的方向等,都是得到快樂生活的重要素質,學會這些技巧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斷實踐。
好父母的實踐:每次芳芳猜不出字謎或者穿不上運動鞋的時候,芳芳爸都不會強迫她立即做到,只是耐心地對芳芳說:“別太著急。也許過了幾天你再試試,就會好很多呢!”結果往往是,芳芳聽到這樣的話,過個半天甚至幾分鐘,她就真的會再嘗試一下。
停止使用計時器
在如今這樣緊張的、快節奏的大環境下,我們往往希望孩子也能高效度過每一天。但是你難道不覺得童年的美好正是因為孩子可以無拘無束、輕鬆自在地做那些想做的事情嗎?無數的心理學研究報告都表明,那些能在自己喜愛的事情上“浪費”時間甚至達到忘我境界的成年人,能過上更加平靜和滿足的生活。
所以,把追在孩子屁股後面的那個計時器扔掉吧!如果你的孩子上午10點學鋼琴,下午2點練書法,4點還要做手工,他怎麼能覺得快樂呢?雖然孩子確實需要規律的生活,但那只限於最基本的作息規律,除此之外的其他時間都要捨得讓孩子“浪費”。
好父母的實踐:在藍敏的心目中,女兒琳琳一直是個哲學家,因為她總是靜靜地坐在那裡,盯著一個地方發呆,看來還非常滿足,一點兒都不無聊。原來藍敏一直非常猶豫,要不要阻止她,讓她幹些更有“意義”的事,最終我還是忍住了,沒有干涉她。直到琳琳8歲,她的繪畫天賦開始一天天顯現出來時,大家都覺得她的畫不僅想像力豐富,而且對於最細微細節的表達也非常出色。如果當時我阻止了她這看似無意義的舉動,那一定會扼殺她某部分的天分。
搖籃育兒問答:友hulin_999問:兒童與成人一樣常有情緒變化,諸如憤怒、哀傷、失望、害怕等。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必須讓孩子適度宣洩。如何引導孩子表達,吐露心中的情緒呢?
特聘專家閆新新(向她提問)解答:當孩子有了煩惱和委屈時,父母最需要的就是和孩子坐下來,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再耐心傾聽孩子的訴說,這不僅可以更清楚地瞭解事情發生的原因和孩子的想法,更重要的,孩子哭訴的過程也就是宣洩心中不快的過程。父母的理解和寬容會使孩子感受到自尊和力量,從而轉化為健康的情緒和意識。即使是孩子做了錯事受了父母的批評,也要允許並且引導孩子以恰當的方式進行宣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