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寶寶正確面對挫折的4個關鍵

大人和孩子都會遇到挫折, 只不過善於渲染心事的成人會把自己的困難描述為“風風雨雨的波折”, 而不善於傳達心情的孩子所遇到的困難常常被成人忽略為“雞毛蒜皮的瑣事”。 其實將心比心, 成人的心已經被歲月磨出了老繭, 孩子的心是迎春萌發的蓓蕾, 怎麼禁得起秋風、夏雨和冬寒呢?

在日常生活中, 一件很小的事情就可能挫敗孩子的自信心, 讓他情緒低落, 心裡痛苦, 甚至悲觀失望。 下面一些孩提之事都足以摧殘脆弱的童心, 需要父母給予溫情的關注和理性的教育。
由身體素質帶來的挫折
長期體弱多病的孩子總是被疾病困擾著,
Advertisiment
許多遊戲和快樂的事情都不能充分地參與, 孩子會很有挫敗感。 因此, 加強營養保健、生活照顧、鍛煉身體, 是孩子抵抗挫折、建立樂觀的基本保證。
由父母帶來的挫折
父母不經意間也會讓孩子品嘗挫折感:為了安全起見, 限制孩子活動的自由;為了訓練孩子乖巧聽話, 忽略了他的心理需求;孩子做錯了事, 過於嚴厲地批評他;當著眾人的面否定孩子, 傷了他的自尊心;對孩子的期望過高, 使他無力企及;因孩子做事不成功而責備他;表揚其他孩子使自己的孩子感受到冷落;父母自己的心情不好, 對孩子莫名其妙地發火等等。
由同伴帶來的挫折
同伴掌握某種技能而自己沒有掌握;想與同伴交往卻遭到拒絕;與同伴發生爭執而處於下風;同伴之間“拉幫結派”而自己被排斥;被攻擊性較強的同伴欺負;同伴無意的行為對孩子造成侵犯等等。
Advertisiment


由老師帶來的挫折
老師關注個別孩子的特殊需要, 而自己沒有得到這種特殊待遇;老師不公正的批評和責備;老師表揚了其他孩子而自己沒有得到肯定;老師對孩子的態度忽冷忽熱;想與老師交流, 老師卻心不在焉或者不耐煩等等。
由玩具和遊戲等個人生活帶來的挫折
孩子的求知欲很強, 遇到新奇的事物和活動就想探個究竟, 卻無奈基本知識和技能以及生活經驗不足, 不能熟練地操作玩具和遊戲, 於是產生挫折感;在生活照顧上, 孩子很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Advertisiment
但是有時是父母不讓做, 有時是自己做不好, 於是沮喪、灰心在所難免。
這裡不可能一一列舉孩子遇到的所有困難和挫折, 但如果父母能帶領孩子順利地認識和解決諸如上述的一個又一個“關鍵事件”, 孩子的樂觀品質就會慢慢建立起來。
培養樂觀的“關鍵年齡”
樂觀是指面臨困難精神愉快、充滿信心的狀態。 對於孩子來說, 與樂觀相關的心理素質包括:能夠依賴想像力和對未來的展望, 忍受眼前的不適應;聽得懂和相信大人的勸告, 調整自己的需要;在情緒與理智的較量中, 能夠較為成功地擺脫情緒的控制;抽象思維有了一定的發展, 能夠預見事物的未來發展趨勢……這些心理素質在4歲左右逐漸健全,
Advertisiment
4歲是培養孩子樂觀品質的最佳時期。
有一個心理實驗證實了這一點。 實驗者告訴孩子們桌上有各種點心和玩具, 想要得到喜歡的東西必須等實驗者回來, 如果不能等待可以呼叫實驗者, 但他只能得到他不大喜歡的東西。 結果, 平均年齡為4歲半以上的孩子, 大多能等待很長時間, 而4歲以下的孩子很少有堅持到底的成功者, 是因為首先他很難理解實驗者所做的承諾, 其次他不能完備地想像出實驗者歸來對自己的意義, 所以他們更可能身不由己地在困難面前“屈服”。 其他同類的實驗都證明, 正常情況下, 健康成長的4歲幼兒具備了面臨困難培養樂觀品質的條件。

抓住樂觀的“關鍵能力”
雖然4歲是孩子發展樂觀品質的關鍵年齡,
Advertisiment
但這並不意味著到了4歲, 孩子的樂觀就必然到來, 這與他4歲左右是否具備一個關鍵能力有關——延遲滿足能力。
延遲滿足是為了長遠利益而延緩目前需要, 在困難面前克制自己、建立自信的重要表現。 除了一些特殊狀況需要即時滿足以外, 一般情況下父母都可以採用延遲滿足培養孩子的樂觀品質。 例如孩子大聲呼叫父母做某件事, 在排除安全顧慮以後, 父母可以遠遠地答應著, 但並不馬上過來, 等一會兒過來了, 明明知道孩子想要什麼, 還要問問什麼事兒, 等孩子說清楚了再與孩子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 孩子的忍耐心就是這麼一分一秒在等待中增強的, 而等待之後必然有結果也使孩子對克服困難有了信心和想像力。
造就樂觀的“關鍵方法”
提供具有適度挑戰的遊戲
根據孩子的發展水準選擇難易適度的遊戲,注意難度不要跨度太大。
例如有一種遊戲是“釣魚”,是用磁鐵相吸的原理鍛煉孩子手眼協調的能力。先觀察孩子能夠釣著魚的基數,然後鼓勵孩子每次多釣出一兩條魚,或者漸漸加長魚線的長度,讓孩子耐心地對付晃動搖擺的魚線,可以讓孩子對自己說:“我一定能釣好多魚。”自信和樂觀便在與“魚”的較量中建立了。

訓練應對挫折的技能
很多情況下孩子是因缺乏經驗和技能而失望、洩氣,父母有針對性地培養技能即可,當然這裡不包括太“專業化”的專門技能訓練,例如學藝和英語的考級,而是指孩子平常遇到的生活、遊戲和社交等普通技能,因為單項技能訓練並不能讓孩子應對複雜多變的困境。
不取代和遷就,也不訓斥或體罰
看到孩子因遭遇困難而沮喪,父母往往會要麼代替孩子完成任務,要麼完全遷就孩子放棄努力,有的父母則厲聲批評孩子甚至體罰,這兩種極端行為都使孩子無法形成自信和樂觀。正確的做法是提供鼓勵的話語和一點點的技術支持,鼓勵孩子堅持到底,體驗經過努力克服困難帶來的成就感。
不向孩子宣洩自己的“垃圾情緒”
有的父母在外面受了“窩囊氣”,回來便對孩子發“無名火”。這種情況特別容易打擊孩子的自信和樂觀,因為孩子會把父母的惱火歸咎為自己的錯誤,但他又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兒,於是只好全盤否定自己。長久下去容易讓孩子自責、退縮,並蔓延為隱約卻牢固的消極心理氛圍,淹沒孩子樂觀的笑容。因此,父母在遭遇困難時能否樂觀面對,對培養孩子的樂觀品質至關重要。
(實習編輯:朱小丹)
造就樂觀的“關鍵方法”
提供具有適度挑戰的遊戲
根據孩子的發展水準選擇難易適度的遊戲,注意難度不要跨度太大。
例如有一種遊戲是“釣魚”,是用磁鐵相吸的原理鍛煉孩子手眼協調的能力。先觀察孩子能夠釣著魚的基數,然後鼓勵孩子每次多釣出一兩條魚,或者漸漸加長魚線的長度,讓孩子耐心地對付晃動搖擺的魚線,可以讓孩子對自己說:“我一定能釣好多魚。”自信和樂觀便在與“魚”的較量中建立了。

訓練應對挫折的技能
很多情況下孩子是因缺乏經驗和技能而失望、洩氣,父母有針對性地培養技能即可,當然這裡不包括太“專業化”的專門技能訓練,例如學藝和英語的考級,而是指孩子平常遇到的生活、遊戲和社交等普通技能,因為單項技能訓練並不能讓孩子應對複雜多變的困境。
不取代和遷就,也不訓斥或體罰
看到孩子因遭遇困難而沮喪,父母往往會要麼代替孩子完成任務,要麼完全遷就孩子放棄努力,有的父母則厲聲批評孩子甚至體罰,這兩種極端行為都使孩子無法形成自信和樂觀。正確的做法是提供鼓勵的話語和一點點的技術支持,鼓勵孩子堅持到底,體驗經過努力克服困難帶來的成就感。
不向孩子宣洩自己的“垃圾情緒”
有的父母在外面受了“窩囊氣”,回來便對孩子發“無名火”。這種情況特別容易打擊孩子的自信和樂觀,因為孩子會把父母的惱火歸咎為自己的錯誤,但他又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兒,於是只好全盤否定自己。長久下去容易讓孩子自責、退縮,並蔓延為隱約卻牢固的消極心理氛圍,淹沒孩子樂觀的笑容。因此,父母在遭遇困難時能否樂觀面對,對培養孩子的樂觀品質至關重要。
(實習編輯:朱小丹)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