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性格培養>正文

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幼兒期是孩子生長發育的關鍵期。 而攝取豐富的營養是幼兒健康發育的保證。 因此, 幼兒的科學進餐, 即飯菜搭配, 干稀搭配, 不挑食, 不偏食, 不浪費以及飯前洗手, 飯后漱口等良好的進餐習慣, 直接關系到幼兒的健康發育成長。 幼兒能否正確進餐, 是幼兒家長和幼兒園天天遇到的一道難題。 我們經過與家長的密切溝通、合作同步進行教育實踐, 摸索出一套適合幼兒特點, 簡單易行的正確進餐的好方法。 較好地解決了幼兒挑食, 偏食等一些不良進餐的習慣, 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營造適宜的環境,

Advertisiment
培育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良好的環境, 對幼兒的行為能產生積極的影響。 它能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使幼兒通過自身活動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 從而獲得豐富的經驗得到主動發展。

1、創設良好的進餐氛圍, 引導幼兒愉快進餐

幼兒進餐是否有食欲與情緒好壞緊密相關。 而寬松和諧的精神環境, 平等親切的師生關系, 使幼兒身心愉悅放松。 經常保持進餐時愉快情緒, 有利于增進幼兒食欲。

幼兒進餐時, 要努力創造輕松和諧愉快的氣氛, 使幼兒愉快的進餐。 我們采取了:一是放音樂。 就是在幼兒進餐時, 有選擇地播放一些優美悅耳的旋律, 使幼兒邊進餐, 邊欣賞音樂, 愉快的進餐;二是對進餐表現好的幼兒,

Advertisiment
老師要用眼神投給他們贊許的目光。 用親切的摸頭等形式表示贊揚, 這會激勵他們更積極用餐;三是對進餐中有過失的幼兒一定要寬容。 如有的掉飯菜, 有的剩飯, 還有的把飯扣在地上等, 這時我們不能訓斥、命令、批評。 否則會影響他們的食欲。 而要采用親切、關心的態度, 使這種寬容、諒解成為幼兒的開胃菜, 促進幼兒的飲食。

2、創設豐富的墻飾, 引導幼兒與環境互動

物質環境是幼兒學習和探究的中介和橋梁。 我們通過開展豐富的墻飾活動, 引導幼兒與環境互動。 在互動中學會科學進餐的知識, 懂得進餐時怎樣做是對的, 怎樣做是錯誤的, 增強幼兒科學進餐的自覺性。

開學初, 我們通過幼兒家長的反饋表中了解到,

Advertisiment
絕大多數幼兒存在著挑食, 偏食, 邊吃飯邊玩耍, 甚至個別幼兒進餐不吃一點菜等一些不良習慣。 針對這些不良習慣, 首先創設了“飯菜香, 我們愛吃”的主題墻飾。 接著就創設了第一個子欄目“我會這樣做”。 把幼兒吃飯是存在的普遍問題制成錄象, 讓幼兒邊觀察邊尋找, 邊對號入座。 然后, 又用圖式展示在墻面上, 易于幼兒理解。 在這個基礎上, 師生還一起看圖編成了瑯瑯上口的兒歌。 他們經常在一起看圖片, 說兒歌。 進餐時, 哪個孩子做的不好, 我會說出兒歌中的某一句, 提醒他, 孩子會很快就調整過來。

除此, 我們還針對少數幼兒剩飯等問題, 又創設了一個欄目“我不剩飯了”。 我們把每個孩子的照片貼在墻上。 早中晚飯用孩子認可的圖片表示。

Advertisiment
只要每頓飯都吃光, 就可以插一面旗子。 每天離園有三個小旗子的小朋友就會獎勵一朵的紅花。 激勵的效應是神奇的孩子之間也互相提醒, 咱們不剩飯, 就能插旗子了。 王翰澤小朋友, 每次都要剩飯, 老師一勸, 總會哭鼻子。 開展此活動后, 我就鼓勵他:“只要你把剩下的一點飯都吃了, 就能插旗子了。 在老師同伴的鼓勵下, 他終于成功了, 一連幾天都不剩飯了還得了大紅花。

飯前洗手, 飯后漱口、擦嘴等也是科學進餐的重要內容。 為了使這些內容深入每個幼兒心里我們和孩子一起討論, 并把每一項步驟圖展示在墻上, 編成兒歌, 照著去做。 從而, 大大減少了教師用生硬的語言、命令形式去教育幼兒,

Advertisiment
而是采用物化的教育目標, 通過表揚、暗示、提醒兒歌等生動活潑的形式教育幼兒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運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培育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由于每個幼兒生活環境、身體狀況、家庭教育的不同, 食物的偏好等也必然不一樣。 教師一定要善于觀察孩子的飲食習慣, 進餐多少, 掌握每個幼兒的情況,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因人而異。

1、逐漸加量法

面對太多、太滿的飯菜會加重幼兒的心理負擔, 產生畏難情緒。 因此, 在給幼兒盛飯時, 要留有余地。 這樣, 幼兒會很輕松地吃完一碗。 然后, 教師及時鼓勵:“真棒!再盛點吧!”┅┅“今天, 你吃了兩碗, 了不起。 ”在老師的反復鼓勵下, 激起幼兒的食欲, 達到逐漸增加飯量的目的。 丁偉崎來園時,面黃肌瘦。媽媽反映說:“在家吃飯一點青菜都不吃。”在幼兒園吃飯,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菜一根一根都挑出去,就連吃包子、餃子也要把餡扒拉出來,每頓飯都吃到最后。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就采取了逐漸增量法。先給他盛一點菜,并悄悄與他約定:“今天,把這一點菜都吃了,老師會獎勵一個你最喜歡的手工。”成功后,教師每天都在全班面前表揚他,讓他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就這樣,每天讓他吃一點,每天加一點,孩子慢慢改正了不吃蔬菜的毛病了。

2、情緒感染法

幼兒的情緒極不穩定,易受大人情緒感染。因此,教師應用積極情緒去感染幼兒,激起幼兒食欲。班里有一部分幼兒不喜歡吃肝,一碰上肝尖炒蔥頭,吃得特慢。常嚷到:“我不愿吃肝!”我們一方面給他講自編故事《葫蘆娃千里眼與肝》的故事讓他們知道肝對眼的好處。一方面故意用鼻子聞了聞,故意做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樣子說:“好香啊!老師最愛吃肝了,不知道哪個小朋友跟老師一樣愛吃呢?”幼兒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爭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了起來。

面對不愛吃木耳的小朋友,我會神秘地說:“你一邊吃木耳一邊還能聽到木耳咯吱咯吱地為你唱歌呢!”面對食欲不佳的幼兒認真地說:“你這個勇敢的奧特曼,快吃吧,補充能量才能打敗怪獸。”用集體氛圍的渲染,用積極的情緒感染他們,能激起幼兒主動進餐的愿望,有效地解決了一些幼兒偏食、挑食的習慣。

3、榜樣示范法

模仿是幼兒的天性。同伴的榜樣能引起幼兒注意,更能激發幼兒模仿的興趣。進餐時,老師應常常為幼兒樹立正面榜樣。對不挑食,一口菜一口飯,不掉飯粒,細嚼慢咽的幼兒當作典型榜樣,去教育其他幼兒,讓他們主動調整自己的不良行為。同時,教師還要有意識的把進餐表現好的幼兒與偏食、吃得慢的幼兒座位安排在一起,用身邊的榜樣影響帶動他們,漸漸地讓他們在正確進餐的軌道上邁進。

4、觀察法

針對幼兒進餐中出現的問題,教師一定要認真觀察,仔細分析,并給予針對性的引導。如:吃飯慢有的是因為不會咀嚼,教師應教給他正確的方法;有的是因為身體不適,教師應更加關心,鼓勵他適量進餐;有的是因為不愛吃,教師應用游戲口吻激勵他。滿足不同幼兒的需求。

5、親自實踐法

親自實踐法就是師生一起親自實踐,有地放矢的進行教育,改變幼兒的不良飲食習慣。進餐中,我們發現一部分幼兒不喜歡吃青菜,尤其是豆角。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就和幼兒一起收集豆角種,種在班里的種植園地上。經過澆水、除草等一系列的管理,豆角秧長了出來,孩子們高興的跳了起來。以后,我們經常帶領幼兒去觀察,給豆角澆水、松土。在師生的精心管理下,終于長成了一串串嫩嫩的豆角。孩子們把收獲的豆角帶回教室,通過擇、洗、掰豆角,再送伙房。讓伙房的老師,當面講吃豆角的好處,還讓幼兒親眼看制作豆角的全過程。把制作的香噴噴的涼拌豆角讓孩子品嘗。進餐時,各個都吃得津津有味,就連過去一見豆角就發愁的幼兒也大口大口的吃了起來。

三、 家長與幼兒園積極配合,共同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綱要》中指出與家長配合,根據幼兒需要建立科學的生活常規。培育幼兒良好的飲食、洗漱生活習慣及生活自理能力。幼兒園健康教育單靠幼兒園的教育還不夠,必須和家長同步教育,統一行動,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

1、多渠道與家長溝通,實現家園互動

為了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園的具體表現,以實現家園共育。我們利用多種渠道,及時有效的與家長進行溝通。主要采用以下三種形式

創設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是幼兒園與家長雙向溝通的一個重要窗口。是實現家園共育的媒介。我們在《育兒妙策》欄目中摘抄了權威文章,向家長介紹從小培養幼兒良好進餐習慣的重要性,家長如何以身作則,科學喂養幼兒,及針對偏食、挑食介紹一些小竅門、小方法。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提高科學育兒的自覺性。在《我學會了》欄目中,我們把和孩子一起創編的兒歌展示出來,引導家長用孩子樂于接受的形式培養好習慣。《彩虹橋》《點豆花》是孩子最喜歡的欄目。每天。教師認真觀察幼兒在園的表現,發現點滴進步,便在《點豆花》中給予表揚。家長則根據幼兒在家的表現,將其好的行為及時在《彩虹橋》中反饋。在反復夸獎與鼓勵中,良好的行為得到了鞏固。

建立家長開放日 為了讓家長更具體了解孩子在園表現,了解教師教育行為,提高家長主動配合的積極性。我們定期向家長開放生活活動。觀摩活動中,家長看到整體孩子的發展,更客觀的看到自己孩子的不足,就會主動找老師交流。王恩正媽媽感慨地說:“原來小小的進餐環節也是講究科學方法的。以前,看到孩子不洗手,強迫洗,不吃菜,強迫吃。孩子常常是哭著吃飯,弄得我是身心疲憊。看到孩子在園的表現我非常滿意,在家我也要學老師講究一下方法。

召開家長座談會 家長會是幼兒園與家長溝通的有效方式之一。我們打破由原來家長是被動的傾聽者為主動參與者。教師針對孩子近階段飲食習慣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討論。請習慣良好的家長說說自己育兒經驗;鼓勵家長說出自己育兒困惑;大家互相討論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滿足了家長的需求。家長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大家經驗共享,不僅實現了真正意義的雙向溝通,也各自在活動中積累了教育經驗,提高了教育水平。

2、挖掘教育資源,吸引家長參與活動

在當前的幼兒教育中,對于教師而言,家長不僅僅是幫助者,支持者,而且是合作者。因此,教師要通過溝通與協商把家長作為一種資源引入到幼兒園的教育中。

開學初,我們發現每到早點是雞蛋,大部分幼兒都會剩下一些。有的不吃黃,有的不吃清。于是,我及時和家長探討。天昊媽媽說:“我做的雞蛋羹可好吃了,明天,我做一些讓孩子們嘗嘗。”“提議不錯。”馬鑫奶奶贊同道:“讓家長們用雞蛋做一道菜,讓孩子品嘗,知道雞蛋也很好吃。”家長們非常樂于參與我們的活動。第二天,每個孩子都興高采烈的提著自己的雞蛋菜肴來和大家分享。活動時,我特意請保健醫李老師講講吃雞蛋的好處。看著豐盛的菜肴,孩子們躍躍欲試,吃一口西紅柿炒雞蛋,吃一口雞蛋拼盤,吃一口澆汁雞蛋。孩子們不僅了解了雞蛋原來有這么多吃法,也對雞蛋有了新的認識,早餐的雞蛋剩的越來越少了。

幼兒園與家庭緊密配合,孩子們進餐習慣有了很大改善。挑食偏食率由開學初的67`2%減少到20`78%。在學期身高體重測試中,我班的增長速度名列前茅,家園共育為幼兒的發展創設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丁偉崎來園時,面黃肌瘦。媽媽反映說:“在家吃飯一點青菜都不吃。”在幼兒園吃飯,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菜一根一根都挑出去,就連吃包子、餃子也要把餡扒拉出來,每頓飯都吃到最后。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就采取了逐漸增量法。先給他盛一點菜,并悄悄與他約定:“今天,把這一點菜都吃了,老師會獎勵一個你最喜歡的手工。”成功后,教師每天都在全班面前表揚他,讓他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就這樣,每天讓他吃一點,每天加一點,孩子慢慢改正了不吃蔬菜的毛病了。

2、情緒感染法

幼兒的情緒極不穩定,易受大人情緒感染。因此,教師應用積極情緒去感染幼兒,激起幼兒食欲。班里有一部分幼兒不喜歡吃肝,一碰上肝尖炒蔥頭,吃得特慢。常嚷到:“我不愿吃肝!”我們一方面給他講自編故事《葫蘆娃千里眼與肝》的故事讓他們知道肝對眼的好處。一方面故意用鼻子聞了聞,故意做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樣子說:“好香啊!老師最愛吃肝了,不知道哪個小朋友跟老師一樣愛吃呢?”幼兒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爭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了起來。

面對不愛吃木耳的小朋友,我會神秘地說:“你一邊吃木耳一邊還能聽到木耳咯吱咯吱地為你唱歌呢!”面對食欲不佳的幼兒認真地說:“你這個勇敢的奧特曼,快吃吧,補充能量才能打敗怪獸。”用集體氛圍的渲染,用積極的情緒感染他們,能激起幼兒主動進餐的愿望,有效地解決了一些幼兒偏食、挑食的習慣。

3、榜樣示范法

模仿是幼兒的天性。同伴的榜樣能引起幼兒注意,更能激發幼兒模仿的興趣。進餐時,老師應常常為幼兒樹立正面榜樣。對不挑食,一口菜一口飯,不掉飯粒,細嚼慢咽的幼兒當作典型榜樣,去教育其他幼兒,讓他們主動調整自己的不良行為。同時,教師還要有意識的把進餐表現好的幼兒與偏食、吃得慢的幼兒座位安排在一起,用身邊的榜樣影響帶動他們,漸漸地讓他們在正確進餐的軌道上邁進。

4、觀察法

針對幼兒進餐中出現的問題,教師一定要認真觀察,仔細分析,并給予針對性的引導。如:吃飯慢有的是因為不會咀嚼,教師應教給他正確的方法;有的是因為身體不適,教師應更加關心,鼓勵他適量進餐;有的是因為不愛吃,教師應用游戲口吻激勵他。滿足不同幼兒的需求。

5、親自實踐法

親自實踐法就是師生一起親自實踐,有地放矢的進行教育,改變幼兒的不良飲食習慣。進餐中,我們發現一部分幼兒不喜歡吃青菜,尤其是豆角。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就和幼兒一起收集豆角種,種在班里的種植園地上。經過澆水、除草等一系列的管理,豆角秧長了出來,孩子們高興的跳了起來。以后,我們經常帶領幼兒去觀察,給豆角澆水、松土。在師生的精心管理下,終于長成了一串串嫩嫩的豆角。孩子們把收獲的豆角帶回教室,通過擇、洗、掰豆角,再送伙房。讓伙房的老師,當面講吃豆角的好處,還讓幼兒親眼看制作豆角的全過程。把制作的香噴噴的涼拌豆角讓孩子品嘗。進餐時,各個都吃得津津有味,就連過去一見豆角就發愁的幼兒也大口大口的吃了起來。

三、 家長與幼兒園積極配合,共同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綱要》中指出與家長配合,根據幼兒需要建立科學的生活常規。培育幼兒良好的飲食、洗漱生活習慣及生活自理能力。幼兒園健康教育單靠幼兒園的教育還不夠,必須和家長同步教育,統一行動,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

1、多渠道與家長溝通,實現家園互動

為了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園的具體表現,以實現家園共育。我們利用多種渠道,及時有效的與家長進行溝通。主要采用以下三種形式

創設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是幼兒園與家長雙向溝通的一個重要窗口。是實現家園共育的媒介。我們在《育兒妙策》欄目中摘抄了權威文章,向家長介紹從小培養幼兒良好進餐習慣的重要性,家長如何以身作則,科學喂養幼兒,及針對偏食、挑食介紹一些小竅門、小方法。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提高科學育兒的自覺性。在《我學會了》欄目中,我們把和孩子一起創編的兒歌展示出來,引導家長用孩子樂于接受的形式培養好習慣。《彩虹橋》《點豆花》是孩子最喜歡的欄目。每天。教師認真觀察幼兒在園的表現,發現點滴進步,便在《點豆花》中給予表揚。家長則根據幼兒在家的表現,將其好的行為及時在《彩虹橋》中反饋。在反復夸獎與鼓勵中,良好的行為得到了鞏固。

建立家長開放日 為了讓家長更具體了解孩子在園表現,了解教師教育行為,提高家長主動配合的積極性。我們定期向家長開放生活活動。觀摩活動中,家長看到整體孩子的發展,更客觀的看到自己孩子的不足,就會主動找老師交流。王恩正媽媽感慨地說:“原來小小的進餐環節也是講究科學方法的。以前,看到孩子不洗手,強迫洗,不吃菜,強迫吃。孩子常常是哭著吃飯,弄得我是身心疲憊。看到孩子在園的表現我非常滿意,在家我也要學老師講究一下方法。

召開家長座談會 家長會是幼兒園與家長溝通的有效方式之一。我們打破由原來家長是被動的傾聽者為主動參與者。教師針對孩子近階段飲食習慣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討論。請習慣良好的家長說說自己育兒經驗;鼓勵家長說出自己育兒困惑;大家互相討論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滿足了家長的需求。家長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大家經驗共享,不僅實現了真正意義的雙向溝通,也各自在活動中積累了教育經驗,提高了教育水平。

2、挖掘教育資源,吸引家長參與活動

在當前的幼兒教育中,對于教師而言,家長不僅僅是幫助者,支持者,而且是合作者。因此,教師要通過溝通與協商把家長作為一種資源引入到幼兒園的教育中。

開學初,我們發現每到早點是雞蛋,大部分幼兒都會剩下一些。有的不吃黃,有的不吃清。于是,我及時和家長探討。天昊媽媽說:“我做的雞蛋羹可好吃了,明天,我做一些讓孩子們嘗嘗。”“提議不錯。”馬鑫奶奶贊同道:“讓家長們用雞蛋做一道菜,讓孩子品嘗,知道雞蛋也很好吃。”家長們非常樂于參與我們的活動。第二天,每個孩子都興高采烈的提著自己的雞蛋菜肴來和大家分享。活動時,我特意請保健醫李老師講講吃雞蛋的好處。看著豐盛的菜肴,孩子們躍躍欲試,吃一口西紅柿炒雞蛋,吃一口雞蛋拼盤,吃一口澆汁雞蛋。孩子們不僅了解了雞蛋原來有這么多吃法,也對雞蛋有了新的認識,早餐的雞蛋剩的越來越少了。

幼兒園與家庭緊密配合,孩子們進餐習慣有了很大改善。挑食偏食率由開學初的67`2%減少到20`78%。在學期身高體重測試中,我班的增長速度名列前茅,家園共育為幼兒的發展創設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