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寶寶獨立意識的含義
當寶寶開始能走路會說話以後, 獨立意識萌發, 這時候的寶寶事事喜歡自己來。 成人開始感覺到寶寶不那麼聽話了, 心理學上稱之為幼兒成長發展過程中的轉折期, 也稱“ 反抗期”。 之所以反抗,
Advertisiment
二、寶寶獨立意識的意義
孩子出生一歲後, 就會表現出一種獨立的意向, 走路會推開你的手, 有“我自己來”的要求。 從心理發展的角度講, “自己來”標誌著寶寶自我意識及獨立意識的萌發和增強;從教育的角度講, “自己來”有益於寶寶獨立自理的培養及自信心的培養。
這種可貴的自發獨立意識如果得到健康發展, 長大後能獨立思考, 辦事果斷。 從小讓孩子進行勞動鍛煉, 使孩子學會做點事, 減少對成人依賴的心理, 將會促進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不依賴別人幫助”的獨立意識形成, 這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Advertisiment
三、如何培養寶寶的獨立意識
如何因勢利導把寶寶的意向“自己來”變成正向的力量促其更好地成長發展呢?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父母應承認寶寶的獨立人格。
平時多和寶寶平等交談, 讓寶寶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放手讓寶寶去做他喜歡的、且不違反原則的事, 使他充分展現自己的能力。 在這些活動過程中, 讓寶寶逐漸意識到, 他是一個有獨立思想和獨立能力的人, 不是事事必須依賴父母的小東西。
2、確定適當範圍, 支持寶寶“自己來”。
凡是寶寶能自己做的事, 必須支持他自己做, 並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擴大“自己來”的範圍。 如1歲的寶寶吃飯時要自己來, 便可滿足其要求,
Advertisiment
3、父母要以身作則。
年輕的父母, 如果發生了經濟問題, 不要伸手找老父母要;夫妻吵架, 不要賭氣回家“搬兵”;不要兩手空空地帶寶寶去祖父母家又吃又拿。 這一切都不利於對寶寶獨立意識的培養。 如果父母遇到困難都自己設法解決, 寶寶會耳濡目染地受到良好的薰陶。
4、讓寶寶用於承認錯誤, 承擔責任。
很多時候由於寶寶的粗心丟掉了玩具, 或者由於動作不協調導致摔跤, 家長們就會說都是自己不好, 或者都是絆倒寶寶的石頭不好等等,
Advertisiment
5、堅持讓寶寶自己走路。
如果路途較遠, 可以讓寶寶中途多休息幾次。 不要一喊累, 就心疼地抱起寶寶或者打車。 這樣下去, 孩子自然會產生依賴心理。 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稍事休息, 待體力恢復後, 繼續自己走。 這樣做才不致使寶寶一遇到困難就退縮到父母的羽翼下尋求庇護。
Advertisiment
6、讓寶寶學會忍受適度的疼痛。
寶寶在路上不小心跌倒後, 有的家長往往會趕緊扶起孩子, 然後心疼地問:“是不是很痛?”這種問法會使寶寶不假思索地回答:“好疼。 ”父母會說出誘使孩子產生依賴心理的話, 反映出父母的一種心態, 即一方面想嚴格管教寶寶, 另一方面又希望寶寶撒嬌或依賴父母。 父母應該用“不痛吧”的問法取代“痛嗎”。 寶寶自然會回答:“不痛!”, 父母就該及時表揚寶寶“真勇敢!”如此則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四、父母親觀念要更新
當寶寶在自己的事情“自己來”做時, 父母應看著他做完這件事, 不要讓其他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 防止他半途而廢或不負責任地亂做一氣。 事情做完後應及時評價, 特別應多給正面的讚揚鼓勵, 以強化寶寶的良好行為,形成良好的習慣。
如果寶寶願意自己來做的事情確屬其力不能及時,要耐心講清道理,讓寶寶明白不能自己做的原因,而不能只是簡單的制止。
(兼職編輯:李穎怡) 以強化寶寶的良好行為,形成良好的習慣。
如果寶寶願意自己來做的事情確屬其力不能及時,要耐心講清道理,讓寶寶明白不能自己做的原因,而不能只是簡單的制止。
(兼職編輯:李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