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理解力比多識字重要(圖)

注重孩子理解力的培養

前不久, 有報導說有個五歲的孩子能記住3000多個字, 對一般文章照讀無誤, 當問及孩子是否懂得文中的意思時, 孩子卻茫然地搖頭。 由此引發感慨:強化孩子的記憶力而忽略理解力的培養是否恰當?

字與實物對號, 培養理解力從興趣開始

兒子興緯今年5歲, 認識的漢字總括起來還不滿300個, 但他卻大都能加以運用, 且用詞準確, 語出驚人。 小傢伙3歲時, 有一次對我說:"媽媽, 你豈有此理, 竟然敢拿我的毛巾!”我當即目瞪口呆。 還有一次搗亂, 屢勸無效, 我揚言要拿棍子打他, 他把頭一仰:“你威脅人家是不是?”我不由哈哈大笑,

Advertisiment
而他也改正了行為。 小時候, 教他認字時, 我總是把“字”與“實物”對上號, 或者組成詞語, 給他解釋明白, 他才有興趣, 而且興趣濃厚。 當他弄明白之後, 我便跟他一起順口造句。 如“門口”, 他記住後便說:“弟弟坐在家門口玩。 ”完成造句, 我就大大地鼓勵他, 或者擁抱他一下, 他開心不已。

選擇簡單生動的詩歌, 加強理解力

同樣, 對於孩子背誦詩歌我也是很有針對性。 我找一些簡單的形象生動, 又好理解的短詩教兒子, 如《春曉》、《望廬山瀑布》、《畫》等詩歌。 不想, 兒子對這些朗朗上口易於理解的短詩卻百讀不厭, 一次吃飯時, 竟隨口吟出:“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小傢伙要上幼稚園, 我給他買了一個漂亮的小書包。

Advertisiment
他一背上書包, 隨即搖頭晃腦地吟道:“翩翩少年郎, 背起書包上學堂, 老師嫌我小, 肚裡有文章。 哎呀呀, 弟弟肚裡有文章!”真是有模有樣。

培養孩子的理解力, 從想像力入手

加強孩子理解力的培養, 在理解的基礎上發揮孩子的想像力, 能夠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 兒子對畫畫抱著極大的興趣, 每次他畫畫後, 我總是鼓勵他說出自己畫的意境來。 小傢伙憑著他對事物的理解, 加上無窮的想像力, 總是把他的畫面擴展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一次小傢伙要我給他畫一隻鴨子, 我信手給他畫了只鴨子, 他說:“鴨子不是喜歡生活在水裡嗎?”我只好畫了幾條波浪線表示水。 小傢伙又說:“水裡不是還有鱷魚嗎?”我只好又畫了一條似是而非的鱷魚。

Advertisiment
小傢伙又說:“鱷魚不是喜歡吃鴨子嗎, 還不快跑?”我只好又把鴨子畫成飛快逃命的樣子。 不料, 小傢伙又自言自語地說:“鴨子是跑不過鱷魚的, 幸好前面有棵樹。 ”我又趕快在鴨子的前方畫了一棵樹, 當長長的枝條伸到鴨子面前時, 小傢伙歡呼起來:“哦, 鱷魚咬不到鴨子啦!鱷魚咬不到鴨子啦!”那歡欣雀躍的樣子, 倒像他自己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搏鬥。 事實表明想像力和理解力是有著緊密聯繫。

多解釋、慢慢接受, 提高孩子的理解力

當然, 要孩子對他們所認識所接觸的事物都能完全理解是不可能的。 但父母在對孩子介紹新知識的時候, 應儘量向孩子解釋明白, 讓孩子憑著自己的理解能力慢慢去體會、去接受。

Advertisiment
當遇到新鮮的事物時, 我儘量向兒子解釋事物的來龍去脈, 儘量把準確的定義告訴他, 我不怕他聽不懂, 希望他自己多思考。 當孩子習慣思考的時候, 他們的理解力、接受力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加強和提高。 反之, 如果孩子習慣于被動的接受方式和機械式的死記硬背, 對接觸的事物半知半解, 長此以往, 很容易就會養成他們的依賴性和懶惰性, 對事物的理解也只能浮於表面, 對所學知識也不能靈活運用。 因此說, 培養孩子的理解力, 應該比培養他們的記憶力更為重要!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