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習慣進行培養是教育的一個關鍵步驟,
幫孩子克服了不良習慣,
更重要的是保護了孩子的自信心。
那麼父母如何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呢?我們一起來瞭解。
培養習慣要堅持不懈嚴格要求
著名教育家曼恩說過:習慣仿佛是一根纜繩,
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
要不了多久,
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
堅持才有習慣,
習慣在於堅持。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不在一朝一夕,
貴在長久堅持,
不能想起來就要求一下,
想不起來就聽之任之。
家長要有堅強的教育意志,
立下規矩之後就應要求孩子堅守。
Advertisiment
經過日復一日的訓練,
孩子定能養成好習慣。
當然,
對家長來說最難做到的是嚴格要求。
這主要是由於家長對自己孩子容易情感失控。
不少家長也知道應該如何要求孩子,
但做起來往往以情感代替理智。
這在嬰幼兒家庭教育中是常見的事。
例如,
說好了不能隨便買零食,
但只要孩子一哭一鬧,
家長就心軟。
先是遷就退讓,
繼而發展到有求必應,
久而久之,
孩子便養成吃零食的壞習慣。
當然,
也有不少家長在培養孩子良好習慣方面取得了成效。
這是由於他們能理智地愛孩子,
把愛與嚴結合起來,
始終如一,
堅持不懈地要求、耐心地訓練的結果。
在嚴格的同時還要講究策略。
剛上學的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現象。
一位細心的媽媽觀察寫作業的兒子,
Advertisiment
一會兒喝水,
一會兒撒尿,
不到一小時出來四五次。
這位媽媽看在眼裡卻沒有急於求成,
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寫作業前給孩子提了個建議:坐下前把該辦的事辦好,
我看你寫作業時出來3次完全可以。
孩子在媽媽的鼓勵下果真少出去一次;過幾天媽媽又提議再減少一次,
孩子又輕鬆做到了。
家長的要求依次遞減,
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業寫完。
這位家長既幫孩子克服了不良習慣,
更重要的是保護了孩子的自信心。
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施教者要求必須一致
這一原則是指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中,
家庭成員要互相配合,
協調一致,
使孩子的品德和行為按照統一的要求發展。
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既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
Advertisiment
又是一個連續完整的過程。
因此,
在早期教育中,
應遵循教育統一的原則。
只有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教育互相配合,
協調一致,
有統一的認識和要求,
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現實生活中,
有些家庭以孩子為中心,
獨生子女成了“小太陽”,
家庭都圍著孩子轉,
當孩子有了缺點、錯誤時,
有的主張批評教育,
有的卻要包庇護短,
往往是爺爺奶奶與父母的意見不統一,
有的父母之間認識也不一致。
家庭成員在認識和要求上的不一致,
必然會以不同的情緒、不同的態度、不同的做法暴露在孩子面前,
孩子必然會喜歡袒護自己的一方,
會氣惱批評自己的一方。
這不僅影響了家庭和睦,
Advertisiment
而且不利於教育孩子,
致使孩子養成任性、是非不清、聽不進正確批評、常常無理取鬧等不良品德和行為。
因此,
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
家庭成員應做到互相配合、步調一致,
即使意見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暴露,
否則會給孩子身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當注意的。
因此,
家庭教育要取得成功,
家庭成員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
採取一致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講一次道理或做一兩次練習就可以辦到的,
而是要經過多次練習不斷強化和鞏固而成的。
家庭成員對孩子教育的態度和要求一致,
就會促使孩子對某些品德和行為進行多次練習,
不斷強化和鞏固,
從而形成良好品德和習慣。
Advertisiment
另外,
家庭與學校的教育要一致。
現在不少孩子在幼稚園裡自己吃飯,
自己穿衣,
而在家裡卻做不到。
如果孩子在校與在家表現不一,
良好習慣是不可能形成的。
所以,
家庭和學校之間也要經常保持聯繫,
保持一致,
家長可以主動到學校去拜訪老師,
談談孩子的學習、思想生活等,
有意識地和學校教育保持一致。
小編總結:培養孩子的習慣父母要多與老師交流溝通,
獲取孩子在學校的資訊。
家庭內部要求一致,
家庭與學校相互配合,
才能形成合力,
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