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自我意識: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人類有別於動物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擁有自我意識。 究竟什麼是自我意識呢?美國心理學家蘇珊·哈特認為, 自我意識是將自我看作是獨特的、可以辨認的生命個體, 它的出現建立在感知自我和他人不同的能力之上。

自我意識的早期發展

自我意識在早期發展過程中一般會經歷如下幾個階段:

新生兒——沒有自我意識

大部分發展心理學家都認為嬰兒出生時並沒有自我意識。 精神分析理論家瑪格麗特·馬勒等人把新生兒比作“蛋殼中的小雞”, 認為他們不能把自己和周圍的環境區分開。

出生後4個月左右——能區分自己和他人

Advertisiment

從4個月左右開始, 嬰兒就將逐漸學會抓握、伸手取東西、讓事情發生, 通過自己的一些行動來體驗到個人力量, 從而意識到他們能夠控制外部世界, 並能將自己與世界上的其他部分區分開。

1.5~2歲左右——表現出真正的自我意識

心理學上有個經典的胭脂測試實驗, 研究者在6到24個月大的嬰兒鼻子上塗紅胭脂, 把他們放到鏡子前。 大多數18個月大的孩子和全部24個月大的孩子都會觸摸自己鼻子上的紅色部分, 明顯地意識到自己的臉上多了一個紅點, 並清楚地知道鏡子裡的那個孩子是誰。

4~5歲左右——形成持久的自我

4歲前的孩子雖然已經表現出一定的自我意識, 但他們的自我概念僅僅局限於當前的自我,

Advertisiment
還不能領會過去發生的事情對他們現在的意義。 4~5歲左右的孩子開始形成持久的自我, 他們認識到隨時間的發展, 自我是穩定的, 最近發生過的事情對現在是有意義的。 不到15個月大的孩子則不會這樣做。

自我意識培養三步走

初生的嬰兒意識是混沌的, 基本沒有自我意識, 只有生理需求提示著自我的存在。 那麼, 父母究竟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呢?

1歲以前——增強社會互動, 幫助孩子獲得客體存在感

其實,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 大人就需要經常與他們逬行互動, 真正把他們當作社會人對待, 而不是僅僅關注吃喝拉撒睡這些生理方面的事情。 在嬰幼兒時期,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一些方式來增強與孩子的社會互動:

Advertisiment

對孩子微笑和說話

雖然剛出生的嬰兒無法讀懂大人臉上的表情, 更不能理解我們所說的話, 但是, 我們仍然需要多對孩子微笑, 多對孩子說話。 一方面, 可以通過這樣的親子交流, 讓孩子逐漸形成安全型依戀關係;另一方面, 通過這樣的社會互動, 讓孩子慢慢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所引發的其他人的反應。

讓孩子照鏡子

讓4~5個月大的嬰兒從鏡子裡看見自己, 並跟大人一起玩社會性的遊戲, 孩子將有更多的機會把自己由運動產生的本體性☆禁☆感受資訊與鏡子中人物的行動相匹配, 從而學會區分自我與他人。

讓孩子看自己的照片和錄影

有心理學研究發現, 4~5個月大的嬰兒就會把自己的臉作為熟悉的社會剌激。

Advertisiment
通過觀看自己的照片和錄影, 可以讓孩子接觸關於自我的某些視覺特徵, 逐漸建立自我形象, 形成關於自己身體和面部特徵的清晰影像。 同時, 經常觀看有自己和其他人一起活動的錄影, 5個月大的嬰兒能比較準確地區分自己和他人的影像。

跟孩子玩“躲貓貓”遊戲

8~9個月大的嬰兒就已經喜歡跟大人玩“躲貓貓”了。 我家二寶小雨9個月左右的時候, 我們就經常跟他一起玩這個遊戲。 要麼是我們躲在他的身後讓他找, 要麼是拿一塊大一點的布或毛巾之類的東西遮住他的頭。 不管哪種玩法, 他每一次都會被逗得咯咯大笑, 並且樂此不疲。 通過這樣的社會互動遊戲, 有助於孩子逐漸獲得客體存在感,把自己和他人區分開。

Advertisiment

2~3歲——使用描述性語言, 説明孩子形成持久的自我感

對於2~3歲左右的孩子, 已經具備一定的自我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這個階段, 我們就需要通過一些描述性資訊和評價, 來説明孩子擴展他的自我概念, 逐漸形成一種持久的自我感。

使用描述性語言增強孩子的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包括很多方面, 比如性格認同、種族認同等。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可以經常對孩子提供一些描述性資訊, 比如“你是一個大男(女)孩”“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你是很可愛的寶貝”等等。

使用描述性語言客觀評價孩子的行為

當孩子做出了一些好的或者不好的行為舉止時, 我們就需要通過描述性語言對他的行為進行客觀評價, 比如“你主動把玩具收拾好啦, 真是個懂事的孩子”“你今天把陽陽推倒在地,這是錯誤的,下次不能這樣啦”“你都可以自己洗臉啦,真棒”等等。

經常跟孩子談論有意義的事情

父母要經常與孩子談論那些一起經歷過的事情,比如到野生動物園或者迪士尼樂園遊玩後,可以問問孩子:“還記得上個週末我們去哪兒玩了?”“你最喜歡野生動物園裡面的什麼動物?”“你覺得迪士尼樂園最好玩的是什麼?”等等。

3~6歲——通過假裝遊戲,幫助孩子進行複雜的心理活動

假裝遊戲是可以促進孩子思考心理狀態的一種活動。假裝遊戲也可以稱為象徵性☆禁☆遊☆禁☆戲,即模仿遊戲,主要出現在學齡前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常常模仿成人的活動,如“過家家”“醫生與護士”“商店購物”等,把自己裝扮成想像中的角色。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逐漸意識到人類心理的創造性潛能,知道了信念僅僅是影響正在進行的活動的心理結構,即使它們並不代表現實,正如在玩這些假裝遊戲中一樣。

曾有一段時間,我家大寶伊伊發明了一種老虎抓小朋友的遊戲。我扮演老虎,有自己的固定活動範圍,而伊伊扮演小朋友一般情況她都在這個圈外活動,偶爾誤闖老虎的地盤,就要跟老虎鬥智鬥男,最後才能不被老虎吃掉我所扮演的老虎,張牙舞爪、兇神惡煞的樣子,常常引得路人圍觀;其實,我們一起玩這個遊戲時,也會讓她對心理生活形成更豐富的理解,得出關於自己和他人行為有意義的心理推論,逐漸理解人類表現出的複雜社會互動和合作活動。

對於嬰幼兒來說,“我”這個概念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從無到有逐漸發展起來的。初生的嬰兒完全沒有“我”的意識,因此需要父母逐步培養孩子發現自我,促進孩子自我意識的認知與發展。

真是個懂事的孩子”“你今天把陽陽推倒在地,這是錯誤的,下次不能這樣啦”“你都可以自己洗臉啦,真棒”等等。

經常跟孩子談論有意義的事情

父母要經常與孩子談論那些一起經歷過的事情,比如到野生動物園或者迪士尼樂園遊玩後,可以問問孩子:“還記得上個週末我們去哪兒玩了?”“你最喜歡野生動物園裡面的什麼動物?”“你覺得迪士尼樂園最好玩的是什麼?”等等。

3~6歲——通過假裝遊戲,幫助孩子進行複雜的心理活動

假裝遊戲是可以促進孩子思考心理狀態的一種活動。假裝遊戲也可以稱為象徵性☆禁☆遊☆禁☆戲,即模仿遊戲,主要出現在學齡前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常常模仿成人的活動,如“過家家”“醫生與護士”“商店購物”等,把自己裝扮成想像中的角色。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逐漸意識到人類心理的創造性潛能,知道了信念僅僅是影響正在進行的活動的心理結構,即使它們並不代表現實,正如在玩這些假裝遊戲中一樣。

曾有一段時間,我家大寶伊伊發明了一種老虎抓小朋友的遊戲。我扮演老虎,有自己的固定活動範圍,而伊伊扮演小朋友一般情況她都在這個圈外活動,偶爾誤闖老虎的地盤,就要跟老虎鬥智鬥男,最後才能不被老虎吃掉我所扮演的老虎,張牙舞爪、兇神惡煞的樣子,常常引得路人圍觀;其實,我們一起玩這個遊戲時,也會讓她對心理生活形成更豐富的理解,得出關於自己和他人行為有意義的心理推論,逐漸理解人類表現出的複雜社會互動和合作活動。

對於嬰幼兒來說,“我”這個概念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從無到有逐漸發展起來的。初生的嬰兒完全沒有“我”的意識,因此需要父母逐步培養孩子發現自我,促進孩子自我意識的認知與發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