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良好的情緒, 邁出人類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談0-3歲早教中如何培養寶寶良好的情緒
從福祿貝爾“幼稚園”的啟始及傳統自然教育, 到蒙特梭利與皮亞傑教學系統興起與經驗教訓, 以及修正蒙氏與皮亞傑階段到感覺統合與布魯納學習理論的確立, 至此也就拉開了0-3歲早期教育的序幕。 如今早教已被眾多的人所接受, 人們不只局限於早期不哭不鬧的現狀, 更多地是注重全面開發嬰幼兒的潛能。
根據加登納的多元智慧理論學說, 人的智力潛能與生俱在, 出生的嬰兒已有感覺能力, 大腦的結構和機能在3歲前迅速發展,
Advertisiment
情緒是人類與生俱有的。 孩子也是情緒化的人, 他們的行為常被情緒左右。 然而他們意識不到自己處於什麼情緒中, 不明白什麼情緒是積極的, 什麼情緒是消極的。 因此, 要從小説明寶寶認識自己的情緒,
Advertisiment
面對0-3歲的寶寶該如何培養其良好的情緒呢?
剛出生幾個月的嬰兒, 哭是他們與外界交往的途徑。 做為成人我們應該及時瞭解寶寶哭鬧的原因, 滿足寶寶的不同要求, 如果漠視他的哭聲, 就會讓寶寶因受到漠視而對周圍的人和環境產生不安全感和厭惡情緒, 直接影響其今後的情感發展。
其次, 我們要想辦法讓寶寶多展開笑容。 因為笑是愉快的表現。 根據腦科學的研究, 人類第二層腦的發展是情感腦的發展, 只有讓寶寶從小獲得更多美好的情感感受, 他才能體會。 讓寶寶從小多笑,
Advertisiment
寶寶漸漸長大了, 面臨的是將要從眾星捧月式的家庭環境走進集體生活, 而伴隨著這一步的邁出往往是寶寶要承受與父母分離時產生的恐懼與焦慮。 讓寶寶克服焦慮, 用積極的情緒面對集體生活, 這一步在寶寶的成長中尤為重要。
做為家長, 在寶寶到了要入園的年齡時, 要做一些積極的準備。 比如, 帶寶寶經常參觀托兒所、幼稚園的環境、生活, 讓寶寶多感受一下新的環境。 同時, 在寶寶2歲左右,
Advertisiment
的時間。 慢慢的, 媽媽有意識地離開幾個小時、半天, 這樣在寶寶入園時就可以緩解因為媽媽的離開而產生的長時間焦慮情緒。
Advertisiment
做為老師, 在寶寶入園時, 我們應該給寶寶建立一個充滿溫馨、活潑、童趣的環境, 讓寶寶走進來就仿佛走進自己的世界。 卡通的牆飾、低矮的小床、彌你型的小馬桶等等都會讓寶寶產生一種家的感覺。 老師扮演著媽媽和朋友的角色, 給寶寶以耐心、細心的照顧, 體貼、尊重每一位寶寶, 讓寶寶對媽媽的依戀儘快地轉移到對老師的依戀, 愉快地渡過了入園的時期, 寶寶將開始他新的生活。
隨著寶寶心理、生理上的成熟與變化, 寶寶情緒上的變化也會越來越明顯。 尤其是第一反抗期的出現, 也會給寶寶帶來情緒上的很大變化。 雖然人人都渴望快樂, 但不愉快的事總會有。 做為成人應該善於對寶寶進行情緒疏導。
有很多家長跟我說;“我的孩子最近特別任性,軟硬不吃。從前雖然任性,但還能聽我們的勸告,可是這段時間有明顯地逆反心理,不知是什麼原因?“其實,這一現象對於2歲左右的孩子來說很普遍,心理學把這一時期稱為“第一反抗期”。為什麼會出現反抗期呢?大多數寶寶在一歲半左右都會獨立行走了,這是他身心發展的一個轉折。由此開始,寶寶身心的獨立性逐漸增強,對成人的依賴性逐漸減弱,產生想要擺脫成人的願望。兩歲前寶寶的自我意識很弱,兩歲後自我意識逐漸明確,而成人一般只注重了寶寶身體的變化,忽略了其心理的變化,對孩子仍用從前的態度、方法,自然就會出現前面出現的現象。面對反抗期的出現,我們如果只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或是一味遷就的方式對待,勢必都會給寶寶今後的情緒發展帶來很多不利因素。
其實對於寶寶這一時期的表現,成人應該以平常心來對待,對他的變化表示理解,對他寬容一些(但不等於肯定),允許他有一個認識的過程。有耐心地待寶寶平靜後再幫助他進行反省、分析,緩解寶寶的逆反心理;
當寶寶生氣大發脾氣不可理喻時,成人不要急於說教,多說無益,只會激化矛盾,這時,我們不妨採用“冷處理”,平靜地走開,以此緩和寶寶的情緒,待平息後再進行教育;
寶寶因為神經系統整體發育不成熟,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很差,成人應適當地教給寶寶一些分心策略、尋求安慰策略和尋求幫助策略,讓寶寶另辟蹊路,或通過別的方式來轉移注意力,從整體上達到提高控制情緒的能力。
此外,寶寶憤怒時應該讓其進行適度的宣洩,例如:語言宣洩、哭鬧宣洩、肢體動作宣洩、表情宣洩……從醫學上來講,寶寶在哭泣、宣洩的時候,體內發生一定的化學反應,可以緩解痛苦。但應儘量制止寶寶用打人、摔東西等過激行為發洩自己的憤怒。在托兒所,老師還可以在區角創設中建立宣洩區,讓寶寶在適度的空間裡宣洩自己的不滿,來達到心理的放鬆。
最後,要幫助寶寶建立自信心,因為自信的寶寶容易獲得快樂的情緒。對他們我們應該經常多鼓勵,不要吝嗇讚美的語言。增強他們的自我意識、獨立性、進取心。同時,要讓寶寶擁有自信,關鍵是要讓他們自己逐漸強大起來、健康起來、充實起來。他們是敏感的,只有讓他們真正感受到了自己的強大,他們才會自信,才會擁有愉悅的情緒。
擁有良好情緒,健康心態的寶寶,一定是樂觀、開朗、充滿自信的,未來社會需要的是積極向上、勇於進取的複合型人才,這就需要我們儘早地關注寶寶良好情緒的建立與培養,因為,培養、建立良好的情緒是人類走向成功的一步。
有很多家長跟我說;“我的孩子最近特別任性,軟硬不吃。從前雖然任性,但還能聽我們的勸告,可是這段時間有明顯地逆反心理,不知是什麼原因?“其實,這一現象對於2歲左右的孩子來說很普遍,心理學把這一時期稱為“第一反抗期”。為什麼會出現反抗期呢?大多數寶寶在一歲半左右都會獨立行走了,這是他身心發展的一個轉折。由此開始,寶寶身心的獨立性逐漸增強,對成人的依賴性逐漸減弱,產生想要擺脫成人的願望。兩歲前寶寶的自我意識很弱,兩歲後自我意識逐漸明確,而成人一般只注重了寶寶身體的變化,忽略了其心理的變化,對孩子仍用從前的態度、方法,自然就會出現前面出現的現象。面對反抗期的出現,我們如果只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或是一味遷就的方式對待,勢必都會給寶寶今後的情緒發展帶來很多不利因素。
其實對於寶寶這一時期的表現,成人應該以平常心來對待,對他的變化表示理解,對他寬容一些(但不等於肯定),允許他有一個認識的過程。有耐心地待寶寶平靜後再幫助他進行反省、分析,緩解寶寶的逆反心理;
當寶寶生氣大發脾氣不可理喻時,成人不要急於說教,多說無益,只會激化矛盾,這時,我們不妨採用“冷處理”,平靜地走開,以此緩和寶寶的情緒,待平息後再進行教育;
寶寶因為神經系統整體發育不成熟,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很差,成人應適當地教給寶寶一些分心策略、尋求安慰策略和尋求幫助策略,讓寶寶另辟蹊路,或通過別的方式來轉移注意力,從整體上達到提高控制情緒的能力。
此外,寶寶憤怒時應該讓其進行適度的宣洩,例如:語言宣洩、哭鬧宣洩、肢體動作宣洩、表情宣洩……從醫學上來講,寶寶在哭泣、宣洩的時候,體內發生一定的化學反應,可以緩解痛苦。但應儘量制止寶寶用打人、摔東西等過激行為發洩自己的憤怒。在托兒所,老師還可以在區角創設中建立宣洩區,讓寶寶在適度的空間裡宣洩自己的不滿,來達到心理的放鬆。
最後,要幫助寶寶建立自信心,因為自信的寶寶容易獲得快樂的情緒。對他們我們應該經常多鼓勵,不要吝嗇讚美的語言。增強他們的自我意識、獨立性、進取心。同時,要讓寶寶擁有自信,關鍵是要讓他們自己逐漸強大起來、健康起來、充實起來。他們是敏感的,只有讓他們真正感受到了自己的強大,他們才會自信,才會擁有愉悅的情緒。
擁有良好情緒,健康心態的寶寶,一定是樂觀、開朗、充滿自信的,未來社會需要的是積極向上、勇於進取的複合型人才,這就需要我們儘早地關注寶寶良好情緒的建立與培養,因為,培養、建立良好的情緒是人類走向成功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