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親子間默契的三個方法

但凡許久未見的朋友見到我和兒子, 第一句話總是:“你兒子和你好像啊!”我想, 這種相像不僅僅是因為"形像", 即我們的外貌特徵——長相;更多的源自于我與兒子之間很好的親子關係導致的"神像", 即我們的言談舉止——神情。

和兒子一起成長已經六年多了, 兒子從一個呱呱墮地的小小嬰兒, 成長為一個小小讀書郎;而我也從一個手忙腳亂不知如何開始的媽媽, 變成了可以和兒子一起談天說地、沒大沒小的“朋友”。

首先, 承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和父母在一起沒有壓力。

兒子和我在一起的狀態非常放鬆,

Advertisiment
而在放鬆的狀態下最能體現孩子的真實情況。 他的所思所想所有行為都在不經意間真實的展露出來。 他願意和我說說心裡話, 也願意讓我陪他一起去經歷他喜歡的事情。 當然對於我的建議和意見, 在這樣的狀態下他也會遵守或者考慮。 有些時候兒子會有自己習慣性的放肆, 但是只要不是觸及“底線”, 也就是社會的公德、道德, 我一般也會任由他去自我表現。

我鼓勵他要學會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思想, 也會幫助他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如果他做了錯事, 他知道告訴我後會得到一些便捷的解決方案;如果他取得了榮譽, 他也會迫不及待的和我分享。

做到這一步並不難, 靜下心認真聽孩子說、認真看孩子做、認真陪著他,

Advertisiment
甚至讓自己示弱;從而引導讓他自己去體驗、去摸索;而不要全憑成人的經驗急於去幫助孩子, 即便是幫助也要是引導性的幫助。

比如針對家裡的大小事情, 我幾乎都會和他商量討論, 很多時候也會聽從他的意見。 比如我會詢問他如何把家裡的魚缸清洗乾淨, 因為爸爸在家清洗時他是全程觀摩的;我也會在飯後自然的丟給他兩塊抹布, 我刷碗他擦桌子默契分工;週末的時候, 如果我忙了就把自己的鞋子丟給他請他幫我刷刷……最近他一直眨眼睛, 我帶他去醫院檢查。 醫生最後診斷他近視了。 然後開了好幾種眼藥水與吃的藥。 兒子心中有壓力, 包括計畫看電影之前還在糾結:我近視了, 還能不能看電影啊?我雖然心中也是焦慮的,

Advertisiment
但是看他這樣, 就大氣的對他揮揮手:“怕啥, 保護視力是一個長久過程。 媽陪你!”兒子看我篤定的模樣, 似乎也可以放鬆了一些。

因為“朋友”之間是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 而不是一邊嘴上說“我們是朋友”, 一邊實施著家長權威。

其次, 沒有全能的父母, 榮譽與信任是靠自己爭取的。

在兒子小的時候, 我總是會擔心自己做的不夠好, 對他的養育不夠精細等等。 但是隨著他漸漸的長大, 我越來越體會到:沒有全能的媽媽。 那種想要自己無所不能的媽媽只能高高的站在臺上而不是天天陪在孩子身邊。 只要和孩子天天膩在一起, 孩子就能夠發現你的不足與缺點。

從那時起, 我也不再給自己壓力。 努力做好每一天的自己就好。

Advertisiment
和他一起玩不用顧忌形象, 而一直以來的高跟鞋緊身襪都束之高閣, 當和孩子一起扒高上低的時候, 孩子的那種有心而來的快樂是最難得的。

在兒子心裡, 我最大的短板是動手能力。 因為他上的有科技班, 而我一直都是沒有顧忌的提到自己是“物理化學白癡”, 涉及到這個方面的問題, 找爹地解決或自己解決好了, 千萬別找老媽我。 而針對小朋友的科技基本上都是一些動手能力, 其實我看著也並不覺得難。 只不過讓孩子爸爸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很重要, 所以我對他的動手拼裝等更加不向前站。

最近兒子買了個拼插汽車的小玩具, 已經習慣不再依靠我的他, 獨自坐在地板上研究來研究去, 後來實在是超出能力範圍了,

Advertisiment
我看他沮喪的樣子, 揮手讓他帶過來給我看。 最開始他還一臉的不屑, 認為我一定是搞不定的。 我知道我給自己加分的時刻到了, 也正好這些日子他爹地都不在家中, 所以我直接上手, 讓他在我身邊做副手, 我們劈裡啪啦經過30分鐘組裝完畢, 兒子看著我的那個眼神直冒星星。 我驕傲的對他說:不用如此仰視我, 所有事情沒有會不會之分, 只有願不願做的區別!

孩子對父母的認可, 來自于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給予。 這個給予不僅僅是經濟能力, 更多的還有讓孩子打心底裡的信服。 這種信服感, 源自于父母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 對待生活的態度。 當孩子足夠信服家長, 家長才能成為孩子心中真正可以依靠的大山。 所以榮譽與信任都是靠自己來爭取的。

第三,親子間的關係,更需要父母子女之間的磨合。

龍應台女士在《目送》裡的一段話在親子圈恒久流傳:“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在孩子幼年時不遺餘力的陪伴;少年時盡心盡力的引導;青年時不著痕跡的幫助;作為父母自己既有著過來人的睿智與淡定,也有著一顆不老的赤子之心;才夠能帶給孩子以勇敢的特性,善良的品質,樂觀的精神;讓孩子學會自我思考,擁有自我學習、自我反省的能力……而這所有的一切,都始於“陪伴”。在 “陪伴”的路上,需要父母不斷的調整自己,也需要不斷適應孩子逐步成長的腳步而不間斷的磨合。

比如兒子曾經一度把簡短的回答作為與我溝通的方式。

我問“今天吃什麼?”他答“隨便!”我再問“吃米飯還是麵條?”他繼續“隨便!”通常狀態下,我就會自主選擇做什麼飯。而他也習慣了我的某些選擇類問題用“隨便”來打發。我覺得雖然這是個小事兒,但是習慣會讓他在越來越多的選擇上面無所謂的“隨便”。於是再有一天,他依舊回答我“隨便”的時候,我就告訴他真正的男人不能隨隨便便說“隨便”,因為這是一種對待事情放棄的態度。男人應該堅決、果斷、有主見!即便是那種飯都無所謂,也要正確的表達一下,而不是“隨便”兩個字來敷衍。孩子雖小,但是很想做真正的男人,漸漸地“隨便”出現的幾率就越來越少了。

而有時候我問“兒子今天幼稚園有什麼開心的事情啊?”他答“沒什麼!”我再問:“有什麼好玩的事情嗎?”他答“沒有!”我繼續“今天晚上想玩什麼?”他答“都可以!”然後我看向他,他卻認為自己有明確的答覆給我。我當時沒有說話,但是回到家裡,當他問我事情的時候,我也像他那樣簡短且含糊的作答。他當然不滿意,我這才告訴他,我們的想法是一樣的。你現在不滿意,而我在剛才也很不滿意。什麼是真正的有效的溝通,你現在應該瞭解了吧!

所以榮譽與信任都是靠自己來爭取的。

第三,親子間的關係,更需要父母子女之間的磨合。

龍應台女士在《目送》裡的一段話在親子圈恒久流傳:“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在孩子幼年時不遺餘力的陪伴;少年時盡心盡力的引導;青年時不著痕跡的幫助;作為父母自己既有著過來人的睿智與淡定,也有著一顆不老的赤子之心;才夠能帶給孩子以勇敢的特性,善良的品質,樂觀的精神;讓孩子學會自我思考,擁有自我學習、自我反省的能力……而這所有的一切,都始於“陪伴”。在 “陪伴”的路上,需要父母不斷的調整自己,也需要不斷適應孩子逐步成長的腳步而不間斷的磨合。

比如兒子曾經一度把簡短的回答作為與我溝通的方式。

我問“今天吃什麼?”他答“隨便!”我再問“吃米飯還是麵條?”他繼續“隨便!”通常狀態下,我就會自主選擇做什麼飯。而他也習慣了我的某些選擇類問題用“隨便”來打發。我覺得雖然這是個小事兒,但是習慣會讓他在越來越多的選擇上面無所謂的“隨便”。於是再有一天,他依舊回答我“隨便”的時候,我就告訴他真正的男人不能隨隨便便說“隨便”,因為這是一種對待事情放棄的態度。男人應該堅決、果斷、有主見!即便是那種飯都無所謂,也要正確的表達一下,而不是“隨便”兩個字來敷衍。孩子雖小,但是很想做真正的男人,漸漸地“隨便”出現的幾率就越來越少了。

而有時候我問“兒子今天幼稚園有什麼開心的事情啊?”他答“沒什麼!”我再問:“有什麼好玩的事情嗎?”他答“沒有!”我繼續“今天晚上想玩什麼?”他答“都可以!”然後我看向他,他卻認為自己有明確的答覆給我。我當時沒有說話,但是回到家裡,當他問我事情的時候,我也像他那樣簡短且含糊的作答。他當然不滿意,我這才告訴他,我們的想法是一樣的。你現在不滿意,而我在剛才也很不滿意。什麼是真正的有效的溝通,你現在應該瞭解了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