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講理的孩子要自律和愛心同在

無論社會環境如何變化, 面對白紙一樣的孩子, 作為其人生領路人的家長都希望:無論在家裡, 還是在學校、社會, 他都是一個講理的孩子。 有專家指出, 對孩子而言, “理”具有兩個內涵, 即紀律和愛心。

紀律來源於秩序, 秩序來源於自律, 自律則來源於對他人的尊重。
因此, 培養講理的孩子, 首先應該在家庭內部讓孩子懂得尊重父母, 體會父母的感受和需要, 養成一定的自律性。 引導孩子講理, 方法在於父母對生活中一些小事的正確把握。

方法1:

教孩子體會父母的辛勞, 培養其為父母分擔的意識

生活片斷:“媽,

Advertisiment
你來一下, 看看這道題怎麼做呀!”孩子坐在寫字臺前, 頭都不回地喊著。 這時, 你剛刷完碗筷, 收拾完屋子, 坐下來休息。

千萬別應聲答著“哪道題呀, 媽媽看看。 ”然後連忙走到他身邊俯身去看。 你可以坐著回答他:“哪道題?拿過來給媽媽看看。 ”否則, 你的隨叫隨到會使孩子漸漸養成習慣—媽, 你來一下!媽, 你過來看看……

這是孩子不體諒父母的表現, 你應該告訴孩子:媽媽辛苦工作了一天, 晚上回到家裡還要做飯、收拾房間……你有問題需要問, 怎麼還讓疲憊的媽媽走過去呢?

我的孩子過去就曾有這類習慣, 我發現後覺得不能忽視。 當她在餐桌上說“媽, 我渴了”時, 我說:“媽媽也渴, 是不是我的女兒心疼媽媽, 也要給媽媽接一杯水呢?”她立刻跑到飲水機旁,

Advertisiment
給我接了一杯水。 “哎, 養女孩就是好, 會照顧媽媽了, 我真幸福啊!”我心滿意足地感歎。 她很自豪地站在我身旁, 看著我喝水。 從此, 每頓飯後, 她一定是先後為我和她自己分別接一杯水。

父母為子女無怨無悔地付出本身無錯, 但讓孩子麻木地接受、坦然地享受這一切, 而不是有所回應就是錯的。 要在孩子力所能及的一些小事上故意示弱, 給孩子創造表現的機會, 讓他欣然為父母做一些事, 體會到照顧成年人後的成就感。 比如, 在週末媽媽做大掃除時, 可以鼓勵孩子一起參與。 媽媽把所有需要做的事情一一列舉出來:掃地、擦地板、擦傢俱和窗臺, 還要收拾廚房和衛生間……告訴孩子為了享受整潔的環境, 你要出一份力,

Advertisiment
必須選擇其中的兩項, 做完這些我們就可以到超市買好吃的啦。 做完家務一起驗收時, 媽媽對他的成績大加讚賞, 會使他在以後有持續參與的熱情。

孩子在參與的過程中, 對父母的辛勞就有了切身的感受, 其效果遠遠勝過父母用語言做空洞的描述。

方法2:

你要傳達這樣一個資訊:眼淚絕對不會成為武器

生活片斷:孩子歇斯底里, 甚至把本子扔到地上, 瘋狂發洩, 號啕大哭, 以此抗議此前你對他的批評。

對於這種情況, 我們的家長要麼勃然大怒, 更猛烈的批評像暴雨一樣, 使他的對抗反應更加強烈, 要麼因為孩子哭了, 口氣立刻變得有些底氣不足—“我說什麼了你就這樣哭?我是為了你好, 才……”此番話是父母變相地自我批評,

Advertisiment
和“好了好了, 你別哭了。 ”沒什麼兩樣。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 硬碰硬很有可能使矛盾更加激化, 甚至導致暴力解決, 弄得無法收拾。 如果是第二種情況, 則等同於這次妥協了, 下次孩子還會以類似的手段, 逼著你就範。 如果你不能和此時的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那就先不要繼續說教。

那次, 女兒不接受我的批評, 臉陰沉著, 繼而啜泣起來, 看我沒有因此停止批評, 她就放聲大哭, 越哭越厲害, 把桌上的玩具都推到地上。 我冷靜地告訴她:嬰兒在不會說話的時候, 餓了、渴了或困了, 就用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你也是想用眼淚來和媽媽交流嗎?我聽不懂, 你繼續吧, 什麼時候你覺得可以和媽媽交流了, 你再來找媽媽。 我轉身去衛生間洗衣服。

Advertisiment
女兒歇斯底里地哭了幾分鐘, 之後慢慢減弱了聲音, 再過一會兒, 她就假裝到衛生間洗臉。 我閃在一旁一言不發。 她洗著洗著, 突然轉身抱住了我:“媽媽, 我錯了……嗚嗚……”我摟住她—就她的這種抗拒以及她抗拒行為的根源, 我們開始了平靜的溝通。

當孩子以一些極端的行為抗拒你的說法時, 你要傳達這樣一個資訊:這種方式不好使!眼淚絕對不會成為武器, 不要期望以此來逼父母妥協。 要迫使孩子懂得, 在成長的過程中, 每個人都要逐漸具備自省、自控和自律的能力。 任何極端的抗拒方式將來都不會被社會所接受。

方法3:

對孩子進行批評時, 只要開口, 就一定要明明白白, 說深說透

生活片斷:你一邊做飯一邊問客廳裡的孩子, 新的練習本什麼時候發下來,孩子正在看電視,你問了幾句,他才不耐煩地答了一句。你沒聽清,再問,他又回答。在抽油煙機的雜訊裡,你還是沒聽清,又問了一句。他勃然大怒,氣哼哼地大喊:我都告訴你八百遍了!

你是不是會說:”我不是沒聽見嘛“,然後就繼續忙你的了?你對他的說話口吻和態度沒有在意,或者說了句“你咋這麼和媽媽說話呢”就算了事?那我提醒你—以後,他會經常這樣沒禮貌地和你說話。

有個老員警,在即將退休前開槍把親生兒子打死,因為他和老伴實在受不了逆子的暴打。兒子還只有七八歲時,父母對他寵愛有加。父母說:“飯好了,別看電視,吃飯吧。”兒子大嚷:“不會小點聲啊!馬上就結束了!”父母趕緊說:“好好好,等你一會兒。”而不對兒子的不敬有任何批評。漸漸地,兒子對父母說話越來越惡劣,到後來甚至動手打自己的父母……當然,這樣的家庭不是多數,但其悲劇的演變過程卻有警示意義。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經常會有一些不良的苗頭冒出來,如果不加以制止,則會繼續發展下去。你每次都蜻蜓點水般說一兩句,根本不會對孩子有觸動。如一個小園子,有荒草長出來時你不隨時剷除,等有一天仔細看時,才發現荒草叢生,剷除已經是很廢力氣和時日了。因此,孩子身上有毛病時,父母發現苗頭就應進行嚴厲批評,使他及時改正。

“你看哪個孩子對父母是這樣說話的?我們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是這麼講話的嗎?在學校你也是這樣對老師講話的嗎?你對媽媽沒有說話的耐心了……”告訴孩子,他的態度讓你很傷心,有些反面的例子你可以講給孩子聽,讓他意識到媽媽不是小題大作。有了深刻的印象,孩子在以後才不會繼續如此對待父母。

對孩子的批評不能隨時隨地,像一日三餐般隨便,否則,時間長了,你的批評不再有任何的效果,孩子會麻木甚至認為你絮絮叨叨。要一語切中要害,開口就要說深說透。

新的練習本什麼時候發下來,孩子正在看電視,你問了幾句,他才不耐煩地答了一句。你沒聽清,再問,他又回答。在抽油煙機的雜訊裡,你還是沒聽清,又問了一句。他勃然大怒,氣哼哼地大喊:我都告訴你八百遍了!

你是不是會說:”我不是沒聽見嘛“,然後就繼續忙你的了?你對他的說話口吻和態度沒有在意,或者說了句“你咋這麼和媽媽說話呢”就算了事?那我提醒你—以後,他會經常這樣沒禮貌地和你說話。

有個老員警,在即將退休前開槍把親生兒子打死,因為他和老伴實在受不了逆子的暴打。兒子還只有七八歲時,父母對他寵愛有加。父母說:“飯好了,別看電視,吃飯吧。”兒子大嚷:“不會小點聲啊!馬上就結束了!”父母趕緊說:“好好好,等你一會兒。”而不對兒子的不敬有任何批評。漸漸地,兒子對父母說話越來越惡劣,到後來甚至動手打自己的父母……當然,這樣的家庭不是多數,但其悲劇的演變過程卻有警示意義。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經常會有一些不良的苗頭冒出來,如果不加以制止,則會繼續發展下去。你每次都蜻蜓點水般說一兩句,根本不會對孩子有觸動。如一個小園子,有荒草長出來時你不隨時剷除,等有一天仔細看時,才發現荒草叢生,剷除已經是很廢力氣和時日了。因此,孩子身上有毛病時,父母發現苗頭就應進行嚴厲批評,使他及時改正。

“你看哪個孩子對父母是這樣說話的?我們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是這麼講話的嗎?在學校你也是這樣對老師講話的嗎?你對媽媽沒有說話的耐心了……”告訴孩子,他的態度讓你很傷心,有些反面的例子你可以講給孩子聽,讓他意識到媽媽不是小題大作。有了深刻的印象,孩子在以後才不會繼續如此對待父母。

對孩子的批評不能隨時隨地,像一日三餐般隨便,否則,時間長了,你的批評不再有任何的效果,孩子會麻木甚至認為你絮絮叨叨。要一語切中要害,開口就要說深說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