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體溫又叫靜息體溫, 即經過較長時間(6~8小時)睡眠, 醒後未進行任何活動(如講話、吃東西、小便等)之前測量體溫, 反映靜態狀況下人體能量代謝情況, 每天記錄在曲線表上反映成年婦女的卵巢功能情況。 在月經後基礎體溫比較低(36. 6℃以下), 排卵後體溫上升0.3℃~0.5℃, 一直持續到經前1~2天或月經第1天, 體溫又降到原來水準。 排卵後體溫上升是由於卵巢排卵後有黃體形成, 產生孕酮作用於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 有致熱作用而使體溫升高。 將月經週期每日基礎體溫畫成連線則呈雙相曲線;若無排卵則基礎體溫無上升改變而呈單相曲線。
Advertisiment
測定方法:
每晚臨睡前將體溫表水銀柱甩至35℃以下, 並將其放在伸手即能取到的地方。 次日清晨睡醒後, 不要活動, 不要起床, 不要說話, 立即將體溫表放於舌下, 測口腔溫度5分鐘, 每日測量時間最好固定。 夜班工作者應在睡眠休息6~8小時後, 按上述方法測定體溫。 將每日測得體溫記錄在基礎體溫單上, 最後畫成曲線。 同時, 將生活中有關情況隨時記錄在基礎體溫單上以便作參考。 基礎體溫需 連續測, 或至少連續測3個月經週期。
臨床意義:
測量基礎體溫以瞭解卵巢功能, 有無排卵以及黃體功能, 指導避孕與受孕, 協助診斷月經失調及有否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