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成長的過程中,
由於爸爸媽媽的教養不當,
常會養成的一些壞習慣:
1、撿髒東西吃
幾乎所有的寶寶都曾經有過撿東西吃的行為, 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因此形成了壞的習慣。
在寶寶還很小的時候, 父母就應當在日常生活中給他灌輸東西掉在地上就髒了, 不能再撿起來吃的正確觀念。 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有食物掉到地上的情況, 這時父母應該對孩子說:“喲, 東西髒了, 我們需要洗一下。 ”並立即去清洗;或者告訴孩子食物已經髒了, 不能要了, 並立即將地上的髒東西打掃到垃圾桶裡。 而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浪費食物而將其揀起直接放入自己嘴中。
Advertisiment
當然, 這裡說的不僅是要在家中這樣, 在戶外更是應當如此。
Advertisiment
因此爸爸媽媽要注意:
⑴ 細菌在潮濕的地方繁殖得比較快,
因此要避免寶寶在這樣的地方撿拾東西吃。
⑵ 在戶外,
任何東西掉到地上都不要撿起來吃,
因為此處有可能曾留有貓、狗等動物的糞便。
⑶ 餐桌有小東西, 一定要立即拿走, 以免寶寶當成食物誤食造成嚴重後果。
⑷ 當孩子在地上撿東西吃時, 父母一定不要怒斥孩子, 也不要用手打掉他手裡的東西, 這樣會驚嚇到年幼的孩子。
2、扔東西
孩子一般到了6~8個月, 就開始有扔東西的行為了。
當孩子在無意中扔起東西的時候, 他會異常興奮, 會認為自己又多了一項大本領, 因此會非常高興地進行多次重複, 同時也希望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 能夠給予他讚揚。 在重複的同時, 寶寶實際上也是在學習。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需要注意的是, 寶寶因為年紀小, 手、腦綜合協調能力不夠完善, 所以在扔東西的時候, 可能會不慎損壞物品(比如落下的球砸倒了桌上的花瓶), 對此父母一定不要大呼小叫, 也不要過於批評孩子, 因為父母的反應會讓孩子感覺很特別、很誇張, 這將無形中強化了他用扔東西的方式引
起父母注意的意識, 以後一旦他想引起別人注意或想表現自己, 都會想到用扔東西的方式來實現, 這樣最終會讓他形成扔東西的壞習慣。 如果孩子已經形成了扔東西的壞習慣, 那麼媽媽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Advertisiment
⑴ 設計各種扔東西的遊戲, 讓他扔個夠, 把壞習慣變成一種技能。 如扔球、擲沙包等, 並可教給他各種投擲技能。
⑵ 寶寶兩歲以後已經有一定的辨別能力了, 爸爸媽媽要耐心地告訴他什麼東西可以扔, 什麼東西不能扔。
⑶ 如果孩子扔東西影響了其他人休息、工作等, 要對孩子提出正面批評, 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⑷ 如果孩子是因為生氣、發洩而扔東西, 那麼爸爸媽媽應先和孩子進行溝通, 瞭解對孩子生氣的原因。 如果理由是正當的, 要對寶寶加以同情, 並給予他安慰;如果是因為無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 則可以採取轉移目標的方法進行處理。
⑸ 有時寶寶扔東西只是為了引起爸爸媽媽等成人的注意, 所以只要稍微加強對寶寶的關注程度, 讓寶寶感覺到父母在注意他,就可以避免孩子亂扔東西的壞習慣。
⑹ 告訴孩子扔出的東西要自己撿回來,這樣可以有效地減少孩子亂扔東西的毛病。
3、破壞性行為
孩子隨著能力的提高,將越來越多地表現出一些破壞性的行為。它一般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寶寶長到快2歲的時候,好奇心開始逐漸增強,對所有的物品都很感興趣,喜歡東摸摸、西看看。但是由於他們的動手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都還比較差,對各種物品的性能也不是很瞭解,所以難免會破壞一些東西(有時甚至可能是父母十分喜歡的東西),這應該得到父母的諒解。
另一種情況是:當孩子手中的工作遠遠超過了他的實際能力,多次嘗試失敗後的挫折感往往會激怒年幼的孩子,為了發洩自身的沮喪感,孩子就會做出一些破壞性的行為。如果屬於這種情況,父母千萬不要訓斥孩子,因為這樣會使孩子感到很委屈和被誤解,感覺自己很孤立,從而產生憤怒的情緒,甚至有意採取更大的破壞行動來表現出他的憤慨,或者故意繼續破壞來挑逗父母,看父母生氣的樣子,從中獲得滿足抵消失敗的感覺。
對於孩子的破壞性行為,父母要注意採用以下幾種策略來幫助他改正:
⑴ 對於他所破壞的東西,凡是能恢復原狀的,父母要求孩子和自己一起將它加以恢復和修補。
⑵ 告訴孩子不管是因為什麼,破壞東西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應儘量避免和改正。
⑶ 搞清孩子破壞的原因,不要過分批評,應採取措施安撫他的異常情緒。
⑷ 多陪寶寶做遊戲,提高他的動手技能,幫助他取得小小的成功,培養他的成功感。
⑸ 對於孩子的各種情緒,成人要多用心加以體會,並適時地替孩子表達出來。當孩子明白爸爸媽媽理解他的意思後,他的憤怒就會大大地降低,從而放棄過激的破壞性行為。同時,這對親子關係也大有好處。
⑹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首先自己要平靜,要冷靜地處理各種問題,給孩子做出好的表率。
⑺ 要積極鼓勵孩子的好奇心,並盡可能地提供給孩子一些可以滿足好奇心的玩具,如拼拆玩具。
⑻ 成人要仔細觀察是否有其他人惡意或無意地慫恿、縱容孩子的破壞性行為,如果有,一定要立刻加以制止。
4、任性與發脾氣
>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成長,大多數的孩子會出現一些任性的行為,尤其是在2~4歲最為常見。
一些爸爸媽媽對孩子過於溺愛、嬌慣,凡事都順著孩子的心意。一旦某件事不能按照孩子的想法去做,孩子就會任性地大哭、大鬧。如果爸爸媽媽為此而心疼做了第一次讓步,這就讓孩子意識到了他的這種做法十分有效,以後就會不斷使用這種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滋養了孩子任性妄為的壞毛病。
此外,孩子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在多次嘗試、努力做某件事情後仍舊失敗,這種挫折感也會讓孩子大發脾氣。
對於這些情況,爸爸媽媽可以參考以下的一些方法:
⑴ 平日不要過於嬌慣孩子,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讓他知道爸爸媽媽不是萬能的,不是他的每一個要求都能夠實現。
⑵ 年幼的孩子在情緒上比較多變,因此爸爸媽媽在處理事情時要思想先行,在考慮好可能發生的情況及處理的辦法之後再行動,以免到時不能應付孩子的任性撒嬌。
⑶ 對待孩子任性和發脾氣,雖然心裡很著急,但臉上不要過於表露,可以採取不理睬的方式淡化法處理,孩子在自覺沒趣後會自己停止。
⑷ 用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將精力投入新的事物中。孩子是健忘的,自然就會忽略剛才發生的事情。
⑸ 儘量不要讓孩子第一次發脾氣就得逞,勝利感會激勵他以後次次都使用這種方法。
⑹ 當著孩子的面多誇獎別的聽話的孩子,讓他多接受正面暗示,意識到任性的孩子爸爸媽媽不喜歡。為了博得爸爸媽媽的表揚,他也會學得很乖。
⑺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表現出自己沒辦法,也不要說諸如“再不聽話我揍你”等話語。
⑻ 不要輕易對孩子許諾,特別是做不到的事情,而答應了的一定要做到,這樣你說的每一句話,孩子才可能信任、明白它的分量。
⑼ 適當懲罰,告訴孩子因為他發脾氣而錯過了他盼望已久的活動,這足以令他在下次發脾氣前慎重考慮。
⑽ 家人態度要一致,不能一人一個態度,讓發脾氣的孩子鑽空子。
⑾ 讓孩子在多種選擇中自己做出決定,因為是他自己的選擇,他不太好意思發脾氣。
⑿ 要堅定,不要因為孩子的大哭而改變主意。
5、攻擊性行為
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會經歷咬人、打人的階段,這是一種很正常的成長階段。一般情況下採用淡化的方法很快就會過渡過去。但是也有不少寶寶會進而養成具有攻擊性行為的習慣,需要大人加以糾正。
造成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很多。打人可能是一種自我保護方式;可能是他發洩不快的一種方法;也可能是模仿別的小朋友、父母或電視的行為等等。咬人可能是1歲半前口唇期寶寶的探索性行為;可能是模仿小動物的動作;也可能是親吻的表現,不過是力度掌握的不准而已。
對於這些攻擊性行為,父母要注意:
⑴ 父母要以身作則,平日不要有打孩子等攻擊性行為。
⑵ 不要讓孩子看暴力電視。
⑶ 平時要教育寶寶講文明,在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時要友好,不要打人罵人,如果欺負了別的小朋友要道歉。
⑷ 要培養孩子的各種技能,特別是社交能力和語言能力。
⑸ 教孩子講出憤怒的情緒,父母加以適當的疏導。
⑹ 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打了,父母要勇於批評別人的孩子。否則,我們的寶寶會失去安全感,覺得只有打別人才能保護自己。
⑺ 不能雙重標準,自己孩子被攻擊就沒完沒了地大吵大鬧;自己孩子攻擊了別人就無所謂,甚至洋洋得意,這只能給孩子非常壞的影響。
以上列舉了一些寶寶常見的不良習慣,希望對各位媽媽爸爸有所提醒,您們的正確指導將影響孩子今後的行為規範。
⑹ 告訴孩子扔出的東西要自己撿回來,這樣可以有效地減少孩子亂扔東西的毛病。
3、破壞性行為
孩子隨著能力的提高,將越來越多地表現出一些破壞性的行為。它一般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寶寶長到快2歲的時候,好奇心開始逐漸增強,對所有的物品都很感興趣,喜歡東摸摸、西看看。但是由於他們的動手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都還比較差,對各種物品的性能也不是很瞭解,所以難免會破壞一些東西(有時甚至可能是父母十分喜歡的東西),這應該得到父母的諒解。
另一種情況是:當孩子手中的工作遠遠超過了他的實際能力,多次嘗試失敗後的挫折感往往會激怒年幼的孩子,為了發洩自身的沮喪感,孩子就會做出一些破壞性的行為。如果屬於這種情況,父母千萬不要訓斥孩子,因為這樣會使孩子感到很委屈和被誤解,感覺自己很孤立,從而產生憤怒的情緒,甚至有意採取更大的破壞行動來表現出他的憤慨,或者故意繼續破壞來挑逗父母,看父母生氣的樣子,從中獲得滿足抵消失敗的感覺。
對於孩子的破壞性行為,父母要注意採用以下幾種策略來幫助他改正:
⑴ 對於他所破壞的東西,凡是能恢復原狀的,父母要求孩子和自己一起將它加以恢復和修補。
⑵ 告訴孩子不管是因為什麼,破壞東西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應儘量避免和改正。
⑶ 搞清孩子破壞的原因,不要過分批評,應採取措施安撫他的異常情緒。
⑷ 多陪寶寶做遊戲,提高他的動手技能,幫助他取得小小的成功,培養他的成功感。
⑸ 對於孩子的各種情緒,成人要多用心加以體會,並適時地替孩子表達出來。當孩子明白爸爸媽媽理解他的意思後,他的憤怒就會大大地降低,從而放棄過激的破壞性行為。同時,這對親子關係也大有好處。
⑹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首先自己要平靜,要冷靜地處理各種問題,給孩子做出好的表率。
⑺ 要積極鼓勵孩子的好奇心,並盡可能地提供給孩子一些可以滿足好奇心的玩具,如拼拆玩具。
⑻ 成人要仔細觀察是否有其他人惡意或無意地慫恿、縱容孩子的破壞性行為,如果有,一定要立刻加以制止。
4、任性與發脾氣
>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成長,大多數的孩子會出現一些任性的行為,尤其是在2~4歲最為常見。
一些爸爸媽媽對孩子過於溺愛、嬌慣,凡事都順著孩子的心意。一旦某件事不能按照孩子的想法去做,孩子就會任性地大哭、大鬧。如果爸爸媽媽為此而心疼做了第一次讓步,這就讓孩子意識到了他的這種做法十分有效,以後就會不斷使用這種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滋養了孩子任性妄為的壞毛病。
此外,孩子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在多次嘗試、努力做某件事情後仍舊失敗,這種挫折感也會讓孩子大發脾氣。
對於這些情況,爸爸媽媽可以參考以下的一些方法:
⑴ 平日不要過於嬌慣孩子,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讓他知道爸爸媽媽不是萬能的,不是他的每一個要求都能夠實現。
⑵ 年幼的孩子在情緒上比較多變,因此爸爸媽媽在處理事情時要思想先行,在考慮好可能發生的情況及處理的辦法之後再行動,以免到時不能應付孩子的任性撒嬌。
⑶ 對待孩子任性和發脾氣,雖然心裡很著急,但臉上不要過於表露,可以採取不理睬的方式淡化法處理,孩子在自覺沒趣後會自己停止。
⑷ 用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將精力投入新的事物中。孩子是健忘的,自然就會忽略剛才發生的事情。
⑸ 儘量不要讓孩子第一次發脾氣就得逞,勝利感會激勵他以後次次都使用這種方法。
⑹ 當著孩子的面多誇獎別的聽話的孩子,讓他多接受正面暗示,意識到任性的孩子爸爸媽媽不喜歡。為了博得爸爸媽媽的表揚,他也會學得很乖。
⑺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表現出自己沒辦法,也不要說諸如“再不聽話我揍你”等話語。
⑻ 不要輕易對孩子許諾,特別是做不到的事情,而答應了的一定要做到,這樣你說的每一句話,孩子才可能信任、明白它的分量。
⑼ 適當懲罰,告訴孩子因為他發脾氣而錯過了他盼望已久的活動,這足以令他在下次發脾氣前慎重考慮。
⑽ 家人態度要一致,不能一人一個態度,讓發脾氣的孩子鑽空子。
⑾ 讓孩子在多種選擇中自己做出決定,因為是他自己的選擇,他不太好意思發脾氣。
⑿ 要堅定,不要因為孩子的大哭而改變主意。
5、攻擊性行為
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會經歷咬人、打人的階段,這是一種很正常的成長階段。一般情況下採用淡化的方法很快就會過渡過去。但是也有不少寶寶會進而養成具有攻擊性行為的習慣,需要大人加以糾正。
造成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很多。打人可能是一種自我保護方式;可能是他發洩不快的一種方法;也可能是模仿別的小朋友、父母或電視的行為等等。咬人可能是1歲半前口唇期寶寶的探索性行為;可能是模仿小動物的動作;也可能是親吻的表現,不過是力度掌握的不准而已。
對於這些攻擊性行為,父母要注意:
⑴ 父母要以身作則,平日不要有打孩子等攻擊性行為。
⑵ 不要讓孩子看暴力電視。
⑶ 平時要教育寶寶講文明,在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時要友好,不要打人罵人,如果欺負了別的小朋友要道歉。
⑷ 要培養孩子的各種技能,特別是社交能力和語言能力。
⑸ 教孩子講出憤怒的情緒,父母加以適當的疏導。
⑹ 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打了,父母要勇於批評別人的孩子。否則,我們的寶寶會失去安全感,覺得只有打別人才能保護自己。
⑺ 不能雙重標準,自己孩子被攻擊就沒完沒了地大吵大鬧;自己孩子攻擊了別人就無所謂,甚至洋洋得意,這只能給孩子非常壞的影響。
以上列舉了一些寶寶常見的不良習慣,希望對各位媽媽爸爸有所提醒,您們的正確指導將影響孩子今後的行為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