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嚴格訓練,
無處不在的訓導,
讓孩子有較少的自我探索空間。
長此以往,
育兒經驗會告訴我們,
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會更低,
更不容易相信自己能夠做好一件事情,
情緒更容易低落。
加上叛逆期的緣故, 孩子希望感受到自己力量的意願, 和媽媽所製造的壓抑的現實不斷發生著衝突。 孩子不懂得該如何表達, 只能被動映射出媽媽的焦慮情緒。
因此,
這樣的媽媽應該降低對孩子的要求。
另外,
要接納孩子的情緒,
不能僅僅為了滿足自己控制的欲望。
要停止這樣的話語:媽媽希望你怎樣, 媽媽需要你怎樣。
Advertisiment
孩子行為的改變,
往往是父母態度改變的副產品。
孩子本來就是情感動物,
靠眼睛去看,
靠鼻子去聞,
靠舌頭去體味,
靠手去觸碰,
靠皮膚去感知。
所有外界的一切,
都會帶給他們情緒,
比如一張乾爽的紙尿片會讓他們覺得舒適,
媽媽的一個笑臉會讓他們覺得安全,
大人發出的某一個擬聲詞讓他們覺得快樂,
屋外某一巨大的聲響,
讓他們覺得害怕。
好的情緒可以養出快樂的孩子,
而壞的情緒足可以毀掉一個孩子。
在最初的養育過程中, 孩子像一張白紙, 不加選擇地吸收了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所有情緒。 孩子沒有判斷力, 他會吸收所能吸收的一切, 包括喜怒怨憎。
Advertisiment
孩子身體上的病可以治好,
但是在生命早期埋在心底的負面情緒,
卻有可能會跟隨孩子一生。
沒錯, 孩子就是情緒動物。 他們會吸納身邊親近的人的點點滴滴, 包括笑容、歡喜、甜蜜、哭泣、壓抑、指責、抱怨、嫉恨等等。 好的情緒, 能夠滋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壞的情緒, 積累下來, 則會壓垮一個孩子。 在這一點上, 我們做父母的, 負有完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