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網導讀:
夏季寶寶易得的疾病, 炎炎夏日, 隨著氣溫逐漸升高, 又到了小兒腹瀉的高發季節, 但是除了小兒腹瀉, 熱傷風、食欲不振等疾病也很容易纏上小寶寶。 夏季寶寶易得的疾病, 媽媽多多警惕防治!一、寒性腹痛、腹瀉
夏季腹瀉尤以細菌感染為主, 少數為病毒感染, 各年齡組的小兒均易發病。 小兒發病可緩可急, 嚴重的可出現驚厥、休克、腦病、心肌損害等。
高發原因:
第一, 由於小兒胃腸道未發育成熟, 胃酸少, 殺菌能力差, 如果夏天過多地進食飲料, 稀釋了胃酸, 致使病菌很容易闖過胃酸這一關,
Advertisiment
Tips:
腹瀉期間注意飲食:小編建議媽媽在寶寶腹瀉期間儘量進食脫脂奶、稀飯等都食物。 對小嬰兒應繼續母乳餵養或稀釋牛奶餵養2-3天, 隨後逐步恢復正常飲食。
正確使用抗生素:一旦孩子出現感染性腹瀉, 家長千萬別自行用藥, 應及時到醫院進行診斷治療, 在醫生指導下合理、足量、規範地使用抗生素。
不輕易使用止瀉藥:寶寶腹瀉原因是多樣的, 因此在治療時應該針對病因用藥,
Advertisiment
及時補水, 防止脫水:寶寶頻繁腹瀉會使體內的水分和營養素迅速丟失, 因此一定要在腹瀉期間多給寶寶喂水, 及時補充水分。 建議媽媽在水里加點葡萄糖或是少量的鹽, 合理補充電解質。
二、熱傷風
“熱傷風”除有感冒症狀外, 還有發熱、汗出不暢、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表現。
高發原因:
熱傷風通常是體記憶體有內熱, 然後又感受了風邪的感冒。 夏季的感冒多有暑濕的情況。 “熱傷風”的內因, 包括由於太熱, 消耗過大、天氣熱睡不好覺、活動太少等。 外因包括沖涼水、空調過低、睡覺不蓋被子、長時間吹風扇。
Advertisiment
寶寶的皮下毛細血管豐富, 體溫調節中樞和血液迴圈調節中樞沒有發育完善, 因此對體溫調節功能較差, 在炎熱的夏天, 寶寶的毛細血管始終處於開放狀態, 受到電風扇或空調等冷風刺激, 便容易患上熱傷風。
Tips:
飲食清淡多喝水:寶寶患上熱傷風發熱服用退熱藥後, 出汗會增多, 因此給患病寶寶攝入充足的液體很重要, 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防止寶寶身體脫水。 如果寶寶環游呼吸道感染, 往往會伴有胃腸道功能紊亂, 消化酶減少。 所以一定要保證寶寶的飲食清淡, 多吃新鮮、易消化的蔬果、食物, 避免寶寶出現胃腸道不適。
保證充足休息時間: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是寶寶早日康復的保證。 如果寶寶咳嗽較劇烈,
Advertisiment
退燒吃藥與物理降溫輔助:夏天氣溫較高, 有時寶寶可在短時間內突然出現高熱, 有些小嬰兒還可能出現高熱驚厥。 給寶寶退熱, 媽媽在醫生的叮囑下給寶寶餵食退燒藥, 同時採取物理降溫辦法, 比如用冷水毛巾敷在患兒的前額, 或用溫水洗澡等物理方法來輔助降溫。
三、食欲不振
寶寶食欲不振, 多表現為厭食、舌苔厚、腹脹, 飯後噁心、反酸。
高發原因:
寶寶在夏季往往食欲不振、厭食或食量減少, 這是由於機體為了調節體溫, 較多血液流向體表, 內臟器官供應相對減少, 以致影響胃酸分泌, 導致消化功能減低;加上天氣悶熱,
Advertisiment
Tips:
飲食要定時:定時進食會使消化道形成固定的條件反射, 以後每當臨近吃飯時, 整個消化系統便會動員起來, 產生饑餓感, 為進食作好準備。
多吃新鮮時令水果:夏季的瓜果品種繁多, 其中很多瓜果既是食物, 也有藥用價值。 如西瓜, 既具有清熱消暑、生津止渴的作用, 又能補充維生素C、胡蘿蔔素、氨基酸及果糖、葡萄糖等豐富的營養。
飲食清淡少吃零食:高溫天氣下, 人體消化道中的消化酶分泌也會有所減少。 寶貝原本就胃腸欲的食物一些營養價值低、有礙消化的食物, 如各種含奶油較高的冷飲、可樂型及含有色素的飲料、泡泡糖、巧克力、油煎食品等,應該少吃或不吃。
新生兒從結紮臍帶的一刻起就脫離了母體,各個器官和系統開始行使各自的功能。而新生兒的各個器官系統在解剖和生理上有其特點,經歷著一個逐步成熟和完善的過程。作為家長應學會判斷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正常的新生兒,要注意觀察以下幾個方面:
1、呼吸系統:新生兒在生後1分鐘內就開始第一次呼吸。因肋間肌薄弱,主要依靠膈肌呼吸,因此,以腹式呼吸為主。呼吸運動較淺表,頻率較快,正常約每分鐘40次。
2、心血管系統:新生兒心率波動較大,安靜睡眠時可降至90~100次/分,而哭鬧時可達160~180次/分。新生兒血流多集中於軀幹和內臟,而四肢較少,因此,有時肢體易發冷,手指和腳趾末端的顏色可稍稍發紫。有的新生兒於生後最初內天內可聽到心臟雜音,可能與動脈導管暫時未閉有關,雜音一般在一周之內消失。如果心臟雜音持續存在,應該做進一步檢查,以排除先天性心臟病。
3、泌尿系統:大多數新生兒在分娩過程中和生後2小時內排尿,99%的新生兒於生後48小時內排尿。但由於腎小球和腎小管的功能還未發育完善,只能適應一般正常的代謝負擔。當餵養不當時,如用較濃的乳方(奶夥加水的比例不對)餵養或輸液不合理等,均可引起水和電解質平衡紊亂,應加以重視。
4、消化系統:出生後一般吞咽功能完善。因新生兒消化道的面積相對較大,能適應較大量流質食物的消化吸收。但食道下部的括約肌關閉不全,易發生溢乳(漾奶)。新生兒消化蛋白質和人乳脂肪的能力較好,但缺乏胰演粉酶,要到生後3~4個月才能達到成人水準,因此,不宜過早加澱粉類食物,如米粉、麵糊等。嬰兒生後10~12小時內開始排墨綠色胎便,絕大多數嬰兒在生後24小時內排胎便,3~4天后轉為正常新生兒大便。人乳餵養兒的大便為金黃色,糊狀,每日排便1~4次。牛乳餵養兒的大便為淡黃色,呈均勻硬膏狀,每日排便1~2次。如果生後24小時還未排胎便,應及時到醫院檢查以排除消化道畸形。
5、體溫調節: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功能不完善,皮下脂肪薄而體表面積相對較大,容易散熱,因此應注意保暖;室溫過高或包裹過多時,又可引起新生兒發熱、脫水,稱“脫水熱”。
6、肝臟的酶系統:新生兒肝臟功能不成熟,對多種藥物的代謝率較慢,藥物半衰期(血液中藥物濃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時間)延長,易引起藥物的蓄積中毒。因此,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給新生兒用藥。此外肝臟對膽紅素的代謝亦不完全,可發生生理性黃疸。
7、代謝:新生兒糖原儲備不多,正常新生兒的血糖只有40~50mg/dl(成為為80~12mg/dl)。因此,應及早開奶,防止發生低血糖。
8、血液系統:新生兒血容量平均為每公斤體重85毫升,但如果結紮臍帶延遲可引起新生兒血容量增加,導致紅細胞增多症及血液粘稠。初生時的血紅蛋白可達150~230克/升,生後一周內逐漸下降,至生後2~3個月時血紅蛋白降至100~110克/升,稱為生理性貧血。
掌握上述知識,可幫助家長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正常。
如各種含奶油較高的冷飲、可樂型及含有色素的飲料、泡泡糖、巧克力、油煎食品等,應該少吃或不吃。新生兒從結紮臍帶的一刻起就脫離了母體,各個器官和系統開始行使各自的功能。而新生兒的各個器官系統在解剖和生理上有其特點,經歷著一個逐步成熟和完善的過程。作為家長應學會判斷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正常的新生兒,要注意觀察以下幾個方面:
1、呼吸系統:新生兒在生後1分鐘內就開始第一次呼吸。因肋間肌薄弱,主要依靠膈肌呼吸,因此,以腹式呼吸為主。呼吸運動較淺表,頻率較快,正常約每分鐘40次。
2、心血管系統:新生兒心率波動較大,安靜睡眠時可降至90~100次/分,而哭鬧時可達160~180次/分。新生兒血流多集中於軀幹和內臟,而四肢較少,因此,有時肢體易發冷,手指和腳趾末端的顏色可稍稍發紫。有的新生兒於生後最初內天內可聽到心臟雜音,可能與動脈導管暫時未閉有關,雜音一般在一周之內消失。如果心臟雜音持續存在,應該做進一步檢查,以排除先天性心臟病。
3、泌尿系統:大多數新生兒在分娩過程中和生後2小時內排尿,99%的新生兒於生後48小時內排尿。但由於腎小球和腎小管的功能還未發育完善,只能適應一般正常的代謝負擔。當餵養不當時,如用較濃的乳方(奶夥加水的比例不對)餵養或輸液不合理等,均可引起水和電解質平衡紊亂,應加以重視。
4、消化系統:出生後一般吞咽功能完善。因新生兒消化道的面積相對較大,能適應較大量流質食物的消化吸收。但食道下部的括約肌關閉不全,易發生溢乳(漾奶)。新生兒消化蛋白質和人乳脂肪的能力較好,但缺乏胰演粉酶,要到生後3~4個月才能達到成人水準,因此,不宜過早加澱粉類食物,如米粉、麵糊等。嬰兒生後10~12小時內開始排墨綠色胎便,絕大多數嬰兒在生後24小時內排胎便,3~4天后轉為正常新生兒大便。人乳餵養兒的大便為金黃色,糊狀,每日排便1~4次。牛乳餵養兒的大便為淡黃色,呈均勻硬膏狀,每日排便1~2次。如果生後24小時還未排胎便,應及時到醫院檢查以排除消化道畸形。
5、體溫調節: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功能不完善,皮下脂肪薄而體表面積相對較大,容易散熱,因此應注意保暖;室溫過高或包裹過多時,又可引起新生兒發熱、脫水,稱“脫水熱”。
6、肝臟的酶系統:新生兒肝臟功能不成熟,對多種藥物的代謝率較慢,藥物半衰期(血液中藥物濃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時間)延長,易引起藥物的蓄積中毒。因此,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給新生兒用藥。此外肝臟對膽紅素的代謝亦不完全,可發生生理性黃疸。
7、代謝:新生兒糖原儲備不多,正常新生兒的血糖只有40~50mg/dl(成為為80~12mg/dl)。因此,應及早開奶,防止發生低血糖。
8、血液系統:新生兒血容量平均為每公斤體重85毫升,但如果結紮臍帶延遲可引起新生兒血容量增加,導致紅細胞增多症及血液粘稠。初生時的血紅蛋白可達150~230克/升,生後一周內逐漸下降,至生後2~3個月時血紅蛋白降至100~110克/升,稱為生理性貧血。
掌握上述知識,可幫助家長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