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聞報導, 臺北有一家人到馬來西亞度假, 回來後女兒抱怨眼睛和耳朵發癢, 並且漸漸疼痛加劇, 最後還從耳道流出血來。
家長仔細一瞧, 好像看到昆蟲的腳!趕緊找醫師幫忙, 結果醫師竟然從女兒的耳朵裡面, 夾出三隻蜱蟲!
蜱蟲與恙蟲就像蚊子一樣, 是真正的吸血鬼身為“城市俗”, 想到身上被蟲蟲寄生吸血, 立刻渾身起雞皮疙瘩。 但其實被蜱蟲叮咬這件事, 在世界上任何地方, 只要有野外叢林, 基本上天天都在發生, 只是我們城市人覺得少見而已。
蜱蟲是一種8只腳的吸血小蟲, 直徑大多在1公釐左右,
Advertisiment
如果大家對蚊子比較熟悉, 基本上蜱蟲可以比擬為“不會飛的蚊子”:兩個傢伙都一樣, 靠著對二氧化碳的靈敏嗅覺, 只要遠遠有動物接近, 它們就知道“吸血時候到了”。
蜱蟲還有一個表兄弟, 叫做“恙蟲”, 其幼蟲比蜱蟲還要小, 肉眼幾乎看不到, 不過也一樣是吸血高手。
恙蟲主要分佈在亞洲, 歐美國家比較少見。 我們都知道“別來無恙”這個成語, 有人把它翻譯成現代文來說就是:“你最近有沒有被恙蟲咬啊?”你看看, 這麼說恙蟲在我們亞洲地區流行, 從古漢語時期就開始啦!
Advertisiment
蜱蟲和恙蟲不愧是一對兒表親——哥兒倆都不會飛。 這一來, 想叮飽血就必須靠智慧。 它們的智慧就是:通常掉落宿主身體上後, 不會立刻開始吸血;而是先慢慢地爬呀爬呀, 爬到你意想不到的位置, 鑽入皮膚, 然後才開始飽餐一頓。
如同新聞中那女孩身上的蜱蟲, 鑽入她的耳道後才開始吸血, 就是展現其智慧的地方;反之那只才爬到眼皮旁邊就受不了饑餓的蟲子, 剛一下口宿主就覺得“有點癢”, 手一拍、一揮——Game Over, 遊戲結束了!
不過, 大多數所謂“意想不到”的位置, 一般來說並不包括耳道;有些專家認為, 耳屎是一種天然的“驅蟲劑”, 小蟲不喜歡耳屎的味道, 反而會敬而遠之。
那麼真正意想不到的位置在哪裡呢?請記住:蜱蟲和恙蟲最常選擇叮咬的位置,
Advertisiment
蜱蟲和恙蟲吸血時, 宿主多無痛感;不過一段時間後, 可能會造成紅腫熱痛等症狀。
然而, 這並不是最要緊的。 真正糟糕的是, 像蚊子叮咬會傳播登革熱、瘧疾等疾病一樣, 蜱蟲和恙蟲也可能會從其他動物身上傳染給人類許多奇怪的疾病, 包括恙蟲病(scrub typhus)、萊姆病(Lyme disease)、Q熱、科羅拉多蜱熱等等。
因此新聞中這位女孩, 雖然醫生已經將蟲體移除, 不過日後還必須追蹤有無帶來所謂的“蜱傳染性疾病(tick-borne disease)”。
相對而言, 恙蟲病更加常見看到這裡, 家長心裡可能已經毛到不行。
別擔心!其實以臺灣本土疾病而言,
Advertisiment
不久前, 我們醫院診斷了一名恙蟲病的案例。 他們一家人喜歡到處去露營。 結果一次剛從花蓮山區露營歸來, 孩子就高燒不退, 頭痛, 全身起疹子, 而且始終查不出原因。 直到最後, 遇到本院有這方面經驗的小兒感染科醫師, 直接請孩子把褲子脫下來, 翻開腹股溝皺折處一看——果然找到了恙蟲叮咬後留下的“焦痂”。 憑此鐵證馬上確立診斷, 最終順利治癒出院。
聽我這麼講笑話一樣講, 你以為這恙蟲病真的防治如此輕鬆好玩?告訴你, 若沒有醫生“脫褲子翻屁股”這些動作, 一旦錯失診斷良機, 死亡率可以高達60%哦!
預防蜱恙叮咬有4種方法一般公園內極少有蜱蟲恙蟲生存,
Advertisiment
1. 在野外旅遊時, 儘量不要進入草叢地帶, 尤其因為找不到廁所而去草叢“野放”時, 更容易被叮咬。 如果必須翻山越嶺, 最好穿著長袖衣褲及靴子, 長褲要塞進鞋子裡。
2. 進入蜱蟲和恙蟲猖獗地區之前, 應在身體裸☆禁☆露部位塗抹驅蟲藥劑, 如Picaridin或DEET, 以防止蜱蟲恙蟲叮咬。 離開易感染地區後, 儘快沐浴, 並換洗全部衣物。
3. 在臺灣以外的山區, 每天至少要做一次全身“蜱蟲檢查”:在明亮安全的環境下, 脫光全身衣物, 自己檢查胯下、腋下、肚臍眼等私密☆禁☆處。 若發現有蜱蟲正在吸血, 要用尖頭鑷子慢慢取下——不能太用力拉扯, 否則一旦將蜱的頭部留在皮膚內,那就糟糕了。
4. 返家後若出現身體不適,請盡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否則一旦將蜱的頭部留在皮膚內,那就糟糕了。4. 返家後若出現身體不適,請盡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以免延誤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