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兒關愛意識的增強
多元化角色體驗活動開展後, 幼兒比以前更有愛心了, 他們學會了關愛他人。 如:一次午睡起床, 幼兒盥洗後在吃點心, 老師則利用此時間為孩子們梳頭, 一個梳完換一個, 當在為寒寒小朋友梳辮子時, 小春小朋友對老師說:“老師, 今天你要幫她梳得漂亮些。 ”旁邊四五個孩子也齊聲說:“她今天是壽星呀!”可是只有一根皮筋, 怎麼弄呢?不一會兒, 幾個女孩在區域活動材料裡找到許多髮夾、頭繩, 使老師順利地完成了寒寒的髮型改造, 當寒寒坐上壽星寶座時, 小朋友異口同聲地嚷著:“好漂亮啊!”並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
Advertisiment
二、幼兒感恩意識的喚醒
感恩教育絕不是簡單的回報長輩養育之恩, 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尊意識以及健全人格的體現。 因此我們選擇了一系列的幼兒文學作品, 對孩子進行了這方面的系列教育活動, 如《快樂的大石頭》、《冬爺爺的帽子》等, 讓孩子體驗幫助與被幫助都是快樂的;文學活動《我和朋友》在加快朋友對自己的幫助時, 感悟如何回報;《會走路的樹》通過故事讓孩子體會到奉獻是無條件和無私的, 同時知道要回報別人的奉獻;通過《謝謝你》知道受別人幫助別忘了感謝……活動後, 我們發現幼兒從剛開始說不出別人幫助過自己的事到會發現同伴、老師、家人等周圍人幫助自己的小事,
Advertisiment
如:同伴或老師有困難或不開心時, 許多幼兒懂得哄別人開心或想法幫助別人;幼兒還會及時發現老師不舒服, 並主動關心老師;平時“橫行霸道”的孩子, 也會主動讓座位給同伴, 會把自己最喜歡的奧特曼玩具、書籍借給同伴或弟妹玩;在一日活動中早晨先來的孩子, 會主動把遊戲的場景、材料等準備就緒, 遊戲中隨時會把同伴弄亂的玩具、材料收拾整齊。
三、幼兒幫助他人意識的啟動
在此過程中, 我們發現幼兒與生俱來的自我為中心明顯減弱了, 而慢慢開始學會了關注父母、關注家人、關注同伴、關注他人、關注公共事物、關注社會, 並得到了循序漸進的發展。 春天, 大班的小朋友提議成立了“護綠愛心小隊”,
Advertisiment
這些看似細小, 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卻震撼了我們。 陶行知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穫”。 要知道這些獨生子女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 他們每天習慣了被大量的“愛”所包圍, 他們無時無刻不享受著長輩們的照顧、呵護、保護, 他們時常會在不滿足的狀態下,
Advertisiment
四、社會角色認知的提升
我們把幼稚園的環境設計成一個模擬小社會, 在小社會中配備了許多社會角色, 拓展幼兒對社會群體中各角色所處的地位、身份、角色規範及差異的認知, 如:圖書管理員、午餐、午點管理員、玩具管理員、服裝設計師、小小實驗室的科學家等等。 幼兒在扮演這些角色過程中非常投入,
Advertisiment
另外這些角色有著文學作品中所具有的不同角色內容、角色行為、態度、情感、角色規範、角色應具備的素質、知識和技能, 幼兒在扮演這些角色中逐步明確了角色意識, 逐步瞭解、認知社會中各角色本身的特殊性, 同時充分體驗了如何幫助別人;幼兒在角色體驗中實現知識的運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幼兒在角色體驗中加強良好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體現了自身在班級裡的地位與價值, 使幼兒真正成為幼稚園的小主人, 從而真正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幼兒文學活動中幼兒對角色的體驗度與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關係, 通過文學活動的角色體驗,積累社會經驗和社會文化習得,實現幼兒社會性、社會性行為的和諧發展。同時,我們發現對那些故事情節缺少,認知、思維較多,畫中有話、意在言外的具有現代性經典性的文學繪本故事,對於源於反思性和思辨性問題的行為實踐,其角色體驗與幼兒社會性發展還需做深入的研究。
通過文學活動的角色體驗,積累社會經驗和社會文化習得,實現幼兒社會性、社會性行為的和諧發展。同時,我們發現對那些故事情節缺少,認知、思維較多,畫中有話、意在言外的具有現代性經典性的文學繪本故事,對於源於反思性和思辨性問題的行為實踐,其角色體驗與幼兒社會性發展還需做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