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準備懷孕>遺傳優生>正文

多吃苦就是挫折教育嗎


專家認為, 家長在孩子的挫折教育上存在很多誤區, 當務之急是家長

重新“診斷”
4歲的唐婧怡, 一次坐在秋千上搖晃, 秋千周圍站著爸爸、媽

媽、爺爺、奶奶四大“守護金剛”, 分別負責推、擋和兩旁護駕。 如

此嚴密的防范也難免馬失前蹄, 秋千下落時, 婧怡沒抓緊繩子, 滑落

在草地上, 愣了一會, 她自己站起來拍了拍屁股想繼續玩, 但“四大

金剛”卻堅決把她帶回了家。



其實, 摔倒并沒有什么, 然而家長卻認為這是一個孩子承受不

了的挫折。 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教師汪荃表示, 有的家長一面

高喊要給孩子加強挫折教育,

Advertisiment
一面卻又主觀地判定孩子經不起挫折。

很多孩子都承受不了比賽沒有取得名次的小挫折, 他們往往會聚在一

起嚎啕大哭。

■專家診療

癥狀1 家長不幫孩子總結敗因

●粘先生 安慧里社區幼兒園大班粘津銘的父親

在安慧里社區舉行的寶寶才藝比賽中, 最終只有三個小朋友獲獎

, 他們在臺上喜笑顏開。 而臺下沒有得獎的孩子默默無語、表情嚴肅

, 我們當家長的也是如此。 后來, 有個女孩扁著嘴小聲抽泣, 接著所

有沒得獎的孩子也都哭了。 面對這種情況, 我們只能安慰孩子:“沒

關系, 輸就輸吧, 得獎的小朋友還沒有咱們演得好呢。 ”

「診斷」

坐診“醫生”:黃娟 匯佳幼兒園分園園長

首先, 孩子為比賽輸了而哭并非壞事,

Advertisiment
既是情緒的自然發泄, 也

是一種爭強好勝、要求上進的表現。 此時家長不能告訴孩子“輸就輸

吧, 沒關系”, 否則會助長他(她)無所謂的心態, 而是應該幫助他

分析失敗原因, 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才能讓孩子有收獲。

此外, 家長往往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讓孩子去參加一

些他不想參加的比賽, 并很在意比賽結果, 給孩子造成壓力, 當孩子

失敗時, 卻認為是孩子承受不了挫折。

癥狀2 家長只給孩子創造挫折情境

●李桂新 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小學許明陽的媽媽

每年暑假, 我都會把孩子送到封閉夏

令營去鍛煉。 其實學東西是

其次, 主要是讓他去吃吃苦。 平時遇到一些小跌小撞就悶悶不樂、誰

都不理。 現在的孩子就是缺乏吃苦的精神,

Advertisiment
一點挫折都受不了。

「診斷」

坐診“醫生”:黃娟 匯佳幼兒園分園園長

家長總是認為多吃苦就是對孩子的挫折教育, 于是送孩子去參加

各種吃苦夏令營或者干脆人為地給孩子制造一些困難、挫折。 但是,

在挫折之后卻不幫助孩子分析總結。

創造挫折情境屬于挫折教育的一種方法, 但是屢屢的挫折只會讓

孩子失去自信, 所以重要的并不是挫折本身, 而是孩子在受挫后是否

有恢復能力, 要培養孩子面對挫折時無所畏懼的自信心。 其實, 挫折

教育就是要培養孩子尋找幸福的能力, 這樣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

處之, 永遠樂觀。

癥狀3 家長把想法強加給孩子

●馮女士 美麗園社區幼兒園大班董思毓的媽媽

在幼兒園舉行的公開課上,

Advertisiment
很多孩子其實并不想發言, 小手偶爾

抬起一點又立刻放下, 再扭頭看看媽媽的臉色。 不少媽媽都拉著臉、

緊皺眉頭, 用期待的眼神要求孩子盡快發言, 于是孩子不得不勉強舉

手, 回答時也結結巴巴, 時不時看看媽媽的反應如何。

「診斷」

坐診“醫生”:汪荃 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教師

家長要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首先必須改變自己的一些觀念, 不

要把想當然的想法強加在孩子頭上, 給孩子更多選擇, 讓他(她)做

喜歡的事情, 真正從內心去激發抗挫能力, 知道跌倒了該如何爬起來

■家長提問

如何引導孩子接受挫折教育

●張燕霞 金色搖籃幼兒園孟笑寒的媽媽

孟笑寒四歲時去參加一個“歡樂小勇士”的欄目,

Advertisiment
要孩子在離地

約三米的空中扶著麻繩走圓滾木, 我們在下面看著都有點心驚膽戰的

, 可她卻啥事都沒有。

我感到困惑的是:家長認為的困難在孩子看來并沒有什么大不了

的。 放手讓孩子自己走路、第一次用涼水給她洗臉、少穿一點衣服,

孩子的成長中所有的第一次嘗試對她來說都是挫折, 在這個過程中如

何對孩子進行引導?

「解答」

●黃娟 匯佳幼兒園分園園長

在挫折教育的引導上, 家長首先要相信孩子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 不要一味主觀地認為孩子太小, 任何事情對他(她)來說都是困難

;其次, 當孩子自己解決困難時要和他(她)站在一起, 孩子才能有

安全感, 關注孩子的行動, 并在孩子實在完成不了時及時給予幫助;

最后,要在這個過程中總結出孩子面對挫折的能力,一步步幫助孩子

建立強大的自信心。

■療程解析

挫折教育應該從孩子剛出生開始

●汪荃 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教師

挫折教育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項目,不能一蹴而就,家長們應該

分為四個療程循序漸進地對孩子進行“治療”。

第一“療程”: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適用年齡:0—1歲,低幼階段

療法: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出生后就應該開始。很多家長都會認為

孩子剛出生是非常弱小的,沒有任何生活能力,于是無條件地保護孩

子,在無意中會讓孩子覺得他在家庭中是第一位的,長大了便會認為

自己是“太陽”、是所有人的中心,這對于以后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

非常不利的。家長應該讓孩子感受到他(她)只是家庭中的一員,與

其他的成員都是平等的,慢慢培養一種家庭責任感,學會獨立去面對

、解決問題。

第二“療程”: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適用年齡:1—3歲,幼兒階段

療法:當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他(

她)自己獨立去完成,不要總是抱著或者幫他(她)邁步等。孩子動

作發展的同時也是心理的不斷發展完善。孩子稍大后,可以讓他(她

)試著料理自己的生活,比如洗洗手絹,收拾玩具等,在自理的過程

中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并遷移到以后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第三“療程”:培養孩子心理的獨立性

適用年齡:3—5歲,幼兒園階段

療法:平時我們總會教育孩子要助人為樂,并且也在身體力行地

幫助孩子。然而有時候需要孩子獨立完成的事情,卻給予過多幫助的

話,反而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只要是孩子有興趣的事情就鼓勵他

(她)獨立去做,比如做手工剪紙,也許把紙片剪破了,也許會粘得

滿手全是糨糊,但是沒關系,讓孩子自己去做,即使做出來不好看也

沒關系,要注重的是過程而非結果。孩子在過程中得到了快樂,慢慢

形成開朗、樂觀的人生態度,這是抗挫必需的心理基礎。

第四“療程

”: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適用年齡:5—6歲,學前階段

療法:孩子步入課堂后,傳統的教育重視數理邏輯和語言表達能

力,但這僅僅是學習的一個層面,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她)的求知

欲,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少孩子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

這就是他(她)在思考問題的表現,此時,家長應該耐心解答,即使

是自己回答不出來的問題,也不要怕丟面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閱書

籍、進行試驗來探討。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是抗挫折的基本,這樣孩

子在以后真正面對挫折時才不會驚慌,跌倒了也能找到原因爬起來繼

續前進。

最后,要在這個過程中總結出孩子面對挫折的能力,一步步幫助孩子

建立強大的自信心。

■療程解析

挫折教育應該從孩子剛出生開始

●汪荃 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教師

挫折教育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項目,不能一蹴而就,家長們應該

分為四個療程循序漸進地對孩子進行“治療”。

第一“療程”: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適用年齡:0—1歲,低幼階段

療法: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出生后就應該開始。很多家長都會認為

孩子剛出生是非常弱小的,沒有任何生活能力,于是無條件地保護孩

子,在無意中會讓孩子覺得他在家庭中是第一位的,長大了便會認為

自己是“太陽”、是所有人的中心,這對于以后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

非常不利的。家長應該讓孩子感受到他(她)只是家庭中的一員,與

其他的成員都是平等的,慢慢培養一種家庭責任感,學會獨立去面對

、解決問題。

第二“療程”: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適用年齡:1—3歲,幼兒階段

療法:當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他(

她)自己獨立去完成,不要總是抱著或者幫他(她)邁步等。孩子動

作發展的同時也是心理的不斷發展完善。孩子稍大后,可以讓他(她

)試著料理自己的生活,比如洗洗手絹,收拾玩具等,在自理的過程

中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并遷移到以后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第三“療程”:培養孩子心理的獨立性

適用年齡:3—5歲,幼兒園階段

療法:平時我們總會教育孩子要助人為樂,并且也在身體力行地

幫助孩子。然而有時候需要孩子獨立完成的事情,卻給予過多幫助的

話,反而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只要是孩子有興趣的事情就鼓勵他

(她)獨立去做,比如做手工剪紙,也許把紙片剪破了,也許會粘得

滿手全是糨糊,但是沒關系,讓孩子自己去做,即使做出來不好看也

沒關系,要注重的是過程而非結果。孩子在過程中得到了快樂,慢慢

形成開朗、樂觀的人生態度,這是抗挫必需的心理基礎。

第四“療程

”: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適用年齡:5—6歲,學前階段

療法:孩子步入課堂后,傳統的教育重視數理邏輯和語言表達能

力,但這僅僅是學習的一個層面,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她)的求知

欲,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少孩子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

這就是他(她)在思考問題的表現,此時,家長應該耐心解答,即使

是自己回答不出來的問題,也不要怕丟面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閱書

籍、進行試驗來探討。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是抗挫折的基本,這樣孩

子在以后真正面對挫折時才不會驚慌,跌倒了也能找到原因爬起來繼

續前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