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多囊性卵巢症出「孕」了,階梯式投藥助排卵

大家都知道, 卵巢的雛型卵子數量是一開始生下來就固定的, 也就是此生就那麼多可用(30萬可堪使用), 用完了就沒了, 所以年齡越高, 越不容易受孕的原因之一就在於此。 這些雛型卵子原本是乖乖的, 經過十幾年烘焙後, 大致已準備就緒待發, 當卵泡刺激素(妳把它當作一種營養物質來看較容易懂)刺激卵巢, 第一批幾十個雛型卵子受邀啟動開始成長, 但每個雛型卵子品質不一, 成長反應各異, 到最後才只有一個卵子勝出, 若幸運的話, 這顆成熟卵子與前來的精蟲結為連理, 若只是一場夢, 下個月下一批雛卵又開始照同樣模式運作直到懷孕為止,

Advertisiment
這是很令人羡慕的求子過程。 可是由於身體外界因素的影響如過胖, 脂肪組織過多, 使得男性荷爾蒙過多暴增, 它會阻擋了卵泡刺激素的正常輸送, 雛型卵子們沒了足夠的刺激素, 個個發育至中途就中止了, 超音波下可看到幾十個小卵泡擠在一起像葡萄串, 所以就把它取名為多囊性卵巢, 它因為沒有成熟的卵子, 所以有這種現象的女性就會不孕。

腦下垂體的卵泡刺激素的分泌不是自動自發, 它的製造完全受卵巢雌激素的血中含量所控制, 也就是說雌激素少, 卵泡刺激素就分泌多一點, 雌激素的含量夠了, 卵泡刺激素就停止製造, 可是這種自然法則總有不足的地方,

Advertisiment
尤其是對不易受孕的女性而言, 換句話說, 若能夠想辦法讓卵泡刺激素分泌再多一點, 這樣雛卵受到更多的鞭策, 就有可能更有機會成熟, 這就是排卵藥的發明由來。 排卵藥實際的內容物是類似雌激素的東西, 它會佔據腦下垂體前的一個雌激素接受站, 這樣可以阻擋由卵巢來的雌激素含量的真正訊息, 讓腦下垂體誤以為雌激素不夠而緊急再分泌卵泡刺激素。

排卵藥的半衰期很長, 可是85%在服了之後7天就會被排除乾淨, 剩下的則是陸陸續續被排放達6週以久, 換句話說, 這期間病人血中還有隱形的排卵藥含量可茲再利用, 所以有些不孕病人會發現前一個月有吃排卵藥但沒有受孕, 這個月沒吃排卵藥反而自然懷孕,

Advertisiment
其道理就在這裡, 但病人不能因此就仗勢不治療, 因剩餘的量只有15%而已, 算是很少, 所以碰碰運氣就可。 而這個發現早在1986年就知道了, 但也因量少, 很多醫生包括我在內都不以為意。 可是因為多囊性的問題困擾了許許多多的醫生, 而也有了許許多多的治療方法企圖來改善這個困境, 如早期用類固醇來壓制男性荷爾蒙, 再來也有用排卵針、或增加排卵藥的劑量, 我也用過用腹腔鏡替卵巢打洞等等, 但成功懷孕也只有一二個而已, 雖然試管的方法最好, 但研究結果也只是差強人意而已。 所以就有醫生回頭找這些一直被遺忘的15%排卵藥劑。 看看能不能再利用它們來克服多囊的問題。

原來一般處理排卵的方法是經期來的第3天吃5天的排卵藥,

Advertisiment
第13天用陰☆禁☆道超音波測卵, 若發現卵泡長的奇差, 就放棄, 等下一週期, 就增加排卵藥量, 這樣循序漸進到最大劑量300MG, 可是這種方法太浪費時間, 而且大部份的醫生都知道效果不是很好, 所以這些研究醫生就不願意等到下個月, 當一發現卵泡長的不好, 就直接再加吃排卵藥5天, 不過藥量增加, 然後一週後再測一次卵, 若仍不理想, 再增加藥量到200MG為止, 這樣下來排卵率竟然高達75%, 受孕率是25%。 這種漸進式的方法又名為階梯式的投藥方法, 花費不多, 且病人不用挨針。 我最近也開始用這個方法, 發現效果還真的不錯(10位病人, 10位卵泡有滿意成長), 希望未來受孕率也能跟著增加。

有句俗語,

Advertisiment
天無絕人之路, 棘手的多囊性排卵問題也終有一天可以用簡單的方法克服, 雖結果非百分之百滿意, 但終究是一條活路, 我認為那些醫生真偉大。 在今年的婦產科醫學會也有人發表這個方法, 當時我雖拜讀了, 可是說真的還不知道箇中意義呢。 若有多囊的病人不妨參考看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