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多胞胎家庭生存狀況調查


2007年10月, 開封“五福娃”在父母帶領下沿街乞討。 (資料圖片)


小哥倆爭奪蘋果。 多胞胎這一特殊群體有擴大趨勢。 我國內地沒有針對多胞胎的保障制度, 中國多胞胎家庭———正在艱苦奮斗, 同樣從一部三輪車開始, 負責任的父母把孩子們運向幼兒園, 運向學校, 運上人生的漫漫旅程;而一些父母, 則把長相酷似的孩子們放在三輪車上沿街乞討, 度過他們的童年。

2007年10月, 河南“五福娃”沿街乞討的新聞, 使中國多胞胎(三個以上)家庭生存困境進入公眾視野。

而在杭州, 樓時偉, 一個熱衷于剪報的攝影記者, 還記得13年前一個四胞胎父親的回信。

Advertisiment
“近幾年寄來的信件均已收到。 只是四子來世時間不長, 均未回信。 請諒解。 ”

樓時偉的胸口一下子涼了下來。 原來3年來他的每一次去信, 都在刺痛父母的傷口。 事實上, 多胞胎嬰兒的夭折率是正常嬰兒的16倍。 這只是多胞胎和他們的父母要過的第一道難關。

樓時偉被一些媒體稱為“中國多胞胎之父”, 在他的書房里, 藏著他與上百個多胞胎家庭多年來往的信箋。 信箋里記錄著, 河南開封的賈姓聾啞人夫妻, 在大半年前生下了三胞胎女兒, 全部被診斷為重度神經性耳聾。 這是許多多胞胎家庭的又一個災難性開端。

法國首家誕生試管嬰兒醫院的巴比尼克醫生, 把多胞胎劇增的現象稱為“世界性流行病”,

Advertisiment
這不僅僅是醫學上的闡釋。 多胞胎從子宮里就開始生存競爭, 他們的父母從妊娠期開始, 就要承受一般父母數倍的危險、痛苦與挑戰。

多胞胎是中國正在擴大中的特殊群體。 在中國內地, 并沒有針對多胞胎的國家性保障制度, 更多的中國多胞胎家庭———無論是人為還是自然誕生———正在艱苦奮斗, 同樣是從一部三輪車開始, 負責任的父母把孩子們運向幼兒園, 運向學校, 運上人生的漫漫旅程;而一些父母, 則把長相酷似的孩子們放在三輪車上沿街乞討, 度過他們的童年。

從子宮開始的競爭

2003年10月1日, 是張潔懷孕第56天。 這天, 她要做出一個母親最難的決定:減胎。 懷上四胞胎(后證實為五胞胎)的她在廣東中山一家醫院的手術室外等醫生,

Advertisiment
“我真想不顧一切地逃走。 我不知道是哪兩個孩子就要離開我的體內。 ”

張潔是這個地球上正在增多的多胞胎母親之一。 上世紀80年代, 山東省立醫院一例四胞胎出生成為了全國的轟動新聞, 而現在類似的報道已經屢見不鮮。 在中國, 1994年全國僅有34個四胞胎家庭, 而現在, 一個省出生的四胞胎都不止這個數;在美國, 新世紀出生的三胞胎增長速度是上個世紀的370%, 激進的醫學專家甚至預測, 在今后10年內發達國家的新生兒中三分之一將是三胞胎。

張潔是在24歲那年結婚的。 結婚第二年8月, 張潔期待中的懷孕終于到來。 “肚子突然很硬, 像是脹氣。 我跑去街上買試紙, 確認自己懷孕了, 真是好興奮。 ”

不過醫院對張潔的懷孕并不樂觀。

Advertisiment
醫生懷疑她有先兆流產的跡像, 于是張潔只能在家臥床休息。 才懷孕30多天, 她的肚子就已經變得又大又硬, 有些人還以為她已經懷孕了幾個月。 再過10天, 張去照B超, 醫生說出了異常的原因:她懷的是四胞胎。

“四胞胎?”張潔的興奮變成了驚訝, 然后是恐懼。 醫生建議她減胎:“子宮里的胎兒太擁擠, 可能在五六個月時導致流產, 甚至連大人都保不住。 ”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中心的喬杰博士解釋, 多胎屬于高危妊娠, 并發癥也會增多, 譬如, 多個胎兒在子宮“搶奪”血液, 有的胎兒血液會過于黏稠, 有的胎兒卻會因為缺血而發育不良, 甚至胎死腹中;那些死去的胎兒很容易自溶, 它所產生的毒素一旦進入孕婦血液,

Advertisiment
就會出現彌漫性血管凝血, 這是一種比敗血癥還嚴重的病, 死亡率高達70%以上。

對于張潔這個準母親來說, 那些風險顯然都很陌生, 更難接受的是把自己的孩子打掉, 以至于她躺在手術臺上, 還在使勁問著醫生同一個問題:“不可以全部保住嗎?”

醫生對她笑了笑, 然后用探頭在她體內尋找。 “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 只感覺一針刺過后, 從我的身體開始抽離, 我的孩子被吸走, 離開我的身體。 ”接下來, 她每天都要去吃保胎藥, 打保胎針, 一打就是20多天。 手術后10天, 她又去照B超, 醫生告訴她肚子里還有3個孩子。 醫生還叫她減胎, 但她死活都不愿意了。

張潔說自己的五胞胎完全是意外。 她的三個孩子, 在減胎術的人工選擇中留下來的全都是女孩。 2004年夏天,在孩子出生后僅僅二十多天,張潔的丈夫就離開了他,并在一年多后提出了離婚,理由是:他想要個男孩。

風險重重的降生

41歲的譚超云又懷孕了。譚超云的四胞胎比張潔的五胞胎幸運。他們在媽媽身體里全部活了下來。

去年6月20日凌晨,譚超云進的那個手術產房有八重門,每過一道門都要進行一次消毒,然后一層層白布放下來,墊在她的身體上下。

在懷孕5個月時,譚超云的腰圍已經和自己的身高差不多(約1.5米)了,睡覺也躺不下去,困了只能在長椅子上靠著。她的丈夫蔣孝嚴(化名)跑遍了深圳的大醫院,醫生們看了病歷都直搖頭,不愿意做手術,認為風險太大。武漢同濟醫科大學生殖醫學中心的劉子龍教授解釋,臨床上單胎妊娠的早產率為5%,而雙胎早產率在90%以上,“如果是3胎、4胎,基本上都是要早產的。”

懷孕滿3個月,譚的肚子已經大得像一般人懷孕6個月。再次照B超,醫生向夫妻倆道賀:你們不是雙胞胎,你們是四胞胎,深圳從來還沒有出現過四胞胎呢。丈夫蔣孝嚴的反應與醫生截然相反,他一下子就傻了眼:“四胞胎?還能做引產嗎?”醫生說只能剖腹。兩夫妻商量了一下:咬咬牙生下來吧。

到了7個月,譚的腰圍已經有1.65米,肚皮被撐得很薄,皮膚在光線的照射下微微發亮,薄得能看到孩子的小手小腳。 蔣孝嚴想到了深圳市婦兒醫院,并直接跑到院長辦公室求救。剛住院后5天,譚超云懷孕還沒到8個月,她在病床上開始流血。幾個主治醫生穿著短褲和拖鞋就沖進了產科手術室。

她被半身麻醉,看著她的四個孩子從生死邊緣被拉到陽間。剖腹后4分鐘,第一個孩子就被取出來了,接下來每一分鐘取出一個孩子。她很想看看嬰兒,但醫護人員不斷地把她抬起的頭給壓下去。

譚看到或看不到的是:在即將分娩時,由于胎兒處于活躍的狀態,他們相互擁擠著,很容易造成胎盤緊縮和臍帶纏繞,嚴重的時候幾近于胎兒自殺,母親所受的痛苦也是常人難以想象。在這種情況下,醫生必須對其實施剖腹產。剖腹產手術時,麻醉師先實施局部麻醉,主刀醫生會在孕婦的腹部橫向或縱向劃開一個口子,將子宮打開,把臍帶剪斷,將胎兒一個接一個地拿出來,然后縫合傷口。整個手術一般需要好幾個小時,而且此間各種危險也可能接踵而至。

譚非常幸運。她終于聽到了孩子的哭聲,她激動極了,趕緊祈禱孩子要健康。過了一會,心焦如焚的蔣孝嚴看到了4個早產的孩子,他的第一反應是:“怎么那么小。頭比女人的拳頭還要小。”

一般地,孕婦正常妊娠的平均天數為286天,雙胎妊娠平均為260天,而多胞胎不足260天。早產的多胞胎嬰兒,體重大多不超過2500克,身長不足50厘米。

最艱難的年月

11月22日,開封,三胞胎的母親,楊帆,坐在客廳一側,抱著最瘦弱的二女兒賈思珂,看著婆婆和小姑照顧其他兩個孩子。照顧三個孩子,幾乎動用了賈家所有的直系親屬,還有她的父親。

小時候的楊帆,因為發燒打慶大霉素導致聾啞。她一路被父親扶持長大,然后在開封市聾啞學校與賈志寬相識,組成新家。現在,這對夫妻正處在多胞胎家庭最艱苦的階段———嬰兒期掙扎。楊帆的父親想到了向企業求助,從而成為了中國數百個接受社會捐助的多胞胎家庭之一。

沒有人告訴楊帆,她的三個女兒同樣有聽力障礙。家人打開電視時,她會特意拿遙控器把聲量調到最小,以免影響到孩子———盡管她不明白聲量太大會帶來什么感官刺激。她的小姑賈云霞說,楊帆聽不到孩子哭鬧,所以婆婆和她經常要在夜晚起床,把楊帆照顧的二女兒抱走。

趙慧利是開封市第一人民醫院五官科的醫生。去年夏天,他去喝賈家為新生三胞胎擺的滿月酒,驚訝地發現滿座皆熟悉:他不僅為這三個寶寶檢查過聽力,還為三胞胎的大伯的孩子檢查過聽力。三個小孩的父親叫賈志寬,在四兄弟姐妹里排老三,與大哥賈存軒一樣是聾啞人。趙慧利給這兩兄弟,還有他們生下來的孩子們診斷過聽力,認為都是先天性重度神經性耳聾———這是已經被證明可以遺傳的疾患。

楊帆的堂兄在幾年前就生育過雙胞胎。統計學上的研究早已表明,多胞胎與遺傳密切相關,尤其是那些家族史里有多胞胎先例的母親,生出多胞胎的可能性更加高。譬如,前文提及的深圳蔣家四胞胎的母親,家里有8個兄弟姐妹,有兩個堂姐曾經懷過雙胞胎。

“可惜的是,他們沒有做任何育前遺傳檢查,譬如染色體缺陷檢查。”趙慧利說。事實上,也沒有機構告訴這對聾啞夫婦應該這樣做。

人體細胞中有46條染色體,染色體里帶著DNA和基因,也就是遺傳密碼,決定著每個人的生理形態,乃至性情氣質。男人的精子與女人的卵子很特殊,這兩種生殖細胞各自只有23條染色體,只有當它們結合在一起時才會有46條染色體———于是,精子與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在子宮里不斷分裂演化,孕育生長成新人類,這孩子就會帶上一半父親、一半母親的遺傳特性。

“知道三個小孩耳朵都有問題,我頭都炸了。 ”三胞胎的外公楊育汝說。他的第一次頭痛,是在女兒懷孕6個月照B超時,他知道自己的未來外孫是三胞胎,“到時財力和精力肯定應付不過來”。他的女兒不但繼承了自己家族的多胞胎傳統,一生就是三個,而且把父親的聽力缺陷也復制了三遍。

這天小區停水,三個孩子的尿布堆滿了廁所,散發著復雜的臭味。就像所有多胞胎家庭早期所經歷的一樣,三個孩子重復著短暫的睡眠和長久的哭鬧,還有吃喝拉撒,她們的母親、奶奶和姑姑則重復著為她們換尿布、喂奶和哄逗。若不是停水的話,她們的尿布會被一批批地洗凈、晾掛到窗臺上,在鄰居看來就像是萬國旗招展飄揚———但陽光再好,她們也沒有什么機會到外面樓下去曬曬,因為她們的照顧者通常都精疲力盡了。

“我們不斷地逗她們,刺激她們的耳朵,看有沒有好轉的可能。”現在還在讀大學的賈云霞,時常用力在三胞胎耳邊拍手掌,觀察她們的反應。不過,趙慧利說,先天性重度神經性耳聾無藥可治,只能為患者配助聽器,裝電子耳蝸。

捐助的兩難

11月8日,楊育汝專門打電話給杭州的樓時偉,祝他記者節快樂,然后陳述家庭的不幸。在網絡上,樓時偉被稱作“中國多胞胎之父”。

與所有處于嬰兒期的多胞胎家庭一樣,楊帆的奶根本不足以喂養三個小孩,于是家人們要買盛源奶粉,每個月一箱,每箱12包,每箱800多元錢。奶粉錢,成了小孩子降生后的第一項主要支出。

“父母倆的工資加起來才600多元。”楊帆在學校做復印活,一個月工資是340元,比她的丈夫剛好多了20元,而現在,為照顧三個孩子,和所有多胞胎母親一樣,她再也沒時間去工作了。這對聾啞夫婦除了殘疾人福利以外,本來還應享受低收入特困戶的補助,但街道卻以各種借口推托;楊育汝翻了很多資料,查不到專門針對多胞胎家庭的國家福利。

樓時偉向楊育汝說,自己會向當地的嬰兒食品公司通報情況。16年來,樓時偉已經做過50多次這樣的事情:“多胞胎出生以后,家庭的困難就會來得很快,食品首當其沖。”

同在杭州的貝因美公司是樓時偉聯系最多的嬰幼兒食品企業,貝因美的董事長謝宏在15年前曾經在媒體上向社會承諾,只要是剛出生的多胞胎(三個或以上),都有資格享受他們的食品贊助。在當時,樓時偉給了謝一個“定心丸”:每98次妊娠有可能出現一對雙胞胎;每7921次妊娠有可能出現一對三胞胎;每704969次妊娠有可能出現一對四胞胎……而且,并非所有的多胞胎家庭都會找上門來。

不過這筆賬還是越滾越大。在上世紀80年代前的50年,全世界發生五胞胎只有35例,發生六胞胎只有13例;從1990年代初到現在的15年,貝因美他們單單有記錄在案、援助過的中國多胞胎家庭就超過了500個,其中包括7個5胞胎家庭與2個6胞胎家庭。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承諾發出以后,“鋪天蓋地的求助馬上就來了,這幾年越來越多。”

在貝因美的資料里,它們援助的多胞胎家庭,在全國20余個省、直轄市均有分布,其中浙江、山東、江蘇、湖南、江西、湖北、河南、廣東等地受捐助的多胞胎家庭達到50%以上。一位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說:“真不知道是多胞胎出生率高了,還是媒體發達了……我們經常在猶豫,宣傳做多了,怎么保證奶粉給到最需要幫助的家庭?”

12月初,在樓時偉的聯系下,貝因美的工作人員,以及他們搬過來的奶粉和米粉,很快就到達了開封。聾啞女兒的多胞胎家庭面臨著雙重困境,能讓貝因美不假思索地火速施援,他們與賈家簽訂了直到孩子3歲有效的捐助協議。貝因美曾經發現,有些多胞胎家庭寧愿把他們贊助的奶粉用15塊錢一包的價錢賣掉,換醬油,而只讓小孩兒喝紅糖水度過哺乳期。現在,貝因美要求像楊育汝這樣的求助者,除了提交多胞胎的出生證明與照片等資料以外,還必須保證贊助的奶粉和米粉必須喂到孩子的嘴里。

“共同”成長的煩惱與幸福

三年前,安徽一位母親,騎著三輪車帶著三胞胎孩子到杭州“萬里尋父”。 她把車騎到了報社門口,被樓時偉發現。樓把她拉到企業去,聯系了2000元米粉的捐助。不過,沒過幾個月,武漢媒體就接著寫文章,揭示了這個母親為孩子尋父是假,在全國巡回乞討才是真。

同樣是三輪車,著名的蘇州三胞胎盲童母親馬寶鳳,靠蹬三輪車養家把孩子拉扯大,在2005年被全國婦聯評為“感動中國的十位母親”之一。

剛過50歲的單冬春,也曾是一位“三輪車夫”。但他不是用來行乞,而是送四個娃娃上路:上幼兒園要蹬車,上醫院也要蹬車,一路上招惹著路人的眼光。

單的多胞胎家庭也經歷過最艱苦的嬰幼兒時期。“請過兩個保姆。但都嚇跑了。”當熬過這段日子以后,孩子們的教育問題便擺在了家長面前:這比喂奶輕松了一點,而且又更幸福了一點。

單佳、單虹、單瑋、單婷,四個從小就開始活蹦亂跳的女孩子,現在已經19歲。與一般的多胞胎不同,她們是罕見的單卵四胞胎,從小到大的長相都酷似無比;在父親看來,她們的性格也沒有什么大的區別。

人們天然對長相相似又漂亮的多胞胎產生喜愛之情。從四姐妹會走路開始,她們一走到街上,就會招來一圈一圈好奇者,重復地詢問誰是老大一類的問題,直到她們被迫跑回家為止。單氏四姐妹3歲上幼兒園時,按常規要收兩萬塊贊助費,但園長看著小女孩們長得很像,便減免了一半。現在,她們已經是南京一所軍校的藝術團成員,開始參加體制內的青年歌手比賽。

單冬春很早以前就懂得去批發市場為四姐妹“進貨”,讓她們穿同一款衣服,同一種鞋子,吃同樣的飯。在記者的調查里,多胞胎孩子之間互相比較和爭奪資源是家庭的常態———在多胞胎家庭里,沒有真正的大小之人,沒有老大讓老二的傳統,于是父母們總是想盡辦法保持“喂給公平”。有家三胞胎孩子,自小就以為雞有三個腿,原因是母親總是把一只雞翅膀的肉修成雞腿的樣子,好讓三個孩子們不為此爭吵。

單總是要求孩子們生活在一起,連考學校也必須共進退。四姐妹三年前初中畢業,盡管各自強項不同,但最終還是在父親要求下,一起考進了杭州的藝術學校。“老大和老四開始不樂意去,因為她們的文化課成績好。我說,兩個去兩個不去(藝術學校),像什么樣子?”單冬春說,“她們還是很相似的,譬如從小喜歡的東西(唱歌跳舞)就差不多。我想,四個一起上臺唱,總會有些轟動效應。”

單婷自小就擔任起一般多子女家庭中老大的角色,也是主要的“告密者”———譬如向父母報告誰的考試成績差了;到現在,她還在南京給姐姐們規定一個月內出校門的次數。

單冬春很滿意這樣的狀態:“幾個同齡小孩的好處就是自成一個圈子。藝校的學生很復雜,但四胞胎讀書和生活都在一起,互相監督,所以從來不挨老師批評。”現在,在父母的眼光看來,四姐妹的生活各自有分工:老大最懶,像思想家;老二喜歡跟長輩打交道;老三在文工團里人際關系搞得不錯;老四最勤奮。

單冬春為女兒們想得很遠。他的計劃盤算到了后年:如果四姐妹在藝術表演的路上不能上一個臺階,就讓四姐妹回杭州一齊做幼教老師;他的妻子則要求四姐妹到25歲以后才能談戀愛。不過他們也知道,越接近成年,四個樣貌性格原來幾無差異的女兒,始終要發展出相對獨立的一面———“新的問題是,如果四姐妹這樣互相‘依賴’著生活下去,她們各自以后如何獨立地適應社會?”發掘過多胞胎“集體優勢”的父親對著記者自言自語。他又在發愁新問題了。

單冬春不知道,按照四姐妹內部的眼光看,她們之間的這種區別跟父母想象的是另一碼事:大姐內向,喜歡想問題;二姐敢想敢做;三妹比較敏感,容易沖動;老四膽子最小。11月的周末,老二希望出門,被媽媽責備了一頓,但她還是趁著記者采訪時機,戴著粉紅色的帽子蹬出了小巷子。周末過后,四姐妹就要回南京了,她們又可以游離在父母的監督之外,上QQ,發短信,認識新朋友,開始嘗試獨立、完整的生活實踐了。

編輯:樸樸

2004年夏天,在孩子出生后僅僅二十多天,張潔的丈夫就離開了他,并在一年多后提出了離婚,理由是:他想要個男孩。

風險重重的降生

41歲的譚超云又懷孕了。譚超云的四胞胎比張潔的五胞胎幸運。他們在媽媽身體里全部活了下來。

去年6月20日凌晨,譚超云進的那個手術產房有八重門,每過一道門都要進行一次消毒,然后一層層白布放下來,墊在她的身體上下。

在懷孕5個月時,譚超云的腰圍已經和自己的身高差不多(約1.5米)了,睡覺也躺不下去,困了只能在長椅子上靠著。她的丈夫蔣孝嚴(化名)跑遍了深圳的大醫院,醫生們看了病歷都直搖頭,不愿意做手術,認為風險太大。武漢同濟醫科大學生殖醫學中心的劉子龍教授解釋,臨床上單胎妊娠的早產率為5%,而雙胎早產率在90%以上,“如果是3胎、4胎,基本上都是要早產的。”

懷孕滿3個月,譚的肚子已經大得像一般人懷孕6個月。再次照B超,醫生向夫妻倆道賀:你們不是雙胞胎,你們是四胞胎,深圳從來還沒有出現過四胞胎呢。丈夫蔣孝嚴的反應與醫生截然相反,他一下子就傻了眼:“四胞胎?還能做引產嗎?”醫生說只能剖腹。兩夫妻商量了一下:咬咬牙生下來吧。

到了7個月,譚的腰圍已經有1.65米,肚皮被撐得很薄,皮膚在光線的照射下微微發亮,薄得能看到孩子的小手小腳。 蔣孝嚴想到了深圳市婦兒醫院,并直接跑到院長辦公室求救。剛住院后5天,譚超云懷孕還沒到8個月,她在病床上開始流血。幾個主治醫生穿著短褲和拖鞋就沖進了產科手術室。

她被半身麻醉,看著她的四個孩子從生死邊緣被拉到陽間。剖腹后4分鐘,第一個孩子就被取出來了,接下來每一分鐘取出一個孩子。她很想看看嬰兒,但醫護人員不斷地把她抬起的頭給壓下去。

譚看到或看不到的是:在即將分娩時,由于胎兒處于活躍的狀態,他們相互擁擠著,很容易造成胎盤緊縮和臍帶纏繞,嚴重的時候幾近于胎兒自殺,母親所受的痛苦也是常人難以想象。在這種情況下,醫生必須對其實施剖腹產。剖腹產手術時,麻醉師先實施局部麻醉,主刀醫生會在孕婦的腹部橫向或縱向劃開一個口子,將子宮打開,把臍帶剪斷,將胎兒一個接一個地拿出來,然后縫合傷口。整個手術一般需要好幾個小時,而且此間各種危險也可能接踵而至。

譚非常幸運。她終于聽到了孩子的哭聲,她激動極了,趕緊祈禱孩子要健康。過了一會,心焦如焚的蔣孝嚴看到了4個早產的孩子,他的第一反應是:“怎么那么小。頭比女人的拳頭還要小。”

一般地,孕婦正常妊娠的平均天數為286天,雙胎妊娠平均為260天,而多胞胎不足260天。早產的多胞胎嬰兒,體重大多不超過2500克,身長不足50厘米。

最艱難的年月

11月22日,開封,三胞胎的母親,楊帆,坐在客廳一側,抱著最瘦弱的二女兒賈思珂,看著婆婆和小姑照顧其他兩個孩子。照顧三個孩子,幾乎動用了賈家所有的直系親屬,還有她的父親。

小時候的楊帆,因為發燒打慶大霉素導致聾啞。她一路被父親扶持長大,然后在開封市聾啞學校與賈志寬相識,組成新家。現在,這對夫妻正處在多胞胎家庭最艱苦的階段———嬰兒期掙扎。楊帆的父親想到了向企業求助,從而成為了中國數百個接受社會捐助的多胞胎家庭之一。

沒有人告訴楊帆,她的三個女兒同樣有聽力障礙。家人打開電視時,她會特意拿遙控器把聲量調到最小,以免影響到孩子———盡管她不明白聲量太大會帶來什么感官刺激。她的小姑賈云霞說,楊帆聽不到孩子哭鬧,所以婆婆和她經常要在夜晚起床,把楊帆照顧的二女兒抱走。

趙慧利是開封市第一人民醫院五官科的醫生。去年夏天,他去喝賈家為新生三胞胎擺的滿月酒,驚訝地發現滿座皆熟悉:他不僅為這三個寶寶檢查過聽力,還為三胞胎的大伯的孩子檢查過聽力。三個小孩的父親叫賈志寬,在四兄弟姐妹里排老三,與大哥賈存軒一樣是聾啞人。趙慧利給這兩兄弟,還有他們生下來的孩子們診斷過聽力,認為都是先天性重度神經性耳聾———這是已經被證明可以遺傳的疾患。

楊帆的堂兄在幾年前就生育過雙胞胎。統計學上的研究早已表明,多胞胎與遺傳密切相關,尤其是那些家族史里有多胞胎先例的母親,生出多胞胎的可能性更加高。譬如,前文提及的深圳蔣家四胞胎的母親,家里有8個兄弟姐妹,有兩個堂姐曾經懷過雙胞胎。

“可惜的是,他們沒有做任何育前遺傳檢查,譬如染色體缺陷檢查。”趙慧利說。事實上,也沒有機構告訴這對聾啞夫婦應該這樣做。

人體細胞中有46條染色體,染色體里帶著DNA和基因,也就是遺傳密碼,決定著每個人的生理形態,乃至性情氣質。男人的精子與女人的卵子很特殊,這兩種生殖細胞各自只有23條染色體,只有當它們結合在一起時才會有46條染色體———于是,精子與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在子宮里不斷分裂演化,孕育生長成新人類,這孩子就會帶上一半父親、一半母親的遺傳特性。

“知道三個小孩耳朵都有問題,我頭都炸了。 ”三胞胎的外公楊育汝說。他的第一次頭痛,是在女兒懷孕6個月照B超時,他知道自己的未來外孫是三胞胎,“到時財力和精力肯定應付不過來”。他的女兒不但繼承了自己家族的多胞胎傳統,一生就是三個,而且把父親的聽力缺陷也復制了三遍。

這天小區停水,三個孩子的尿布堆滿了廁所,散發著復雜的臭味。就像所有多胞胎家庭早期所經歷的一樣,三個孩子重復著短暫的睡眠和長久的哭鬧,還有吃喝拉撒,她們的母親、奶奶和姑姑則重復著為她們換尿布、喂奶和哄逗。若不是停水的話,她們的尿布會被一批批地洗凈、晾掛到窗臺上,在鄰居看來就像是萬國旗招展飄揚———但陽光再好,她們也沒有什么機會到外面樓下去曬曬,因為她們的照顧者通常都精疲力盡了。

“我們不斷地逗她們,刺激她們的耳朵,看有沒有好轉的可能。”現在還在讀大學的賈云霞,時常用力在三胞胎耳邊拍手掌,觀察她們的反應。不過,趙慧利說,先天性重度神經性耳聾無藥可治,只能為患者配助聽器,裝電子耳蝸。

捐助的兩難

11月8日,楊育汝專門打電話給杭州的樓時偉,祝他記者節快樂,然后陳述家庭的不幸。在網絡上,樓時偉被稱作“中國多胞胎之父”。

與所有處于嬰兒期的多胞胎家庭一樣,楊帆的奶根本不足以喂養三個小孩,于是家人們要買盛源奶粉,每個月一箱,每箱12包,每箱800多元錢。奶粉錢,成了小孩子降生后的第一項主要支出。

“父母倆的工資加起來才600多元。”楊帆在學校做復印活,一個月工資是340元,比她的丈夫剛好多了20元,而現在,為照顧三個孩子,和所有多胞胎母親一樣,她再也沒時間去工作了。這對聾啞夫婦除了殘疾人福利以外,本來還應享受低收入特困戶的補助,但街道卻以各種借口推托;楊育汝翻了很多資料,查不到專門針對多胞胎家庭的國家福利。

樓時偉向楊育汝說,自己會向當地的嬰兒食品公司通報情況。16年來,樓時偉已經做過50多次這樣的事情:“多胞胎出生以后,家庭的困難就會來得很快,食品首當其沖。”

同在杭州的貝因美公司是樓時偉聯系最多的嬰幼兒食品企業,貝因美的董事長謝宏在15年前曾經在媒體上向社會承諾,只要是剛出生的多胞胎(三個或以上),都有資格享受他們的食品贊助。在當時,樓時偉給了謝一個“定心丸”:每98次妊娠有可能出現一對雙胞胎;每7921次妊娠有可能出現一對三胞胎;每704969次妊娠有可能出現一對四胞胎……而且,并非所有的多胞胎家庭都會找上門來。

不過這筆賬還是越滾越大。在上世紀80年代前的50年,全世界發生五胞胎只有35例,發生六胞胎只有13例;從1990年代初到現在的15年,貝因美他們單單有記錄在案、援助過的中國多胞胎家庭就超過了500個,其中包括7個5胞胎家庭與2個6胞胎家庭。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承諾發出以后,“鋪天蓋地的求助馬上就來了,這幾年越來越多。”

在貝因美的資料里,它們援助的多胞胎家庭,在全國20余個省、直轄市均有分布,其中浙江、山東、江蘇、湖南、江西、湖北、河南、廣東等地受捐助的多胞胎家庭達到50%以上。一位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說:“真不知道是多胞胎出生率高了,還是媒體發達了……我們經常在猶豫,宣傳做多了,怎么保證奶粉給到最需要幫助的家庭?”

12月初,在樓時偉的聯系下,貝因美的工作人員,以及他們搬過來的奶粉和米粉,很快就到達了開封。聾啞女兒的多胞胎家庭面臨著雙重困境,能讓貝因美不假思索地火速施援,他們與賈家簽訂了直到孩子3歲有效的捐助協議。貝因美曾經發現,有些多胞胎家庭寧愿把他們贊助的奶粉用15塊錢一包的價錢賣掉,換醬油,而只讓小孩兒喝紅糖水度過哺乳期。現在,貝因美要求像楊育汝這樣的求助者,除了提交多胞胎的出生證明與照片等資料以外,還必須保證贊助的奶粉和米粉必須喂到孩子的嘴里。

“共同”成長的煩惱與幸福

三年前,安徽一位母親,騎著三輪車帶著三胞胎孩子到杭州“萬里尋父”。 她把車騎到了報社門口,被樓時偉發現。樓把她拉到企業去,聯系了2000元米粉的捐助。不過,沒過幾個月,武漢媒體就接著寫文章,揭示了這個母親為孩子尋父是假,在全國巡回乞討才是真。

同樣是三輪車,著名的蘇州三胞胎盲童母親馬寶鳳,靠蹬三輪車養家把孩子拉扯大,在2005年被全國婦聯評為“感動中國的十位母親”之一。

剛過50歲的單冬春,也曾是一位“三輪車夫”。但他不是用來行乞,而是送四個娃娃上路:上幼兒園要蹬車,上醫院也要蹬車,一路上招惹著路人的眼光。

單的多胞胎家庭也經歷過最艱苦的嬰幼兒時期。“請過兩個保姆。但都嚇跑了。”當熬過這段日子以后,孩子們的教育問題便擺在了家長面前:這比喂奶輕松了一點,而且又更幸福了一點。

單佳、單虹、單瑋、單婷,四個從小就開始活蹦亂跳的女孩子,現在已經19歲。與一般的多胞胎不同,她們是罕見的單卵四胞胎,從小到大的長相都酷似無比;在父親看來,她們的性格也沒有什么大的區別。

人們天然對長相相似又漂亮的多胞胎產生喜愛之情。從四姐妹會走路開始,她們一走到街上,就會招來一圈一圈好奇者,重復地詢問誰是老大一類的問題,直到她們被迫跑回家為止。單氏四姐妹3歲上幼兒園時,按常規要收兩萬塊贊助費,但園長看著小女孩們長得很像,便減免了一半。現在,她們已經是南京一所軍校的藝術團成員,開始參加體制內的青年歌手比賽。

單冬春很早以前就懂得去批發市場為四姐妹“進貨”,讓她們穿同一款衣服,同一種鞋子,吃同樣的飯。在記者的調查里,多胞胎孩子之間互相比較和爭奪資源是家庭的常態———在多胞胎家庭里,沒有真正的大小之人,沒有老大讓老二的傳統,于是父母們總是想盡辦法保持“喂給公平”。有家三胞胎孩子,自小就以為雞有三個腿,原因是母親總是把一只雞翅膀的肉修成雞腿的樣子,好讓三個孩子們不為此爭吵。

單總是要求孩子們生活在一起,連考學校也必須共進退。四姐妹三年前初中畢業,盡管各自強項不同,但最終還是在父親要求下,一起考進了杭州的藝術學校。“老大和老四開始不樂意去,因為她們的文化課成績好。我說,兩個去兩個不去(藝術學校),像什么樣子?”單冬春說,“她們還是很相似的,譬如從小喜歡的東西(唱歌跳舞)就差不多。我想,四個一起上臺唱,總會有些轟動效應。”

單婷自小就擔任起一般多子女家庭中老大的角色,也是主要的“告密者”———譬如向父母報告誰的考試成績差了;到現在,她還在南京給姐姐們規定一個月內出校門的次數。

單冬春很滿意這樣的狀態:“幾個同齡小孩的好處就是自成一個圈子。藝校的學生很復雜,但四胞胎讀書和生活都在一起,互相監督,所以從來不挨老師批評。”現在,在父母的眼光看來,四姐妹的生活各自有分工:老大最懶,像思想家;老二喜歡跟長輩打交道;老三在文工團里人際關系搞得不錯;老四最勤奮。

單冬春為女兒們想得很遠。他的計劃盤算到了后年:如果四姐妹在藝術表演的路上不能上一個臺階,就讓四姐妹回杭州一齊做幼教老師;他的妻子則要求四姐妹到25歲以后才能談戀愛。不過他們也知道,越接近成年,四個樣貌性格原來幾無差異的女兒,始終要發展出相對獨立的一面———“新的問題是,如果四姐妹這樣互相‘依賴’著生活下去,她們各自以后如何獨立地適應社會?”發掘過多胞胎“集體優勢”的父親對著記者自言自語。他又在發愁新問題了。

單冬春不知道,按照四姐妹內部的眼光看,她們之間的這種區別跟父母想象的是另一碼事:大姐內向,喜歡想問題;二姐敢想敢做;三妹比較敏感,容易沖動;老四膽子最小。11月的周末,老二希望出門,被媽媽責備了一頓,但她還是趁著記者采訪時機,戴著粉紅色的帽子蹬出了小巷子。周末過后,四姐妹就要回南京了,她們又可以游離在父母的監督之外,上QQ,發短信,認識新朋友,開始嘗試獨立、完整的生活實踐了。

編輯:樸樸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