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多跟孩子說說話 語言能力高人一等

良好的語言能力, 從小開始

這跟我們的主題有什麼關係呢?大量的研究都顯示, 幼兒時期如果就擁有比較好的語言能力, 那麼這些孩子長大後通常會具備比較多的詞彙, 表達能力也比較優秀。 從小如果就幫孩子塑造優良的神經回路, 這對他來說, 會是一輩子的資產。

門診時, 也經常會有父母親問我孩子不說話, 或者是表達能力有限的問題。 根據臺灣自己的研究, 我們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 大概有一半肇因於「環境的刺激太少」。 可能是主要照顧者忙碌, 沒時間跟孩子互動, 又或者是把孩子「照顧得太好」,

Advertisiment
讓孩子缺乏主動表達的機會或誘因。 另外也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文化, 並不鼓勵孩子發表意見。 這些都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有不良的影響。 接下來我就跟大家聊聊如何説明孩子的語言發展, 希望我們的下一代, 比我們有更好的表達能力。

孩子是語言天才:多跟孩子說話, 多跟孩子說話

幼兒時期, 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 這是有時限的, 千萬別浪費了。 孩子無時無刻在吸收外界給予的刺激, 特別是來自父母親的資訊。 不到一歲的孩子就有能力區辨不同的語言(例如:他已經能分辨誰在講國語, 誰在講臺語, 甚至是誰在講英語), 孩子的大腦無時無刻的在對大人說出的話「取樣+分析」。 你跟他講的話越多, 他就越能建立該語言的「資料庫」。

Advertisiment

很多家長都說, 我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說話。 其實很簡單, 就是把「日常生活的細節講出來」, 當作在寫流水帳。 舉例來說, 幫孩子洗澡時, 我跟太太都會「洗澡配講話」。 即便他還只是個六個月大的嬰兒, 我們會說:「這個水溫可以嗎?會不會太熱?會太冷嗎?」、「今天我們用藍色的沐浴乳幫你洗澡喔, 洗完你就會香噴噴的」、「今天換爸爸幫你洗澡, 你有沒有很高興啊?」等等的。 我們把很多細節「具現化」。 孩子可以透過這個過程, 建構這個語言的龐大資料庫。

只有「真人」教育有用

華盛頓大學的 Kuhl 教授做過實驗。 他收集了兩群一歲以下的孩子, 一群在臺北, 一群在西雅圖。 想當然爾在臺北的孩子熟悉中文, 在西雅圖的孩子熟悉英語。

Advertisiment
而且對不同語言的差異性, 在 10-12 個月大時已經顯現出來。

有趣的來了, 他找了一位會講國語的人去跟那群西雅圖孩子講中文故事。 12 周後發現這些美國小孩對於中文的熟悉度一點也不輸同年齡在臺北的孩子(真的是語言天才!)。 後來他又做了實驗, 他用錄影或者是錄音的方式讓那美國小孩學中文, 卻發現:「一點效果也沒有」。 一丁點差異都沒有顯現出來喔!後來發現孩子學習語言, 用的是「社交的大腦」, 所以他只會對「真實的人」有反應。 有很多不同的實驗也都證明了這點。

再次強調:放影片/錄音給孩子學習語言, 是一丁點用處都沒有的。 只有「真人教育」才會有用。

多多親子共讀

任何時機都可以開始親子共讀, 君不見馬克祖克伯他們家小孩才剛滿月,

Advertisiment
他就開始念「寶寶量子力學」給他聽了……。 當然, 有時候並不容易, 想我們家小孩剛開始大概只聽了三秒鐘就跑掉了……。 這個時候也不要洩氣, 就找機會切入嚕。 我們試了很多不同的主題, 最後找到幾本小雞的(小雞逛超市那系列, 大家有買嗎?), 他還蠻喜歡的。 從閱讀中, 親子都找到不少樂趣呢!

多讓孩子發揮

如果再跟孩子互動的過程中, 發現他對某些事物特別有興趣, 請停在該主題。 例如:發現孩子看到書上的車子特別有反應時, 就多跟他聊車子。 例如:我們家也有車子, 是藍色的。 他有四顆輪胎, 會一起跑喔!等等的……。 如果孩子已經稍微會說話了, 還可以就他有興趣的主題, 拋出問題給他。 例如:翻開書本,

Advertisiment
問他你最喜歡哪一台車?為什麼呢?

不要責備孩子

呀呀學語的過程, 難免會犯下很多語言上的錯誤, 這極為正常。 此時請不要用責備或負面的語氣響應, 而是用「正確的方式示範給他聽, 然後請他重複」。 例如, 孩子說:我喜歡不紅色。 我會回應:寶貝, 你說的很棒, 你的意思是「我不喜歡紅色」嗎?然後請他跟著我複述一遍。

多多外出旅行

有機會的話, 多帶孩子去見識這個大千世界。 帶他去動物園親眼見見各式各樣的動物, 帶他去海生館看看各種悠遊的魚類。 帶他去森林看看花花草草, 給予孩子多元化的刺激, 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結論:請從今天開始, 就多跟您的孩子說話吧, 不管他幾歲。 多跟孩子交流, 絕對是好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