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提到音樂啟蒙, 父母幾乎都知道, 那是個好東西。 我身邊認識的小朋友, 10個裡頭有8個正在學鋼琴, 另外的兩個, 其中一個在跟父母做了艱苦鬥爭後終於被同意放棄學琴, 另外一個正在猶豫著, 打算學個什麼樂器才好。
我一個朋友是鋼琴教師。 他很無奈地感慨說, 很多父母找到他, 直接會撂下一句話:“能不能讓我的小孩在兩年裡考到XXX級。 ”
為了幫助孩子考級, 老師的授課就會圍繞考試進行設置。 有很多這樣的音樂培訓機構, 會為了取悅家長, 而放棄真正的音樂啟蒙原則, 放棄個性化教學, 轉而進行標準化的、流水線生產一般的枯燥訓練。
Advertisiment
更多開設音樂培訓機構的老師, 本身幼年就是在大人的嚴苛訓練下成長起來的。 他們下意識裡會向學生們傳遞出同一種味道:學音樂就必須是痛苦的, 必須是靠催逼磨出來的。
這樣苦行僧式的音樂啟蒙, 真的夠了!
我見過不到4歲的小女孩, 被父母死死盯著每日練琴, 每次被父母要求表演都要傷心欲絕地大哭一場。
我見過5、6歲的小孩, 每彈錯一個音符, 身後家長挑剔、指責、嚴苛的聲音就會跳出來, 孩子毫無音樂的享受可言。
我見過剛滿8周歲的小男孩, 接觸音樂的經歷就一直是在練琴練琴, 考級考級。 根本來不及知道什麼是音樂, 什麼是藝術。 雖然他可以流暢地演奏出一首曲子,
Advertisiment
這樣大便乾燥的練琴, 和粗重的體力活, 有啥分別?
這樣荼毒式的音樂啟蒙, 真的夠了!
我瞭解, 一些父母為了給孩子進行音樂啟蒙, 帶孩子輾轉各種音樂會, 卻不顧孩子真正的念想可能只是去動物園, 喂一喂猴子, 看一看老虎。
我還知道不少家長, 一門心思地花重金為孩子買某種樂器, 比如鋼琴, 小提琴等。 等到孩子中途想放棄之時, 非常心疼自己所下的本錢, 於是勃然大怒, 或者對孩子各種威逼利誘。
殊不知, 鋼琴、小提琴, 等等, 這些不過是展現音樂和表達情感的一件工具。 沒有音樂和藝術的感知墊底, 學會彈琴跟學會劈柴火, 有何本質不同?
這樣功利化的、盲目從眾的音樂啟蒙, 真的夠了!
Advertisiment
沒錯, 每個孩子都需要音樂, 但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學音樂”。
如果你真的想對孩子做音樂啟蒙, 那麼問問你自己, 你愛音樂嗎?你能夠在家裡, 為孩子提供一個愉悅的音樂薰陶的環境嗎?
一個在家帶孩子的全職媽媽, 她熱愛唱歌。 陪伴孩子的時間裡, 自然而然就會唱很多歌給小孩聽。 她從未刻意對孩子做過音樂啟蒙, 然而那小孩自己主動對音樂, 對各類能夠發出奇妙音樂的樂器, 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一位鋼琴女教師, 她從未專門訓練自己的小孩兒學琴。 只是當自己陶醉地演奏之時, 孩子都會眼巴巴地湊過來, 對鋼琴充滿好奇。 剛剛5歲的小小孩, 如今已經能夠自己簡單作曲了。
在這些真正熱愛音樂的小孩眼裡, 有節奏的聲音、旋律,
Advertisiment
真正的音樂啟蒙總是全方位的。 因為, 小孩子就是行動導向的。 日常生活中, 通過唱歌、運動, 以及舞蹈, 通過有趣的音樂遊戲, 通過媽媽口中的一段熟悉旋律, 孩子會獲得更加豐富的感受, 身體的各種感官同時也會得到刺激和促進。
總之, 音樂啟蒙不是學習樂器啟蒙。
音樂啟蒙的正確觀念應該是:
兒童期或更早的低幼期的音樂教育, 其主要目的並不是對樂理的認知及樂器彈奏的技巧等音樂技術的獲得, 而是以“啟發兒童的音樂潛能”與“培養兒童的音樂基本能力”為主。
Advertisiment
下面是我們推薦的音樂啟蒙遊戲, 相信你的孩子會喜歡。
死板的教學方式, 對孩子的音樂啟蒙無益
音樂遊戲是讓孩子和父母通過遊戲的方式學習音樂, 通過跳跳唱唱、敲敲打打、嘻嘻哈哈的方式, 讓孩子在遊戲中情不自禁地、快樂地感受音樂內涵, 提高音樂欣賞能力。
10-1歲音樂啟蒙遊戲
1歲以內的寶寶, 需要父母主導遊戲。 父母溫柔的聲音, 充滿了感情和愛, 是寶寶最好的音樂。 父母可以和寶寶一起感受音樂的韻律。 另外, 還可以多給寶寶聽一些舒緩的鋼琴曲、兒歌等, 或讓寶寶多接觸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音, 如潺潺的流水聲、嘰嘰喳喳的鳥叫聲等。
遊戲《搖搖晃晃》
父母懷抱著寶寶, 對他哼哼唱唱, 同時輕輕搖晃、拍打、撫摸寶寶的身體,如手心、腳心、臉蛋、屁股等。或者父母抱著寶寶隨著樂曲的節拍舞動身體和腳步。此時,寶寶耳朵聽到的是一種節奏,身體感覺到的是一種運動,這種節奏和運動本身也是充滿愛與想像的。而且這還不單是一種節奏,它還有強弱、起伏、音高、音調韻律的變化。
遊戲《躲貓貓》
媽媽或爸爸可以用小紗巾(雪紡質地),一邊唱旋律,一邊用紗巾和寶寶玩躲貓貓的遊戲,比如還是用單音節的“ba”唱旋律。唱音節的時候把紗巾蓋在寶寶的頭上,把紗巾從寶寶頭上取走的時候同樣唱音節。同樣,也可以將紗巾蓋在爸爸媽媽的頭上,隨旋律蓋上再隨節奏取走。
用遊戲的方式啟蒙音樂
21-3歲音樂啟蒙遊戲
1歲以後的寶寶,已經可以主動參與到遊戲中來了。父母可以經常播放音樂,並根據寶寶“直覺行動思維”的特點,以動作來表達和理解內容,引導寶寶聽了音樂後唱唱、跳跳、玩玩,把音樂和玩耍融于寶寶的生活之中,如邊念兒歌邊相互追逐,用身體的動作表現音樂的節奏、速度、高低等。
孩子喜愛自然的表達。
遊戲《誰來了》
爸爸、媽媽先將鴨、雞、貓、狗、兔、大象等動物的音樂放給寶寶聽,讓寶寶熟悉各種運動的音樂,再逐步教會寶寶做各種動物的模仿動作。在寶寶熟悉音樂和會做模仿動作的基礎上,隨意播放某一動物的音樂,讓寶寶跟著音樂模仿。
遊戲《我媽媽,你媽媽》
這是一首由英文翻譯成中文的歌謠,詞為:“我媽媽,你媽媽,住在街對面。每天晚上見見面,還要聊聊天。”媽媽或爸爸可以用布娃娃拿在手中,和寶寶進行“節奏對話”。一開始,家長先念這首念謠,緊接著用單音節“ba”的發音,按照原來歌謠的節奏有節奏性念,讓寶寶來模仿。這樣的一來一回,就是“節奏對話”的遊戲。
同時輕輕搖晃、拍打、撫摸寶寶的身體,如手心、腳心、臉蛋、屁股等。或者父母抱著寶寶隨著樂曲的節拍舞動身體和腳步。此時,寶寶耳朵聽到的是一種節奏,身體感覺到的是一種運動,這種節奏和運動本身也是充滿愛與想像的。而且這還不單是一種節奏,它還有強弱、起伏、音高、音調韻律的變化。遊戲《躲貓貓》
媽媽或爸爸可以用小紗巾(雪紡質地),一邊唱旋律,一邊用紗巾和寶寶玩躲貓貓的遊戲,比如還是用單音節的“ba”唱旋律。唱音節的時候把紗巾蓋在寶寶的頭上,把紗巾從寶寶頭上取走的時候同樣唱音節。同樣,也可以將紗巾蓋在爸爸媽媽的頭上,隨旋律蓋上再隨節奏取走。
用遊戲的方式啟蒙音樂
21-3歲音樂啟蒙遊戲
1歲以後的寶寶,已經可以主動參與到遊戲中來了。父母可以經常播放音樂,並根據寶寶“直覺行動思維”的特點,以動作來表達和理解內容,引導寶寶聽了音樂後唱唱、跳跳、玩玩,把音樂和玩耍融于寶寶的生活之中,如邊念兒歌邊相互追逐,用身體的動作表現音樂的節奏、速度、高低等。
孩子喜愛自然的表達。
遊戲《誰來了》
爸爸、媽媽先將鴨、雞、貓、狗、兔、大象等動物的音樂放給寶寶聽,讓寶寶熟悉各種運動的音樂,再逐步教會寶寶做各種動物的模仿動作。在寶寶熟悉音樂和會做模仿動作的基礎上,隨意播放某一動物的音樂,讓寶寶跟著音樂模仿。
遊戲《我媽媽,你媽媽》
這是一首由英文翻譯成中文的歌謠,詞為:“我媽媽,你媽媽,住在街對面。每天晚上見見面,還要聊聊天。”媽媽或爸爸可以用布娃娃拿在手中,和寶寶進行“節奏對話”。一開始,家長先念這首念謠,緊接著用單音節“ba”的發音,按照原來歌謠的節奏有節奏性念,讓寶寶來模仿。這樣的一來一回,就是“節奏對話”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