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大學一年級的新生活

開始幾周

賓尼•里德是密歇根大學“新生項目”辦公室主任, 她說:“對這些大一新生來說, 所有的一切都是陌生的。 那么多學生能夠順利度過這次人生轉折期, 挺讓人吃驚的。 ”從她三樓的辦公室窗戶往下看, 一群新生正走在回宿舍吃中餐的路上。 她說:

他們都完全脫離了以前熟悉的一切, 走進這陌生的人群中, 住進這陌生的地方, 陌生的城市, 接著還要生活自立起來。 我們學生中有85%的人以前從沒有同別人共過一間臥室!在他們來到這里以前, 我們就在努力使這些學生對這里的新生活有所準備, 但是直到秋季他們來到這里后才明白生活改變的幅度有如此之大。

Advertisiment

詹尼弗•克羅斯是密歇根大學負責“新生定位”的主任, 她也認同這一點:

除了適應新的居住環境, 學生們最大的任務是要找到一條途徑, 使自己感到能夠同別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他們剛到這里時還處于一種高中生的狀態(追逐時尚、自卑、耍小聰明、裝滑稽, 還有點害羞), 這種狀態在大學里就需要改。 所以剛來的幾個星期新生們就會問:“對我來說要怎么做才能夠在這里被接受、才能夠融入, 而且還能保持‘真我’?”

即使新生們已經報到注冊好了, 也要等他們的父母開著卡車、篷車和旅行車離開校園后, “大學定位”才真正開始。 開始的幾個星期, 新生們會體驗到文化上的沖擊。

Advertisiment
他們要從身體和社會兩個方面來徹底適應新的生活環境, 以這種方式開始大學生活。 他們要學會生活在斗室或“八分之一單元”里——一位阿瑞茲那大學剛入學的大一女生稱這種小房子為“八分之一單元”。 雖然擁擠, 但是她們小小的家卻“五臟俱全”:一個小“廚房”(微波爐、電冰箱加電話)、一間“客廳”(沙發加立體音箱)、一間“工作室”(在閣樓下一張桌子加一臺電腦)和一間“臥室”(一到四張窄床)。 房子裝飾的創意性和藝術性反映出房子主人的品味和愛好。

“定位”不只是意味著學習利用地圖和公交來找到某個地方, 而且也意味著掌握一種新文化的規則和禮儀。 大一新生要適應一些“外國”詞匯(在密歇根, 他們都說“pop”, 而不講“soda”),

Advertisiment
還有不同的氣候和地理, 以及新的夜生活(不時的有免費的交響樂音樂會門票, 不要跑到朋友家樓上去, 不要在大街上喝酒)。

新生們也正在時間上使自己適應。 沒有人叫醒他們, 也沒有人知道什么時候他們要回去。 除了上課和做實驗, 學生們有了大量的自由時間可供支配。 作為年輕人他們會很吃驚地發現需要去買一塊手表了:“這么多年了, 我依賴家里、學校和小車里的鐘來把握時間, 把父母和朋友作為自己的報時人, 現在再也不能這樣了, 一切都只有靠自己。 ”

到現在為止, 大多數大一新生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熟悉和適應新的面孔、個性和生活習慣。 大多數學生正在學著同完全陌生的人一起生活。 這個陌生人可能是以前從未遇到過的最有趣、最令人愉快和最易相處的人,

Advertisiment
也可能是以前從未遇到過的最臟、最乖戾和最不能合作的人。 室友融洽相處真的很難得, 而且相處情況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 所有學校都有一定的程序來試圖轉變和調解學生間的糾紛;建議家長不要代表孩子來同住宿區的辦公人員打交道。

作為一名大一新生意味著要全面開始社會意義上的新生活, 這一點對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是這樣。 這意味著要交一兩個好友, 找到一群能一起吃飯、時常打交道的伙伴。 在高中, 親密朋友都是一些長時間以來相互了解的人;現在新生們最好的朋友可能是一周前剛剛認識的同一樓層的某個人。 正如哈佛大學的新生查納•斯庫恩伯葛所說,

Advertisiment
“‘親密朋友’意味著一天不只見一次的任何人。 ”

對某些學生來說, 大學生活的新開始就是呼吸新鮮的空氣, 尤其是在高中階段沒有找到自己社交圈的學生。 例如, 名聲“不好”的學生就不想跟老同學一起上同一所大學。 無論是100名還是8000名新生, 學校總會盡量把來自不同地方、興趣大不相同的學生安排在一個班。 在中學階段大受歡迎的學生, 可能會發現在大學里新的社交生活與以前有些脫節。 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的一名新生說:

高中時在一大幫男女朋友中, 我真的很開心, 每個周末我們都一起外出。 無論在低年級還是到了高年級我們都是十分親密的朋友。 我從來不需要絞盡腦汁來想打電話給誰和做什么, 它是自然而然和下意識的。這聽起來奇怪,但是現在沒有一個現成的活動圈子,我感覺自己光禿禿的。我不得不自己來推動所有的社交活動。

幸運的是,每個人都一樣,每個新生都知道別人可能正在經歷甚至更艱難的社交陣痛。新生們主動地與別人接近,這些人要么是從家里就開始結識的,要么是與自己喜歡同一支運動隊或別的特殊團體,像樂團或工程項目組。

住在家里的大學生顯然需要更加努力地尋找以校園為基地的同伴團體。其中許多人發現自己沒法不同高中同學保持聯系。不像那些住在宿舍里的同學,他們并沒有被“拋進”校園,家長們也期望他們能夠應付新的大學生活。在社交能力方面,住家的學生通常被認為是知道如何在城市和校園之間穿梭的一群人。

在開始幾周的調整過程中,適應上課與學習是比較容易的。大部分的學習都只是簡單地做他們一直在做的事情。只有經過最初階段的嚴格測驗或者到期中后,真正的學術定位才開始。此時大學課程是難還是易、是有趣還是無味,才能被體會到。

回到家里,家長們也進入了自己的定位時期,雖然有一點點興奮,但更多的是枯燥,可能會傷心,或者會失去生活的節奏(這是正常的),或者只是覺得解脫了(這也正常)。 在此過程中,如果在家中孩子以前經常活動的地方出現了孩子的身影,看到孩子正在做他喜歡做的事,不要擔心,這種幻覺很正常,并不是病態。這種情形將會消失。找些方法來放松自己,并且花些時間同朋友和家人在一起。同其他家長一起比較孩子們的書信,想想孩子們離家后的積極方面。至少要提醒自己,孩子已經學會了獨立生活,在學業上獲得了一定的進步,你已經開始成功地“放飛”了自己的孩子。對你和孩子而言,都需要好好調整自己以適應生活的變化。

在開始的幾周里,看著孩子空空的房間,或是廚房里空著的椅子,都可能會引來你悲傷的情緒。

大多數父母直到傳來孩子平安、積極向上的消息后,心情才會安定下來。有位父親敘述了第一次同離家去得克薩斯大學讀書的女兒之間的對話:

瑪勒不在家的第一個周末,我感到特別累,但是心情平和。到學校的第三天她給家里打來電話。她簡略的答話串在一起像根紙鏈子從奧斯汀連到了芝加哥,讓我感到舒心。室友?“很好。”班級?“看起來不錯。”認識周圍的路?“沒問題。”想家?“一點都不。”好不好玩?“絕對好玩。”

請注意這一變化。過去,孩子在學校過得不錯的消息是通過老師和輔導員定期的匯報得知的。但從現在開始,沒有任何其他成年人會打電話向你報告這些。監控學業發展的責任已落到了學生自己身上,孩子們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告訴你這些。

保持聯系

很簡單,孩子離家去大學后,對一個成員分散的家庭來說,最好的事情是保持聯系。這聽起來很簡單,只要有電話和電子信箱就行。但是可能存在的問題是大家的想法不一致。你可能想在固定時間與孩子通話和通信,而你的孩子卻另有想法。有的孩子會幾個星期都不同家人聯系;有的孩子會及時打電話和發信息給家里。大多數孩子會按父母的要求一周或兩周打一次電話或寫一次信到家里。

在聯系上注意不要“三天打漁,兩天曬網”,養成與家人聯系的習慣。對大多數青少年來說,離開家庭是去謀求收獲(高度的自我控制),而不是要喪失什么(與家人的日常聯系)。在剛開始的幾周里,新生需要有幾分“近視”。因為大多數人都會非常非常的忙。他們并沒有時間多想與父母分開這件事。實際上,許多新生一心想讓父母看到,沒有父母在身邊他過得多么好。

但是,有時會令人迷惑、感到受挫和只是一廂情愿。如果感到太長時間沒有收到孩子的信,你應該主動聯系他嗎?這會不會干擾孩子?你的孩子必須“獨處”一段時間嗎?大一新生們都十分贊同這一點:同父母聯系太多總比聯系太少要好。我們認為,在孩子長時間沒有聯系家里的情況下,不要打電話和寫信給孩子,這是留給孩子他早已渴望的空間,不過這樣孩子會懷疑父母是不是已經不想他了。

另一方面,每天通電話可能只是滿足我們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孩子們每天從電話中聽到的要么是父母在想念他們,要么是父母以為他們不能應付生活的挑戰。其實,關鍵是既要保持聯系,又要尊重孩子的現狀。要估計好孩子的需要,想好能夠起作用的聯系方式,可以用你的直覺來判斷。

新生們反映說,他們想同家里的每個人都保持聯系,而不是特定的人(通常是媽媽或者繼母)。在開始的幾周里請確保父母能夠同孩子保持聯系,兄弟姐妹也行。邁克是一名小學教師,作為一個離婚的父親,他的如下建議可能對離異家長有用:

我有幾個孩子在讀大學,他們告訴我離婚家庭中最麻煩的是同樣的事不得不對父親和母親各說一遍。因為孩子的母親和我同孩子們都有獨立的關系,所以在知道他們同我們的聯系上有麻煩時,我們便共同努力來適應他們。誰先得到孩子的最新消息(安全旅行歸來,得了流感,通過了一個重要考試),誰就先給對方打電話告知孩子的事。

大多數年輕學生都很敏感,知道父母在想念他們。宿舍監管(上大學前是露營顧問)就敦促他們在開學第一周寫信或者打電話回家。彼得森的《大學服務指南》是為學生寫的,它更為樂觀:“大多數學生家長很容易被取悅,只要他們能夠定時得到孩子的消息。”

生活導師非常清楚一年級學生要從家長那得到什么。一位學生宿舍負責人說:“學生想從家里得到的是鼓勵!他們需要知道他們的家人仍然想念他們,關心他們。當您得知您的孩子在面臨考試、論文和重大競賽時,或者是沮喪失望時,請寫信鼓勵支持孩子,或者寄一個包裹表示關心。”

一個傳達關心的食品包裹在9月底到達會顯得彌足珍貴,因為此時孩子已經吃了一個月的墨西哥煎餅和碎肉夾餅。 安妮•馬修斯在其著作《快樂的大學生活:今日美國大學校園》中寫道:“郵政工人害怕9月。校園放信的倉庫里……一次又一次塞滿了潮濕的、鼓鼓的加急包裹,都是直接寄給一年級學生的:正宗的田納西燒烤調料,家里做的色拉和托提亞,費城美味的柿子。”

建議父母

在第一個月,和孩子之間要建立一個打電話的制度,或者每周寫一次信或E-mail。空空的信箱會讓人感覺空落落的。不時地寄些表示關愛的包裹給孩子,特別是在期中或期末時。

不要不好意思對孩子說你想他(她),但是不要太過于情緒化。

在打電話時,不要交互詢問和長篇大論,也不要問一些你并不真正想知道答案的問題。相反,要耐心地聽,談些自己的事。包括一些日常瑣事。聽到你講述昨晚怎樣倒車撞到鄰居家停好的卡車,能夠真正讓孩子覺得舒心,有一點觸摸到家的感覺。

不要對打電話時的沉默、沒有回復的信件或者從孩子處得不到真正足夠的信息等想得太多。這些并不表示他(她)不愛你或者不感激你(你為他交學費)。孩子其實是很忙并且對適應新生活有些心煩。孩子總能聯系上你,在生活轉折期給孩子充當這種“錨”的作用,是件得不到感激的看不見的工作。當孩子成年以后會感激你為他(她)所付出的,這樣你所做的工作就體現出了價值。

同孩子一起商量,父母是否有必要過去一起過周末。正如一本指導書上所指出的,你過去并不重要,但如果不去,卻又會被錯誤地歸因于你對孩子不關心。

想家

在開學最初幾周,問大學新生最不想念家里的什么,他們的回答是可以料想到的,也是誠實而苦澀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必須向家里告知自己的去向。”至于他們想念的東西,如一位大一新生所說,是:“食物,安全,媽媽,浴室,浴室里的毛巾和肥皂。”“媽媽”可能是“家”的代名詞。(心理分析專家可能要對這種懷念家里浴室用品的現象分析一整天,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到,這位學生不太想用公共浴室,這些公共浴室看起來像機場里的,甚至比機場里的浴室還要臟。)

大一新生想家,無論是輕度、中等還是十分強烈,都很正常。社會心理學者史蒂芬•安德森認為:“大多數離家的青年人剛開始都會有想家、憂傷、失落、抑郁和孤獨的感覺;這些感覺可能會伴隨著整個大學一年級。”

在新生入學后的開始幾個星期里就會出現想家的情況,到期中這種想念到了頂峰,并且可以一直持續到感恩節。想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新生們不能專注于學習,但是通常不會對學業有強烈的影響。到第二學期大多數年輕人想家的情緒就會漸漸減退。

學生參加有回報的大學活動——學術的、社會的或課外的——越投入,他(她)就會越少想家。換句話就是,融入到新環境并且享受這種環境能夠成功地戰勝想家的情緒。如下因素增加了想家的可能性:以前很少離開家、同室友產生了矛盾、男朋友或女朋友回家去了、在班級或年級中遇到麻煩。

記住,孩子驚慌地打電話回家并不一定意味著他們遇到了麻煩。過幾天——甚至只要過幾個小時——事情就有可能朝積極的方向發展。像“完全不可能相處的室友”這樣的問題,經過黯淡的一天后通常會變為孩子學著去相處的對象。

治愈思鄉病通常的辦法是讓時間流逝,或者是與家人保持更為緊密的聯系,直到想家的感覺消退。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學生活中去是一種更為長效的治療辦法。如果孩子在入學最初幾周里十分想家,想永遠呆在家里或一到周末就想回家,那就需要注意兩件事情:一是父母要給孩子以溫暖關懷;另一個是要支持他們繼續呆在校園里。鼓勵學生同生活導師聯系,打電話給高中同學,參加課外活動。“拓展訓練”為那些發現自己身處半山腰或困在一只離岸兩英里的獨木舟上的人創造了一個座右銘:“既然你不能回到原地,就繼續努力往前走吧。”這句話對害思鄉病的大學新生是很有用的。

對特別想家的學生,在開始的一周里,規定每隔一天打一次電話;定時寫信;請家里其他對孩子有影響的成員也定時地寫信給他(她);避免談回家或轉學方面的話題。相反,可以采取這樣的態度:“讓我們等等,看下周情況怎么樣。”總之,不要急著去營救孩子或解決孩子的問題。不要打電話給孩子的生活導師,除非您十分擔心孩子的身體和安全問題。也不要親自開車去查看孩子有什么問題。

第一學年的任務

對大多數學生而言,同不時出現的思鄉情緒作斗爭只是一個小的挑戰。 在大學一年級期間,新生們要完成大量龐雜的學習任務。

新生須適應新的學習文化。對一些學生而言,大學教室與高中的大不相同。成為一名成功的大學生需要做些什么,正確地認識這一問題是大一新生的一項重要任務。養成一種學習習慣并在班級中取得好的排名需要時間和努力。他們的學習環境可能與前一年相比變化較大。對于大學校的大一新生而言,老師是巨大講演廳中一個小小的輪廓,他們在把幻燈片上的內容投影到屏幕上。最終的課程成績可能就是期中和期末成績的平均分。如果孩子就讀的不是一所小學院,那么他們在教室里遇到的可能都是一些不認識的人,舉手回答問題或提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學院里,在有限的辦公時間內,可能很少能夠接觸到教授甚至助教。另外,沒有人會堅持認為你的孩子應該去上課。孩子可能因為頭天晚上只睡了四個小時,或有家鄉的朋友來訪,或正面臨另一門課的大型考試等原因,而不去上課。但上不上由你,上課這事完全靠自律。

在一年級,成績可能總是比學生預期的要差,特別是在第一學期。作為一名新生,學會學習的一部分是要接受學業表現并不在頂峰狀態的這樣一段時間。適應新的評分標準也需要時間:什么是A級論文?什么是B級論文?什么是C級論文?通過一門考試要學習多少?晚交的設計會被判分低還是剛剛能及格?許多學生第一次在大學里碰到這樣的事:學生的得分情況形成一條曲線——在一些學院里,學校設計一條曲線,以作為給學生評分的參考,也就是使大多數學生能夠得C,得F的學生同得A的學生人數一樣多。

大一新生建立一個“家庭基地”,然后再進一步摸索。一間宿舍很難成為一個“家”,一群一起吃飯的學生在吵鬧的食堂里也很難組成一個“家”。但是能夠很好適應大學生活的學生(大多數學生都能很好地適應)很快就學會了,怎樣在熟人中建立一個類似家庭的活動基地,設定一定的活動地點和作息習慣。建立這樣的基地部分是為了學習。沒有父母的監控,新生必須找到地方和時間來把功課完成。在宿舍里桌子太小幾乎不能用來學習,學生們往往是去圖書館、宿舍學習室或者安靜的房間、學生會、計算機房、咖啡店,還有校園里人跡罕至的幽靜處。從清早到深夜(甚至整夜)都能發現有學生一個人或結伴在學習。

時間管理是大學第一學年的一項重要任務。沒有人會提醒學生做家庭作業,如果學生在考試前的周三晚上去參加集會,也沒有人表示反對。許多學生一周上課的時間只有20小時。如果沒有一份帶薪工作來打發時間,那就意味著空余時間完全由學生自己支配。

“基地”里包括可以從他們那里得到信息和幫助的人,這樣的人一般是樓友或室友。學生要學會怎樣在“基地”里獲得信息和幫助。甚至在一個小學校里,學生們也需要去了解怎樣買書、怎樣退課、怎樣加課和怎樣注冊;聽現場音樂會最好的地方在哪,哪里有二十四小時商店,健康中心在哪里。

如果生活導師和學校都認真看待生活導師的作用,那么他們是很重要的,因為他們聯系著學院,又給學生提供許多幫助。校園里的牧師、法師、教長和其他神職人員也是這樣。助教、指導教師和學術導師也是有益的資源。在新生定位時有一點經常被提到:沒有人真正希望成為孤立的學生,他們在得到別人幫助之前,先要引起別人的注意。

一個強大的“基地”,特別是在學生們獲得持久的大學友誼之前,還包括一些同鄉(從家人到朋友,其中一些是分散在全國其他大學里的學生)。隨著互聯網和電子信箱的出現,保持聯系是非常容易的,也不費錢。我兒子直到大一期末都有長長的電子信箱聯系人名單,它包括其他學校的許多朋友,也包括和他同住一層樓但隔了三間宿舍的同學(“媽媽,我知道,這有些無聊”)。

有的父母幾乎每天都通過E-mail同上大學的孩子進行聯系。許多父親和母親都反映說,通過辦公室里的電腦,他們開始同孩子建立新的關系。

新生們要在對自己的定位和自己想做的事情上進行妥協。

并不是所有的學生到大一期末都充分地了解自己;自我形成的過程通常是漸進的。在他們不得不決定選擇專業時,幾乎又要花去一整年的時間。但是無論怎樣,到了大一期末,通過接觸各種不同的人以及作為新環境的主人,他們的信仰和價值觀得到了檢驗,對自己容忍差異的能力也有所了解。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將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都有更深的認識。

大一新生要相互依賴并最終擁有自立能力。“獨立”對高年級高中生來說是一個珍貴的字眼,新生的父母往往期望孩子在一年級能夠獨立生活,但這個字眼對新生來說是一種錯用。那些拒絕支持和資源,要求獨立的學生將會被孤立起來并感到孤獨。第一年生活在大學里,學生的任務不是變得完全自立,而是去學習找誰尋求幫助。正如一個學生所指出的:“你要學會自我依靠。”“獨立”是目標,新生要學習利用他人作為資源。

逐漸的,這些年輕人不再把父母作為主要資源,使自己同父母“斷奶”。 一位來自阿瑞茲那大學的年輕女孩這樣談起她的大學一年級生活:

當你想父母“就在那里為你服務”時,他們其實并不在那。我的意思是,他們并不是住在你所住的地方,他們并不在課堂上、宿舍里、派對上和校園里。所以他們并不能真正幫你想每一件事,而朋友們或許能。

另一方面,學生頭腦中的豐富知識可以發展其內在的感知和推理技能。在第一年,學生要學會相信一系列發展決策能力的技巧,這是成為成年人的先決條件。它們將能夠處理如下一些大小事情:

● 怎樣有禮貌而堅定地要求室友在深夜兩點后不要開燈?

● 是否要找份工作賺錢?

● 怎樣來發現:是否化學實驗特別難,或者英語老師特別棒?

● 冬休期是呆在家里還是到紐約的難民營做志愿者?

● 怎樣保管錢物不被偷盜?

● 哪一個教授會接受遲交的論文?哪一個教授對遲交的論文判分低?

在大學一年級伴隨著自立的是責任。有兩個新生在一間咖啡店里——其中年輕的男孩來自范德比爾特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談論在大一時所遇到的一些警示:

對,當你在一系列微積分難題上表現很差時,你只能怪自己。在高中,我可能像這樣向老師申訴:“我們沒有學這個”或“上周復習時我缺課了”,在大學這樣可不行。你要么能做要么不能,要么做這功課要么不做,一切全由你做主。艱難的第一學期過去,我在微積分上拿了C+,終于拿到了這個學分。

我同意。去年為我就讀的高中踢球,競爭很激烈,我的老師們便好心同意我的作業可以晚交。現在,即使我有工作量很大的心理學作業到期了,我的化學助教仍然要我把實驗給做了。或者是如果我決定去拜訪UT的朋友,要錯過一次測驗(我最后參加了這次測驗),我就會很緊張(我就是這樣)。

的確。我的政治學教授把期末考試中帶回家做的論文題公布在E-mail中。老師宣布時我缺課了,所以我一直以為會在考前最后一天得到這個題目。當我到講堂時,里面空無一人。最后花了我許多寶貴的時間來找人告訴我論文題目;這位教授已去休假了,而他的秘書正在收論文!

在第一學年就要為學業承擔責任。但是作為大一新生,娛樂上的事有時會更難處理。大學生活幾乎給了孩子們完全的自由,讓他們處理自己與同性或異性同伴的社交活動。如果孩子們已經學會分清派對的界線,學會說“不”,學會在有異性、酒精和毒☆禁☆品存在的場合的安全行為,那么事情就會簡單些。那些在高中階段自控差的學生,或者很少參加派對的學生,可能會發現自我負責在開始的時候有些難。新生們有責任處理好校園里派對、毒☆禁☆品和酒精方面的問題。

其他與“自立”相關的主要問題與錢和健康有關。只要新生一到大學校園,這些問題就需要他們直接處理。大多數學生能找到辦法來管理自己的錢,特別是那些錢不多,或者整個高中階段都是自己賺錢、存錢和做預算的學生。在這一重要任務上他們是否能夠成功,一方面取決于他們過去理財的經驗,另一方面也取決于父母的控制,以使他們擁有花一定的錢(例如一個月花150美元,不能再多)過好生活的能力。

自食其力并不僅僅意味著填寫支票和平衡支票簿;還意味著要對花錢情況做記錄,并且小心保管好信用卡。在錢方面自立的學生,需要控制和協調開支。做不到這一點的新生可能會在經濟方面經常向父母求助,或者陷入信用卡債務中。

“可是,你覺得自己沒有問題嗎?聽起來你好像感冒了。 ”孩子不在視野之內,父母希望他們能夠自己照顧好身體。在一月份一個寒冷的夜晚,我甚至問孩子(這是一種過分的保護意識)是否正戴著冬天的帽子。在大學一年級學會對自己的身體健康負責是一項重要的技能。還好即使孩子不注意身體,通常也并不是什么生死攸關的事。在飲食上,一方面要適應新食物(特別是有的學生過去一直習慣于某特定族裔的食物);另一方面過著一種幾乎完全無人監控的生活,這些都會導致一些年輕人吃得很差。還有,沒有人會提醒他們去吃飯。

“是的,我吃得很糟糕,但是我肯定我喝得很好。”大衛這樣描述他的大一生活,他是一個很瘦的年輕人。毒☆禁☆品和酒精在校園里的滲透讓每個父母都感到擔心和束手無策。家長能做的是向孩子表達強烈的擔憂,并且當孩子們從大學回家后觀察他們的體重,或者看他們是否有用什么東西上癮的跡象。

建立新的人際關系。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新生建立新的友誼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學不是年輕人的天堂嗎?不是有200到40000個同學供他們選擇來做朋友嗎?大學生活不是讓他們輕松地社會化嗎?如果孩子寫信或打電話回家說他(她)還沒有找到一個真正要好的朋友,或沒有找到約會的對象,父母會感到很吃驚:“你在約會嗎?出門了嗎?”他們會這樣問孩子,熱切希望正在成人的孩子能夠與所在的學校有緊密的聯系。實際上,在孩子處于孤獨中,同他們的新環境失去聯系時,我們不想去操很多心。一旦他們與其他人聯系在了一起,我們就能坐下來松口氣了。

結交朋友并不像看起來那樣簡單。一群新人組成的團體,不管它是大是小,都是沒有任何共同歷史背景的團體。根據共同點和不同點把人分類得花時間。另外,在自我形成的陣痛中年輕人本身就是復雜的,不能一下子給孩子強加太多的自我意識。要記住的是,作為適應過程的一部分,學生會從許多方面把自己同別人進行比較:身體、文化、智力、性☆禁☆愛和社會。

脾氣是一個問題。即使是高中時社交廣泛的年輕人,到了大學也會發現同陌生人相處是有點讓人畏懼的事。對大一新生來說,花長達一年的時間來建立一些友誼還是常見的。這就是大學生活的一部分。隨著新的經歷以及與許多喜歡和不喜歡的人相處,年輕人的社會自信心將會增強。經過一段社會成長和實踐的過程,學生能夠同信仰、種族、性別和地域背景與自己迥異的人交朋友。

解決問題

通常,對大一新生們常碰到的臨時性一般危機,父母不必積極主動地出面解決。許多問題通過時間、經驗和標準的應對技巧就能夠解決。然而其他一些問題就需要父母的關注、介入和更多的支持。有些情況父母的袖手不管可能會起反作用。

要求轉學

有些大學生在一年級過后要求轉學,這種情況為數不多但很重要。大多數轉學原因是學業失敗、難以找到同伴或者想離家近點。偶爾也有生活上不適應,由于種族、性傾向被排斥,或者身體損傷、嚴重疾病等方面的原因。當新生在入學后最初幾個月要求轉學時,認真對待他們感覺不適的原因,同時要鼓勵他們再“在那里堅持”一段時間。支持鼓勵是避免匆忙決策的很關鍵的一步。打更多電話、寫更多信給孩子,同情地聆聽孩子的訴說,比原計劃更早地去學校看望孩子。努力去理解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轉變過程中哪些方面是最難的。勸孩子在第一學期結束之前不要轉學和離開現在的大學。總之,努力建議孩子不要轉學和回家休學。如果最終還是要轉學,最好讓孩子自己來做決定,而不是你。

如果孩子在第一學期或者第一學年后離開了原來選擇的大學,父母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他們首先必須給決心轉學的孩子以建議,還要支持他們在選擇另一所大學就讀之前先回家。更為重要的是,父母需要重新喚起內心的熱情,制定一個積極的、更為現實的新計劃。轉學需要學生有勇氣。必須得同朋友說再見,要面對問題,改變夢想。父母也要面對這些。

往家里打太多喪氣的電話或者回家太多多少是太多?

一些大學定位專業人士說,每天打電話回家報告自己面臨的問題,或者每個周末都因為不重要的原因回家,這就是“太多”。在經過開學后的最初幾周以后,如果新生每天都向家里匯報一些憂傷的事,而且超出平常地頻繁同家里聯系時,問題可能正在醞釀之中。在這種情形下,去了解問題是出在適應大學生活上還是在離開家上是有益的。一個女孩每個周末都會回家,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因為她發現在大學里生活“枯燥”或 “困難”,實際上她可能是擔心正在生病的媽媽,或者擔心當她不在家時父母會繼續吵架和酗酒。一個男孩好像是為了看望他的女友而堅持每個周末都回家,而其實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感覺到不被大學室友接納。

大多數這樣的學生是沒有很好地適應新環境。他們會感到很多東西是陌生的,或不受歡迎的。年輕的孩子對新地方和陌生人產生親切感可能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也可能是他們自身過度害羞和行為古怪。一些年輕人在面對不確定和不熟悉的環境時,會變得十分焦躁。如果在高中階段,遇到問題時首先是過分地依靠父母來解決,那么現在他們可能會發現獨自面對問題時很困難。

另一種附帶性問題涉及到家庭,這種問題甚至超過了孩子的大學適應問題。 家庭是一個系統。當一個家庭成員發生了大的變動時,家庭里其他成員也受其影響。一個孩子離開去上大學會暫時性地使家庭生活不穩定。特別是如果這個孩子以前在家里要照顧其他家庭成員那導致的問題可能是很大的。那些以前在家里在一定程度上承擔父母義務的孩子離家去上大學,可能會導致家庭難以彌補的損失。當在家里起著重要的情感作用的孩子現在遠在他鄉時,沮喪的父母會更加悲哀。

還有其他一些情況可能會讓大學新生不得不回家:男朋友或女朋友的憂傷、家人迫近的離婚、生病或者殘疾的家人、父母的失業,或者家人定期地失去控制。只要可能,就要讓父母調動其他的資源,以避免把剛上大學的孩子逼回家。父母可能需要做一些規定(“你只能隔一周回一趟家”),或者給予一些安慰(“我們正從其他方面得到幫助,所以別為我們擔心”),以此來說服孩子不回家。

另一方面,大多數大學生離家去上大學后,并不覺得家里發生的危機同自己沒有關系,不愿意家人向他隱瞞這些。祖父母的手術、媽媽的失業先兆和兄弟姐妹學校里的問題——這些普通的家庭危機應讓上大學的孩子知道。否則,他們會覺得自己被從家里清除了出去,覺得自己遠離了家庭這個圈子。

情緒問題

當父母明顯地覺察到孩子有嚴重的精神抑郁、飲食失調,或者嚴重的物質濫用這些問題時,應進行干預。查明這些問題的訣竅是了解這些行為的表現、相信自己的直覺并盡早干預。顯然這意味著要同上大學的孩子保持聯系,特別是在大學一年級時。

一兩次短暫的情緒低落、吃得過多或過少和過量飲酒并不一定有必要感到驚慌。在大學生涯里有90%的學生有一些中等程度的精神抑郁,通常是由于成績和人際關系。特別是在第一學年,孩子的體重由于自助餐廳食物或考試壓力的影響,可能會突然飆升或者下降。大學生們在偶爾的幾個周末喝多了酒或負荷過重,這種情況一般不需要藥物治療。但是當所有的行為都偏離了常規的生活習慣,或者更為嚴重時,則需要及時的干預和幫助。

“但是我怎么知道這些呢?”許多家長會問。請再次運用你的直覺。如果過了幾周后你到學校來看望孩子時,發現他(她)看起來神情茫然,病得很重,一點兒也不像他(她)在電話里所說的樣子,或者經常缺課,這樣就可能是出了什么問題。可以從很多方面看出這些問題,像飲食和睡眠習慣的改變(太多或者太少),嚴重的精力不足(或者總是感到疲勞)、感覺不令人滿意或驚慌失措,還有注意力不能集中。但是這些表現在一年級學生身上是十分常見的,以致很難一開始就覺察到孩子的問題,不經常見到他們的父母更是難以覺察。

如果孩子有嚴重的精神抑郁、驚慌和物質濫用這些行為的表現時,父母需提高警惕,直接去關心孩子,這一點很重要。作為工作在大學城里的一名臨床醫學家,我見到的情況是家人對這些問題的反應更多的是遲緩而不是強烈,似乎是為了給孩子更多他們需要的空間。而孩子有了太多自由的空間,問題就易滋長。

嚴重的精神抑郁

在大學里特別可能會精神抑郁的學生是這樣一些群體:以前有嚴重的抑郁癥或自殺歷史的,最近遇到了重大損失(包括感情上的破裂)的年輕人,處在秘密狀態或最近暴露了的男女同性戀者,被強奸或受到了性侵犯的個人,以及一向成績優秀但現在成績開始下降(盡管還是在B等)的學生。

精神抑郁有如下一些行為表現:

● 任何自我傷害的企圖,比如用刀砍、做自殺的手勢或者談論自殺。

● 說“我真的郁悶”或者“我真的擔心什么事情會有問題”之類的話;或者孩子的室友或最好的朋友向你透露了一些孩子抑郁的信息。

● 飲食習慣的改變(長時間缺乏食欲和體重下降,或者強迫性飲食)。

● 睡眠習慣的改變(長時間失眠或總是想睡覺)。

● 缺乏精力和興趣參加活動,即使在充足的休息過后也是如此。

● 總是強烈地感覺到自己沒有價值、做事不令人滿意,以及有犯罪感,有時伴隨著頻繁的哭鬧。

● 極度易怒和過分興奮;在服用沒有刺激性藥物的情況下總是感到累和沒有休息好。

● 非常難以集中精力。

● 經常想到自殺和死亡。

編輯:芯蕊

它是自然而然和下意識的。這聽起來奇怪,但是現在沒有一個現成的活動圈子,我感覺自己光禿禿的。我不得不自己來推動所有的社交活動。

幸運的是,每個人都一樣,每個新生都知道別人可能正在經歷甚至更艱難的社交陣痛。新生們主動地與別人接近,這些人要么是從家里就開始結識的,要么是與自己喜歡同一支運動隊或別的特殊團體,像樂團或工程項目組。

住在家里的大學生顯然需要更加努力地尋找以校園為基地的同伴團體。其中許多人發現自己沒法不同高中同學保持聯系。不像那些住在宿舍里的同學,他們并沒有被“拋進”校園,家長們也期望他們能夠應付新的大學生活。在社交能力方面,住家的學生通常被認為是知道如何在城市和校園之間穿梭的一群人。

在開始幾周的調整過程中,適應上課與學習是比較容易的。大部分的學習都只是簡單地做他們一直在做的事情。只有經過最初階段的嚴格測驗或者到期中后,真正的學術定位才開始。此時大學課程是難還是易、是有趣還是無味,才能被體會到。

回到家里,家長們也進入了自己的定位時期,雖然有一點點興奮,但更多的是枯燥,可能會傷心,或者會失去生活的節奏(這是正常的),或者只是覺得解脫了(這也正常)。 在此過程中,如果在家中孩子以前經常活動的地方出現了孩子的身影,看到孩子正在做他喜歡做的事,不要擔心,這種幻覺很正常,并不是病態。這種情形將會消失。找些方法來放松自己,并且花些時間同朋友和家人在一起。同其他家長一起比較孩子們的書信,想想孩子們離家后的積極方面。至少要提醒自己,孩子已經學會了獨立生活,在學業上獲得了一定的進步,你已經開始成功地“放飛”了自己的孩子。對你和孩子而言,都需要好好調整自己以適應生活的變化。

在開始的幾周里,看著孩子空空的房間,或是廚房里空著的椅子,都可能會引來你悲傷的情緒。

大多數父母直到傳來孩子平安、積極向上的消息后,心情才會安定下來。有位父親敘述了第一次同離家去得克薩斯大學讀書的女兒之間的對話:

瑪勒不在家的第一個周末,我感到特別累,但是心情平和。到學校的第三天她給家里打來電話。她簡略的答話串在一起像根紙鏈子從奧斯汀連到了芝加哥,讓我感到舒心。室友?“很好。”班級?“看起來不錯。”認識周圍的路?“沒問題。”想家?“一點都不。”好不好玩?“絕對好玩。”

請注意這一變化。過去,孩子在學校過得不錯的消息是通過老師和輔導員定期的匯報得知的。但從現在開始,沒有任何其他成年人會打電話向你報告這些。監控學業發展的責任已落到了學生自己身上,孩子們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告訴你這些。

保持聯系

很簡單,孩子離家去大學后,對一個成員分散的家庭來說,最好的事情是保持聯系。這聽起來很簡單,只要有電話和電子信箱就行。但是可能存在的問題是大家的想法不一致。你可能想在固定時間與孩子通話和通信,而你的孩子卻另有想法。有的孩子會幾個星期都不同家人聯系;有的孩子會及時打電話和發信息給家里。大多數孩子會按父母的要求一周或兩周打一次電話或寫一次信到家里。

在聯系上注意不要“三天打漁,兩天曬網”,養成與家人聯系的習慣。對大多數青少年來說,離開家庭是去謀求收獲(高度的自我控制),而不是要喪失什么(與家人的日常聯系)。在剛開始的幾周里,新生需要有幾分“近視”。因為大多數人都會非常非常的忙。他們并沒有時間多想與父母分開這件事。實際上,許多新生一心想讓父母看到,沒有父母在身邊他過得多么好。

但是,有時會令人迷惑、感到受挫和只是一廂情愿。如果感到太長時間沒有收到孩子的信,你應該主動聯系他嗎?這會不會干擾孩子?你的孩子必須“獨處”一段時間嗎?大一新生們都十分贊同這一點:同父母聯系太多總比聯系太少要好。我們認為,在孩子長時間沒有聯系家里的情況下,不要打電話和寫信給孩子,這是留給孩子他早已渴望的空間,不過這樣孩子會懷疑父母是不是已經不想他了。

另一方面,每天通電話可能只是滿足我們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孩子們每天從電話中聽到的要么是父母在想念他們,要么是父母以為他們不能應付生活的挑戰。其實,關鍵是既要保持聯系,又要尊重孩子的現狀。要估計好孩子的需要,想好能夠起作用的聯系方式,可以用你的直覺來判斷。

新生們反映說,他們想同家里的每個人都保持聯系,而不是特定的人(通常是媽媽或者繼母)。在開始的幾周里請確保父母能夠同孩子保持聯系,兄弟姐妹也行。邁克是一名小學教師,作為一個離婚的父親,他的如下建議可能對離異家長有用:

我有幾個孩子在讀大學,他們告訴我離婚家庭中最麻煩的是同樣的事不得不對父親和母親各說一遍。因為孩子的母親和我同孩子們都有獨立的關系,所以在知道他們同我們的聯系上有麻煩時,我們便共同努力來適應他們。誰先得到孩子的最新消息(安全旅行歸來,得了流感,通過了一個重要考試),誰就先給對方打電話告知孩子的事。

大多數年輕學生都很敏感,知道父母在想念他們。宿舍監管(上大學前是露營顧問)就敦促他們在開學第一周寫信或者打電話回家。彼得森的《大學服務指南》是為學生寫的,它更為樂觀:“大多數學生家長很容易被取悅,只要他們能夠定時得到孩子的消息。”

生活導師非常清楚一年級學生要從家長那得到什么。一位學生宿舍負責人說:“學生想從家里得到的是鼓勵!他們需要知道他們的家人仍然想念他們,關心他們。當您得知您的孩子在面臨考試、論文和重大競賽時,或者是沮喪失望時,請寫信鼓勵支持孩子,或者寄一個包裹表示關心。”

一個傳達關心的食品包裹在9月底到達會顯得彌足珍貴,因為此時孩子已經吃了一個月的墨西哥煎餅和碎肉夾餅。 安妮•馬修斯在其著作《快樂的大學生活:今日美國大學校園》中寫道:“郵政工人害怕9月。校園放信的倉庫里……一次又一次塞滿了潮濕的、鼓鼓的加急包裹,都是直接寄給一年級學生的:正宗的田納西燒烤調料,家里做的色拉和托提亞,費城美味的柿子。”

建議父母

在第一個月,和孩子之間要建立一個打電話的制度,或者每周寫一次信或E-mail。空空的信箱會讓人感覺空落落的。不時地寄些表示關愛的包裹給孩子,特別是在期中或期末時。

不要不好意思對孩子說你想他(她),但是不要太過于情緒化。

在打電話時,不要交互詢問和長篇大論,也不要問一些你并不真正想知道答案的問題。相反,要耐心地聽,談些自己的事。包括一些日常瑣事。聽到你講述昨晚怎樣倒車撞到鄰居家停好的卡車,能夠真正讓孩子覺得舒心,有一點觸摸到家的感覺。

不要對打電話時的沉默、沒有回復的信件或者從孩子處得不到真正足夠的信息等想得太多。這些并不表示他(她)不愛你或者不感激你(你為他交學費)。孩子其實是很忙并且對適應新生活有些心煩。孩子總能聯系上你,在生活轉折期給孩子充當這種“錨”的作用,是件得不到感激的看不見的工作。當孩子成年以后會感激你為他(她)所付出的,這樣你所做的工作就體現出了價值。

同孩子一起商量,父母是否有必要過去一起過周末。正如一本指導書上所指出的,你過去并不重要,但如果不去,卻又會被錯誤地歸因于你對孩子不關心。

想家

在開學最初幾周,問大學新生最不想念家里的什么,他們的回答是可以料想到的,也是誠實而苦澀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必須向家里告知自己的去向。”至于他們想念的東西,如一位大一新生所說,是:“食物,安全,媽媽,浴室,浴室里的毛巾和肥皂。”“媽媽”可能是“家”的代名詞。(心理分析專家可能要對這種懷念家里浴室用品的現象分析一整天,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到,這位學生不太想用公共浴室,這些公共浴室看起來像機場里的,甚至比機場里的浴室還要臟。)

大一新生想家,無論是輕度、中等還是十分強烈,都很正常。社會心理學者史蒂芬•安德森認為:“大多數離家的青年人剛開始都會有想家、憂傷、失落、抑郁和孤獨的感覺;這些感覺可能會伴隨著整個大學一年級。”

在新生入學后的開始幾個星期里就會出現想家的情況,到期中這種想念到了頂峰,并且可以一直持續到感恩節。想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新生們不能專注于學習,但是通常不會對學業有強烈的影響。到第二學期大多數年輕人想家的情緒就會漸漸減退。

學生參加有回報的大學活動——學術的、社會的或課外的——越投入,他(她)就會越少想家。換句話就是,融入到新環境并且享受這種環境能夠成功地戰勝想家的情緒。如下因素增加了想家的可能性:以前很少離開家、同室友產生了矛盾、男朋友或女朋友回家去了、在班級或年級中遇到麻煩。

記住,孩子驚慌地打電話回家并不一定意味著他們遇到了麻煩。過幾天——甚至只要過幾個小時——事情就有可能朝積極的方向發展。像“完全不可能相處的室友”這樣的問題,經過黯淡的一天后通常會變為孩子學著去相處的對象。

治愈思鄉病通常的辦法是讓時間流逝,或者是與家人保持更為緊密的聯系,直到想家的感覺消退。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學生活中去是一種更為長效的治療辦法。如果孩子在入學最初幾周里十分想家,想永遠呆在家里或一到周末就想回家,那就需要注意兩件事情:一是父母要給孩子以溫暖關懷;另一個是要支持他們繼續呆在校園里。鼓勵學生同生活導師聯系,打電話給高中同學,參加課外活動。“拓展訓練”為那些發現自己身處半山腰或困在一只離岸兩英里的獨木舟上的人創造了一個座右銘:“既然你不能回到原地,就繼續努力往前走吧。”這句話對害思鄉病的大學新生是很有用的。

對特別想家的學生,在開始的一周里,規定每隔一天打一次電話;定時寫信;請家里其他對孩子有影響的成員也定時地寫信給他(她);避免談回家或轉學方面的話題。相反,可以采取這樣的態度:“讓我們等等,看下周情況怎么樣。”總之,不要急著去營救孩子或解決孩子的問題。不要打電話給孩子的生活導師,除非您十分擔心孩子的身體和安全問題。也不要親自開車去查看孩子有什么問題。

第一學年的任務

對大多數學生而言,同不時出現的思鄉情緒作斗爭只是一個小的挑戰。 在大學一年級期間,新生們要完成大量龐雜的學習任務。

新生須適應新的學習文化。對一些學生而言,大學教室與高中的大不相同。成為一名成功的大學生需要做些什么,正確地認識這一問題是大一新生的一項重要任務。養成一種學習習慣并在班級中取得好的排名需要時間和努力。他們的學習環境可能與前一年相比變化較大。對于大學校的大一新生而言,老師是巨大講演廳中一個小小的輪廓,他們在把幻燈片上的內容投影到屏幕上。最終的課程成績可能就是期中和期末成績的平均分。如果孩子就讀的不是一所小學院,那么他們在教室里遇到的可能都是一些不認識的人,舉手回答問題或提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學院里,在有限的辦公時間內,可能很少能夠接觸到教授甚至助教。另外,沒有人會堅持認為你的孩子應該去上課。孩子可能因為頭天晚上只睡了四個小時,或有家鄉的朋友來訪,或正面臨另一門課的大型考試等原因,而不去上課。但上不上由你,上課這事完全靠自律。

在一年級,成績可能總是比學生預期的要差,特別是在第一學期。作為一名新生,學會學習的一部分是要接受學業表現并不在頂峰狀態的這樣一段時間。適應新的評分標準也需要時間:什么是A級論文?什么是B級論文?什么是C級論文?通過一門考試要學習多少?晚交的設計會被判分低還是剛剛能及格?許多學生第一次在大學里碰到這樣的事:學生的得分情況形成一條曲線——在一些學院里,學校設計一條曲線,以作為給學生評分的參考,也就是使大多數學生能夠得C,得F的學生同得A的學生人數一樣多。

大一新生建立一個“家庭基地”,然后再進一步摸索。一間宿舍很難成為一個“家”,一群一起吃飯的學生在吵鬧的食堂里也很難組成一個“家”。但是能夠很好適應大學生活的學生(大多數學生都能很好地適應)很快就學會了,怎樣在熟人中建立一個類似家庭的活動基地,設定一定的活動地點和作息習慣。建立這樣的基地部分是為了學習。沒有父母的監控,新生必須找到地方和時間來把功課完成。在宿舍里桌子太小幾乎不能用來學習,學生們往往是去圖書館、宿舍學習室或者安靜的房間、學生會、計算機房、咖啡店,還有校園里人跡罕至的幽靜處。從清早到深夜(甚至整夜)都能發現有學生一個人或結伴在學習。

時間管理是大學第一學年的一項重要任務。沒有人會提醒學生做家庭作業,如果學生在考試前的周三晚上去參加集會,也沒有人表示反對。許多學生一周上課的時間只有20小時。如果沒有一份帶薪工作來打發時間,那就意味著空余時間完全由學生自己支配。

“基地”里包括可以從他們那里得到信息和幫助的人,這樣的人一般是樓友或室友。學生要學會怎樣在“基地”里獲得信息和幫助。甚至在一個小學校里,學生們也需要去了解怎樣買書、怎樣退課、怎樣加課和怎樣注冊;聽現場音樂會最好的地方在哪,哪里有二十四小時商店,健康中心在哪里。

如果生活導師和學校都認真看待生活導師的作用,那么他們是很重要的,因為他們聯系著學院,又給學生提供許多幫助。校園里的牧師、法師、教長和其他神職人員也是這樣。助教、指導教師和學術導師也是有益的資源。在新生定位時有一點經常被提到:沒有人真正希望成為孤立的學生,他們在得到別人幫助之前,先要引起別人的注意。

一個強大的“基地”,特別是在學生們獲得持久的大學友誼之前,還包括一些同鄉(從家人到朋友,其中一些是分散在全國其他大學里的學生)。隨著互聯網和電子信箱的出現,保持聯系是非常容易的,也不費錢。我兒子直到大一期末都有長長的電子信箱聯系人名單,它包括其他學校的許多朋友,也包括和他同住一層樓但隔了三間宿舍的同學(“媽媽,我知道,這有些無聊”)。

有的父母幾乎每天都通過E-mail同上大學的孩子進行聯系。許多父親和母親都反映說,通過辦公室里的電腦,他們開始同孩子建立新的關系。

新生們要在對自己的定位和自己想做的事情上進行妥協。

并不是所有的學生到大一期末都充分地了解自己;自我形成的過程通常是漸進的。在他們不得不決定選擇專業時,幾乎又要花去一整年的時間。但是無論怎樣,到了大一期末,通過接觸各種不同的人以及作為新環境的主人,他們的信仰和價值觀得到了檢驗,對自己容忍差異的能力也有所了解。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將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都有更深的認識。

大一新生要相互依賴并最終擁有自立能力。“獨立”對高年級高中生來說是一個珍貴的字眼,新生的父母往往期望孩子在一年級能夠獨立生活,但這個字眼對新生來說是一種錯用。那些拒絕支持和資源,要求獨立的學生將會被孤立起來并感到孤獨。第一年生活在大學里,學生的任務不是變得完全自立,而是去學習找誰尋求幫助。正如一個學生所指出的:“你要學會自我依靠。”“獨立”是目標,新生要學習利用他人作為資源。

逐漸的,這些年輕人不再把父母作為主要資源,使自己同父母“斷奶”。 一位來自阿瑞茲那大學的年輕女孩這樣談起她的大學一年級生活:

當你想父母“就在那里為你服務”時,他們其實并不在那。我的意思是,他們并不是住在你所住的地方,他們并不在課堂上、宿舍里、派對上和校園里。所以他們并不能真正幫你想每一件事,而朋友們或許能。

另一方面,學生頭腦中的豐富知識可以發展其內在的感知和推理技能。在第一年,學生要學會相信一系列發展決策能力的技巧,這是成為成年人的先決條件。它們將能夠處理如下一些大小事情:

● 怎樣有禮貌而堅定地要求室友在深夜兩點后不要開燈?

● 是否要找份工作賺錢?

● 怎樣來發現:是否化學實驗特別難,或者英語老師特別棒?

● 冬休期是呆在家里還是到紐約的難民營做志愿者?

● 怎樣保管錢物不被偷盜?

● 哪一個教授會接受遲交的論文?哪一個教授對遲交的論文判分低?

在大學一年級伴隨著自立的是責任。有兩個新生在一間咖啡店里——其中年輕的男孩來自范德比爾特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談論在大一時所遇到的一些警示:

對,當你在一系列微積分難題上表現很差時,你只能怪自己。在高中,我可能像這樣向老師申訴:“我們沒有學這個”或“上周復習時我缺課了”,在大學這樣可不行。你要么能做要么不能,要么做這功課要么不做,一切全由你做主。艱難的第一學期過去,我在微積分上拿了C+,終于拿到了這個學分。

我同意。去年為我就讀的高中踢球,競爭很激烈,我的老師們便好心同意我的作業可以晚交。現在,即使我有工作量很大的心理學作業到期了,我的化學助教仍然要我把實驗給做了。或者是如果我決定去拜訪UT的朋友,要錯過一次測驗(我最后參加了這次測驗),我就會很緊張(我就是這樣)。

的確。我的政治學教授把期末考試中帶回家做的論文題公布在E-mail中。老師宣布時我缺課了,所以我一直以為會在考前最后一天得到這個題目。當我到講堂時,里面空無一人。最后花了我許多寶貴的時間來找人告訴我論文題目;這位教授已去休假了,而他的秘書正在收論文!

在第一學年就要為學業承擔責任。但是作為大一新生,娛樂上的事有時會更難處理。大學生活幾乎給了孩子們完全的自由,讓他們處理自己與同性或異性同伴的社交活動。如果孩子們已經學會分清派對的界線,學會說“不”,學會在有異性、酒精和毒☆禁☆品存在的場合的安全行為,那么事情就會簡單些。那些在高中階段自控差的學生,或者很少參加派對的學生,可能會發現自我負責在開始的時候有些難。新生們有責任處理好校園里派對、毒☆禁☆品和酒精方面的問題。

其他與“自立”相關的主要問題與錢和健康有關。只要新生一到大學校園,這些問題就需要他們直接處理。大多數學生能找到辦法來管理自己的錢,特別是那些錢不多,或者整個高中階段都是自己賺錢、存錢和做預算的學生。在這一重要任務上他們是否能夠成功,一方面取決于他們過去理財的經驗,另一方面也取決于父母的控制,以使他們擁有花一定的錢(例如一個月花150美元,不能再多)過好生活的能力。

自食其力并不僅僅意味著填寫支票和平衡支票簿;還意味著要對花錢情況做記錄,并且小心保管好信用卡。在錢方面自立的學生,需要控制和協調開支。做不到這一點的新生可能會在經濟方面經常向父母求助,或者陷入信用卡債務中。

“可是,你覺得自己沒有問題嗎?聽起來你好像感冒了。 ”孩子不在視野之內,父母希望他們能夠自己照顧好身體。在一月份一個寒冷的夜晚,我甚至問孩子(這是一種過分的保護意識)是否正戴著冬天的帽子。在大學一年級學會對自己的身體健康負責是一項重要的技能。還好即使孩子不注意身體,通常也并不是什么生死攸關的事。在飲食上,一方面要適應新食物(特別是有的學生過去一直習慣于某特定族裔的食物);另一方面過著一種幾乎完全無人監控的生活,這些都會導致一些年輕人吃得很差。還有,沒有人會提醒他們去吃飯。

“是的,我吃得很糟糕,但是我肯定我喝得很好。”大衛這樣描述他的大一生活,他是一個很瘦的年輕人。毒☆禁☆品和酒精在校園里的滲透讓每個父母都感到擔心和束手無策。家長能做的是向孩子表達強烈的擔憂,并且當孩子們從大學回家后觀察他們的體重,或者看他們是否有用什么東西上癮的跡象。

建立新的人際關系。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新生建立新的友誼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學不是年輕人的天堂嗎?不是有200到40000個同學供他們選擇來做朋友嗎?大學生活不是讓他們輕松地社會化嗎?如果孩子寫信或打電話回家說他(她)還沒有找到一個真正要好的朋友,或沒有找到約會的對象,父母會感到很吃驚:“你在約會嗎?出門了嗎?”他們會這樣問孩子,熱切希望正在成人的孩子能夠與所在的學校有緊密的聯系。實際上,在孩子處于孤獨中,同他們的新環境失去聯系時,我們不想去操很多心。一旦他們與其他人聯系在了一起,我們就能坐下來松口氣了。

結交朋友并不像看起來那樣簡單。一群新人組成的團體,不管它是大是小,都是沒有任何共同歷史背景的團體。根據共同點和不同點把人分類得花時間。另外,在自我形成的陣痛中年輕人本身就是復雜的,不能一下子給孩子強加太多的自我意識。要記住的是,作為適應過程的一部分,學生會從許多方面把自己同別人進行比較:身體、文化、智力、性☆禁☆愛和社會。

脾氣是一個問題。即使是高中時社交廣泛的年輕人,到了大學也會發現同陌生人相處是有點讓人畏懼的事。對大一新生來說,花長達一年的時間來建立一些友誼還是常見的。這就是大學生活的一部分。隨著新的經歷以及與許多喜歡和不喜歡的人相處,年輕人的社會自信心將會增強。經過一段社會成長和實踐的過程,學生能夠同信仰、種族、性別和地域背景與自己迥異的人交朋友。

解決問題

通常,對大一新生們常碰到的臨時性一般危機,父母不必積極主動地出面解決。許多問題通過時間、經驗和標準的應對技巧就能夠解決。然而其他一些問題就需要父母的關注、介入和更多的支持。有些情況父母的袖手不管可能會起反作用。

要求轉學

有些大學生在一年級過后要求轉學,這種情況為數不多但很重要。大多數轉學原因是學業失敗、難以找到同伴或者想離家近點。偶爾也有生活上不適應,由于種族、性傾向被排斥,或者身體損傷、嚴重疾病等方面的原因。當新生在入學后最初幾個月要求轉學時,認真對待他們感覺不適的原因,同時要鼓勵他們再“在那里堅持”一段時間。支持鼓勵是避免匆忙決策的很關鍵的一步。打更多電話、寫更多信給孩子,同情地聆聽孩子的訴說,比原計劃更早地去學校看望孩子。努力去理解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轉變過程中哪些方面是最難的。勸孩子在第一學期結束之前不要轉學和離開現在的大學。總之,努力建議孩子不要轉學和回家休學。如果最終還是要轉學,最好讓孩子自己來做決定,而不是你。

如果孩子在第一學期或者第一學年后離開了原來選擇的大學,父母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他們首先必須給決心轉學的孩子以建議,還要支持他們在選擇另一所大學就讀之前先回家。更為重要的是,父母需要重新喚起內心的熱情,制定一個積極的、更為現實的新計劃。轉學需要學生有勇氣。必須得同朋友說再見,要面對問題,改變夢想。父母也要面對這些。

往家里打太多喪氣的電話或者回家太多多少是太多?

一些大學定位專業人士說,每天打電話回家報告自己面臨的問題,或者每個周末都因為不重要的原因回家,這就是“太多”。在經過開學后的最初幾周以后,如果新生每天都向家里匯報一些憂傷的事,而且超出平常地頻繁同家里聯系時,問題可能正在醞釀之中。在這種情形下,去了解問題是出在適應大學生活上還是在離開家上是有益的。一個女孩每個周末都會回家,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因為她發現在大學里生活“枯燥”或 “困難”,實際上她可能是擔心正在生病的媽媽,或者擔心當她不在家時父母會繼續吵架和酗酒。一個男孩好像是為了看望他的女友而堅持每個周末都回家,而其實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感覺到不被大學室友接納。

大多數這樣的學生是沒有很好地適應新環境。他們會感到很多東西是陌生的,或不受歡迎的。年輕的孩子對新地方和陌生人產生親切感可能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也可能是他們自身過度害羞和行為古怪。一些年輕人在面對不確定和不熟悉的環境時,會變得十分焦躁。如果在高中階段,遇到問題時首先是過分地依靠父母來解決,那么現在他們可能會發現獨自面對問題時很困難。

另一種附帶性問題涉及到家庭,這種問題甚至超過了孩子的大學適應問題。 家庭是一個系統。當一個家庭成員發生了大的變動時,家庭里其他成員也受其影響。一個孩子離開去上大學會暫時性地使家庭生活不穩定。特別是如果這個孩子以前在家里要照顧其他家庭成員那導致的問題可能是很大的。那些以前在家里在一定程度上承擔父母義務的孩子離家去上大學,可能會導致家庭難以彌補的損失。當在家里起著重要的情感作用的孩子現在遠在他鄉時,沮喪的父母會更加悲哀。

還有其他一些情況可能會讓大學新生不得不回家:男朋友或女朋友的憂傷、家人迫近的離婚、生病或者殘疾的家人、父母的失業,或者家人定期地失去控制。只要可能,就要讓父母調動其他的資源,以避免把剛上大學的孩子逼回家。父母可能需要做一些規定(“你只能隔一周回一趟家”),或者給予一些安慰(“我們正從其他方面得到幫助,所以別為我們擔心”),以此來說服孩子不回家。

另一方面,大多數大學生離家去上大學后,并不覺得家里發生的危機同自己沒有關系,不愿意家人向他隱瞞這些。祖父母的手術、媽媽的失業先兆和兄弟姐妹學校里的問題——這些普通的家庭危機應讓上大學的孩子知道。否則,他們會覺得自己被從家里清除了出去,覺得自己遠離了家庭這個圈子。

情緒問題

當父母明顯地覺察到孩子有嚴重的精神抑郁、飲食失調,或者嚴重的物質濫用這些問題時,應進行干預。查明這些問題的訣竅是了解這些行為的表現、相信自己的直覺并盡早干預。顯然這意味著要同上大學的孩子保持聯系,特別是在大學一年級時。

一兩次短暫的情緒低落、吃得過多或過少和過量飲酒并不一定有必要感到驚慌。在大學生涯里有90%的學生有一些中等程度的精神抑郁,通常是由于成績和人際關系。特別是在第一學年,孩子的體重由于自助餐廳食物或考試壓力的影響,可能會突然飆升或者下降。大學生們在偶爾的幾個周末喝多了酒或負荷過重,這種情況一般不需要藥物治療。但是當所有的行為都偏離了常規的生活習慣,或者更為嚴重時,則需要及時的干預和幫助。

“但是我怎么知道這些呢?”許多家長會問。請再次運用你的直覺。如果過了幾周后你到學校來看望孩子時,發現他(她)看起來神情茫然,病得很重,一點兒也不像他(她)在電話里所說的樣子,或者經常缺課,這樣就可能是出了什么問題。可以從很多方面看出這些問題,像飲食和睡眠習慣的改變(太多或者太少),嚴重的精力不足(或者總是感到疲勞)、感覺不令人滿意或驚慌失措,還有注意力不能集中。但是這些表現在一年級學生身上是十分常見的,以致很難一開始就覺察到孩子的問題,不經常見到他們的父母更是難以覺察。

如果孩子有嚴重的精神抑郁、驚慌和物質濫用這些行為的表現時,父母需提高警惕,直接去關心孩子,這一點很重要。作為工作在大學城里的一名臨床醫學家,我見到的情況是家人對這些問題的反應更多的是遲緩而不是強烈,似乎是為了給孩子更多他們需要的空間。而孩子有了太多自由的空間,問題就易滋長。

嚴重的精神抑郁

在大學里特別可能會精神抑郁的學生是這樣一些群體:以前有嚴重的抑郁癥或自殺歷史的,最近遇到了重大損失(包括感情上的破裂)的年輕人,處在秘密狀態或最近暴露了的男女同性戀者,被強奸或受到了性侵犯的個人,以及一向成績優秀但現在成績開始下降(盡管還是在B等)的學生。

精神抑郁有如下一些行為表現:

● 任何自我傷害的企圖,比如用刀砍、做自殺的手勢或者談論自殺。

● 說“我真的郁悶”或者“我真的擔心什么事情會有問題”之類的話;或者孩子的室友或最好的朋友向你透露了一些孩子抑郁的信息。

● 飲食習慣的改變(長時間缺乏食欲和體重下降,或者強迫性飲食)。

● 睡眠習慣的改變(長時間失眠或總是想睡覺)。

● 缺乏精力和興趣參加活動,即使在充足的休息過后也是如此。

● 總是強烈地感覺到自己沒有價值、做事不令人滿意,以及有犯罪感,有時伴隨著頻繁的哭鬧。

● 極度易怒和過分興奮;在服用沒有刺激性藥物的情況下總是感到累和沒有休息好。

● 非常難以集中精力。

● 經常想到自殺和死亡。

編輯:芯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