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師育兒法,真的適合你的寶寶嗎?

我在孕期就非常喜歡小巫、大李等前輩的書, 很是認同“愛與自由”等新教育理念;女兒一出世, 我更是迫不及待地把所有的新東西、新概念一股腦兒套用到她身上……不過沒過多久我就發現:有一些可能是我理解有誤, 有一些可能是不適合我和女兒, 總之不是所有的新理念都起了作用。

尤其在下面這3方面, 甚至還起了反作用。

刻意防止“語言腹瀉”, 結果導致孩子說話慢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家長聲討“語言腹瀉”現象, 即家長話說得太多, 孩子抓不住重點, 養成注意力渙散、不愛表達等毛病。 我本身恰好也不愛講話,

Advertisiment
看到這種觀念, 覺得正中下懷。 所以我在陪妞妞時, 很多時候只是默默地坐在旁邊, 更多的是眼神和動作交流。 結果呢?妞妞說話特別慢, 而且會說的詞彙也很少。

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 我開始增加兒歌、繪本閱讀的時間;陪妞妞的時候, 也適時地進行語言引導, 儘量發音清晰、語言簡練。 結果只過了一個月, 妞妞就什麼都會說了, 而且發音很正確, 說話很清楚, 每天都有新詞彙冒出來。

想想之前的做法, 我被嚇出了一頭冷汗。

刻意控制玩具數量, 結果導致孩子無聊

有一次聽專家建議要減少玩具, 我覺得很有道理, 於是就很久都沒給妞妞買新玩具, 搬家時還把家裡的毛絨玩具、搖鈴等清理掉一大批;不過專家還說了,

Advertisiment
家長要儘量自製, 還要選取大自然材料的, 這就難倒我了——我自己會做的玩具根本沒幾樣。

沒有了新玩具, 我做的妞妞又很快玩膩了, 結果一見到人家的玩具, 她簡直都要撲上去了。

反思後, 我改變了做法:

根據孩子每個階段的興趣點, 適當購買一些玩具, 只不過同類型的少買一些;

把專家要求的“自製”換成“改造”, 將一些生活用品改造成玩具;

把既有的玩具用活, 以小遊戲、小故事等形式玩出新花樣。

現在妞妞每天都玩得停不下來, 玩膩了玩具就去擰蓋子、開開關、開鎖、擇菜洗菜包餃子……毛絨玩具可以玩的更多, 拿起狗狗就唱"一隻大花狗"的歌, 拿起兔子就唱"小兔子乖乖", 還可以用毛絨玩具分角色講故事。 最近妞妞新迷上的一種玩法就是:我藏到門後或蹲到床下,

Advertisiment
只露出毛絨玩具, 跟她一起表演情景劇。

刻意共情略顯矯情, 結果導致孩子膽小

現在不是很流行“全身心陪伴”“共情”嗎?我一不小心又走極端了。 只要妞妞碰到撞到, 我都趕緊過去安慰一下, 說上一些“你摔倒了一定很痛”之類的話, 還絮絮叨叨地告訴她是什麼東西碰疼、夾疼她了。

我以為這是教她學會自我保護, 誰知妞妞竟然越來越膽小, 越來越怕疼, 新的東西一律不敢碰。 而且特別粘我, 幹什麼都要拉上我, 我不在她就啥都做不了。

後來我開始努力變得“遲鈍”。 孩子摔倒了大哭, 我就提醒自己放慢腳步, 不像以前火急火燎地沖過去;到了跟前, 也不講那麼多矯情話, 只抱一下、吹吹, 說些高興的事情轉移她的注意力。

Advertisiment
沒想到我這麼一調整, 妞妞的情緒反而好很多:不小心摔了, 不疼就直接爬起來, 疼了就哭兩聲, 實在疼才找我, 找到了也是讓我給吹口"仙氣"就好了。

所以, 現在只要她情緒好, 我更多是安排她一個人玩, 留出時間自己看書或做家務;她情緒不好了, 我才過去專心陪她一會兒, 很快她就又可以自己玩了。

跟很多新媽一樣, 我也曾經學到一點東西就往自己孩子身上套, 發現效果不好又開始自責、懷疑自己。 不過慢慢我也明白了:每次錯誤都是一個契機, 只要認真反省, 育兒路就會越走越輕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