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班幼兒入學準備

1 如何為大班幼兒做好入學前準備

1、做好上小學的心理準備

從幼稚園生活到小學學習生活, 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大的轉折, 因此家長要幫助孩子做好上小學的心理準備。 比如, 與孩子聊天時有意識地聊一聊學校的事情, 要由衷地祝賀孩子長大了, 要成為一名小學生了, 讓孩子從家長的口吻中感受到成長的自豪, 從而增強自信心, 內心產生羡慕小學生、想當小學生的願望。 家長特別要注意的是, 決不能用上小學對孩子施加壓力, 進行恐嚇。 如:“你再不聽話, 讓學校的老師管你。 ”“學校的老師可厲害了。

Advertisiment
”家長這種恐嚇的話會造成孩子對上學的恐懼感, 產生心理壓力。

2、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學校的學習生活與幼稚園生活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幼稚園老師對孩子的生活護理是很精細的, 孩子的學習也是在遊戲中進行, 一天的生活是輕鬆自由的。 而上小學以後, 學習的模式成為課堂教學, 課間休息時要自己整理書本, 自己喝水, 自己上廁所等, 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遇到問題和困難自己要想辦法解決。 因此, 家長要讓孩子知道, 自己長大了, 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了, 生活、學習不能再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師, 要慢慢地學會生存、生活、學習和勞動。

3、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簡單勞動的能力

在入小學前的這一段時間裡, 家長要特別注意培養孩子在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習慣,

Advertisiment
逐漸減少父母或其它成人的照顧, 也就是說要學會生存。 比如, 在日常生活中, 讓他們學會自己鋪床疊被, 自己起床, 脫穿衣服、鞋、襪, 學會洗臉、洗腳、漱口、刷牙, 自己大小便, 學會擺放、洗涮碗筷、端菜盛飯, 收拾飯桌等。 要求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 學點簡單的勞動技能, 會開、關門窗, 掃地、擦桌椅, 會自己取放玩具、圖書、其它用具等。

4、培養孩子學習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

教給孩子有關學校生活的常規知識, 要求孩子愛護和整理書包、課本、畫冊、文具;學會削鉛筆、使用剪刀、鉛筆刀、橡皮和其它工具, 並能按老師的要求製作簡單的玩教具等。 經常聽到家長說:孩子不會整理書包,

Advertisiment
書包裡亂得像“紙簍”, 家長只好每天幫他整理書包。 小學生這種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為在學前期家長包辦一切, 未能培養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所以, 在上學前的這段時間裡, 家長要讓孩子自己整理圖書、玩具, 收拾書包和生活用品等, 以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5、培養孩子的有意注意

培養孩子的有意注意很重要, 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成績不好往往並非智力落後, 而是由於注意力渙散, 精神集中不起來, 我們知道, 對於學生來講, 聽講是很重要的, 如果孩子在上學初期不能形成良好的聽講習慣, 對他以後的學習生涯會帶來很大困難。 因此, 家長要在學前期多與孩子一起看看書, 下下棋,

Advertisiment
玩玩拼圖遊戲, 這些活動都是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進行的, 對培養孩子的有意注意很有益處。

6、讓孩子生活規律化

幼稚園的生活相對來說比較鬆散, 孩子來園時間雖然有要求, 但也不是很嚴格, 這主要是從方便家長的角度考慮的。 但是, 孩子即將上小學開始正規的學習生活了, 那麼, 從現在開始, 家長要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讓他們懂得什麼時間應該做什麼事, 並一定要做好, 什麼時間不該做什麼事情, 並控制自己的願望和行為。 如該寫作業時一定要認真寫, 寫完後收拾利索才能去看電視和玩。 要讓孩子早起、早睡, 按時吃飯的習慣, 使生活有規律, 這樣才能適應即將開始的小學生活節律。

7、要讓孩子學會承受挫折、學會忍耐、分享、合作

Advertisiment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 既然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我們就必須培養孩子耐挫折的能力。 比如, 在學校裡, 因為某種原因受到老師的批評, 同學之間產生了摩擦, 因自理能力的欠缺遭遇尷尬而受到同學嘲笑等等, 這些小挫折都是有可能遇到的, 怎麼辦?要讓孩子知道, 誰都會遇到這些事情, 爸爸媽媽小的時候也遇到過這些事情, 沒有什麼了不起, 不必太在意。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他們會有越來越多的同伴, 要讓孩子慢慢懂得, 與同伴相處要學會分享、合作, 不可能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 幾乎每個孩子都是在一大堆成人的簇擁下成長起來的, 分享、合作的意識普遍較差, 這不是孩子的過錯,而是客觀環境造成的。因此,我們成人要儘早明白這個道理,在平時製造一些機會,培養孩子的忍耐、分享和合作能力。比如:晚上,孩子看完動畫片還想看,家長要制止他,告訴他今天不可以看了,明天再看;吃東西時要想到別人,要與家中的其他人一起吃等等。

2 小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及能力

1.健壯的體格

小學是對兒童開始進行有系統的初步文化知識教育的學校,是根據教育部門統一規定的教學計畫和教科書進行教學的。每天上課五至六節,每節一般為四十分鐘,課後還需要兒童完成一些家庭作業。小學教育大綱為兒童提出了比幼稚園高得多的要求。為了達到這些要求,需要兒童付出對他們來說相當緊張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為此,必須鍛煉兒童的身體,使他們生長發育良好,生理機能健全,達到一定得運動水準,並具有一定的對外界環境和外部刺激的適應能力,只有足夠健壯的身體才能堅持緊張的學習生活。

2.較強的獨立生活能力

小學生大部分時間從事課堂學習,上課時間很長,生活各方面要由兒童自己支配。其次,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學生的文化知識學習和道德品質的培養,教師和學生的接觸大部分是在課堂上,他們向全體兒童提出共同的要求,而對小學生的生活照顧較少。所有這些,都要求兒童不依賴老師而有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與參加集體活動的能力。

3.良好的學習習慣與獨立學習的能力

兒童入學後,學習成了兒童的主要活動。學習是在老師指導下系統地掌握知識技能和行為規範的活動。在學習過程中,兒童必須系統地掌握知識技能。他不僅要學習自己有興趣的東西,而且要學習他雖不感興趣,但是必須掌握的東西。這是說,學習和遊戲比較起來,不僅具有更大的社會性、目的性和系統性,而且從某種意義來說,還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同時,他們渴望知道更多的東西,並開始閱讀課外讀物。這就要求兒童必須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學習的能力。

4.具有控制和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

小學生的主要活動形式是學習和集體活動。紀律是每個學生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只有嚴格遵守小學生守則和學校的規章制度,達到學校和教師提出的要求,完成集體交給他的任務,克服自由散漫,才能保證教學的進行和活動的開展。為此,必須培養小學生具有控制和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

3 介紹幾種培養的方法

1.培養幼兒初步的時間觀念

大班幼兒的生活有其自身的一套作息制度。孩子都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履行一日生活程式。從某種意義上講,孩子是在被動的遵守時間,而我認為大班幼兒隨著知識經驗的豐富,有了一定的時間完成某項任務。從而使孩子從被動地遵守時間變為主動地遵守時間,做時間的主人,另外讓孩子形成時間觀念的同時,可以具體地認識一些時鐘知識,這種把認識時間與具體事項相結合的學習方法能更好地完成大綱提出的要求。

2.增強任務意識、培養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

大班一開學,我就為每個孩子準備了一個抽屜,貼上學號、姓名,裡面放著各自的學習用品(筆、紙、剪刀),幼兒在掌握如何使用、整理、保護這些用品以後,課前,他們都能根據本節課的要求拿出所需的物品,這樣不僅免去了課前繁重的準備工作,又鍛煉了幼兒的獨立能力。

向幼兒佈置簡單的家庭作業,其內容有:寫阿拉伯數字和有趣的漢字基本筆劃,說一段參觀見聞錄,編一首兒歌,剪一幅主題畫等等。除了第一、第四種作業外,其餘都是以幼兒口述,家長記錄的形式進行的,當然,這些作業都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與幼兒的學習相結合的。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幫助幼兒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而且也可以培養幼兒按時按要求完成作業的習慣。

3.爭取家長配合,家長和教師共同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適應小學學習生活。具體做法如下:

(1)請來小學教師為家長舉辦講座——“怎樣為孩子入學做準備”。

通過小學教師的舉例分析,幫助家長掌握孩子在心理、物質、生活習慣幾方面應作哪些準備。首先是心理方面,其次是物質的準備,最後是生活習慣方面的準備

(2 )與小學取得聯繫,帶領家長和幼兒到小學參觀半日活動,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減少焦慮與盲目。

(3)通過分發資料的形式為家長提供小學生行為規範和小學一年級的學習內容,使家長心中有數。

(4)舉辦“我畢業了”家園聯誼會。

這不是孩子的過錯,而是客觀環境造成的。因此,我們成人要儘早明白這個道理,在平時製造一些機會,培養孩子的忍耐、分享和合作能力。比如:晚上,孩子看完動畫片還想看,家長要制止他,告訴他今天不可以看了,明天再看;吃東西時要想到別人,要與家中的其他人一起吃等等。

2 小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及能力

1.健壯的體格

小學是對兒童開始進行有系統的初步文化知識教育的學校,是根據教育部門統一規定的教學計畫和教科書進行教學的。每天上課五至六節,每節一般為四十分鐘,課後還需要兒童完成一些家庭作業。小學教育大綱為兒童提出了比幼稚園高得多的要求。為了達到這些要求,需要兒童付出對他們來說相當緊張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為此,必須鍛煉兒童的身體,使他們生長發育良好,生理機能健全,達到一定得運動水準,並具有一定的對外界環境和外部刺激的適應能力,只有足夠健壯的身體才能堅持緊張的學習生活。

2.較強的獨立生活能力

小學生大部分時間從事課堂學習,上課時間很長,生活各方面要由兒童自己支配。其次,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學生的文化知識學習和道德品質的培養,教師和學生的接觸大部分是在課堂上,他們向全體兒童提出共同的要求,而對小學生的生活照顧較少。所有這些,都要求兒童不依賴老師而有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與參加集體活動的能力。

3.良好的學習習慣與獨立學習的能力

兒童入學後,學習成了兒童的主要活動。學習是在老師指導下系統地掌握知識技能和行為規範的活動。在學習過程中,兒童必須系統地掌握知識技能。他不僅要學習自己有興趣的東西,而且要學習他雖不感興趣,但是必須掌握的東西。這是說,學習和遊戲比較起來,不僅具有更大的社會性、目的性和系統性,而且從某種意義來說,還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同時,他們渴望知道更多的東西,並開始閱讀課外讀物。這就要求兒童必須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學習的能力。

4.具有控制和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

小學生的主要活動形式是學習和集體活動。紀律是每個學生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只有嚴格遵守小學生守則和學校的規章制度,達到學校和教師提出的要求,完成集體交給他的任務,克服自由散漫,才能保證教學的進行和活動的開展。為此,必須培養小學生具有控制和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

3 介紹幾種培養的方法

1.培養幼兒初步的時間觀念

大班幼兒的生活有其自身的一套作息制度。孩子都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履行一日生活程式。從某種意義上講,孩子是在被動的遵守時間,而我認為大班幼兒隨著知識經驗的豐富,有了一定的時間完成某項任務。從而使孩子從被動地遵守時間變為主動地遵守時間,做時間的主人,另外讓孩子形成時間觀念的同時,可以具體地認識一些時鐘知識,這種把認識時間與具體事項相結合的學習方法能更好地完成大綱提出的要求。

2.增強任務意識、培養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

大班一開學,我就為每個孩子準備了一個抽屜,貼上學號、姓名,裡面放著各自的學習用品(筆、紙、剪刀),幼兒在掌握如何使用、整理、保護這些用品以後,課前,他們都能根據本節課的要求拿出所需的物品,這樣不僅免去了課前繁重的準備工作,又鍛煉了幼兒的獨立能力。

向幼兒佈置簡單的家庭作業,其內容有:寫阿拉伯數字和有趣的漢字基本筆劃,說一段參觀見聞錄,編一首兒歌,剪一幅主題畫等等。除了第一、第四種作業外,其餘都是以幼兒口述,家長記錄的形式進行的,當然,這些作業都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與幼兒的學習相結合的。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幫助幼兒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而且也可以培養幼兒按時按要求完成作業的習慣。

3.爭取家長配合,家長和教師共同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適應小學學習生活。具體做法如下:

(1)請來小學教師為家長舉辦講座——“怎樣為孩子入學做準備”。

通過小學教師的舉例分析,幫助家長掌握孩子在心理、物質、生活習慣幾方面應作哪些準備。首先是心理方面,其次是物質的準備,最後是生活習慣方面的準備

(2 )與小學取得聯繫,帶領家長和幼兒到小學參觀半日活動,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減少焦慮與盲目。

(3)通過分發資料的形式為家長提供小學生行為規範和小學一年級的學習內容,使家長心中有數。

(4)舉辦“我畢業了”家園聯誼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