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從事的學習或記憶, 接受某種知識或技能的過程稱為教育。 而事實上, 還有一種學習是不需要自己的意識的, 也不必付出艱辛的努力, 就如同孩童自然學會母語一樣, 有專家稱為有意識之前的教育, 或“潛能教育時期”, 實際上, 這就是早期的大腦潛能開發時期。
孩子出生時腦發育尚未完成, 促其發育完善除全面、足夠的營養物質外, 從出生第1天開始的資訊刺激及循序漸進的功能訓練是最重要的條件。 生後腦繼續發育完善的過程, 也就是腦潛能繼續儲存的過程。 如果在胎內或出生前後某些腦細胞受到損傷或破壞,
Advertisiment
每個孩子一出世, 就是一位亟待發展的天才。 3歲前嬰幼兒的頭腦象海綿一樣具有極強的吸收能力, 大人根本不用擔心“給的太多”、“孩子負擔過重”之類的問題, 需要擔心的恰恰是給予的刺激不足, “給的過少”的問題。 大腦也遵循用進廢退的法則, 若能對大腦進行科學的開發和鍛煉, 正常兒童可以變得更聰明, 甚至成為超常兒童。 當然, 開發大腦不是簡單地要孩子識字、做算術, 而是要針對孩子大腦發育的特點進行合理而嚴格的訓練。 科學家發現, 智商的高低其實取決於腦細胞之間所建立的銜接溝通的多寡。
Advertisiment
如果將大腦比作一台電腦, 3歲前所發育的相當於電子電腦的“主機或硬體”部分, 3歲後則是其“軟體”, 即指示機器操作方法的部分。 人的頭腦接受外來刺激, 給予模式化訓練後轉變成記憶, 這種最基本而重要的資訊處理結構在3歲前即已形成。 到3歲以後, 再將以前形成的思維、意願、創造、情感等高層意識發展為“如何操作”的功能。 如果3歲以前所製造的“主機和硬體”本身不好, 到了3歲以後再去反復訓練“如何運行”就無濟於事了。
潛能的開發是無限的,
Advertisiment
腦潛能概念的提出, 不僅是早期教育、早期干預的理論基礎, 也提高了對早期教育孩子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 0至3歲對腦潛能的儲存, 比以後其他智力、體能投資都更重要。 寶寶最初3年所處的環境, 實際上塑造了他的大腦。 寶寶早期經歷的事物越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