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象與眾不同的生存之道的故事

1 大象與眾不同的生存之道的故事

大象在個體較小的時候, 沒有採取快速奔跑的方法來躲避食肉類動物的追殺, 因為大象要採取快速奔跑的方法來躲避食肉類動物的追殺, 其身材就不可能進化的如此龐大。

根據現在的大象群體對付危險的表現分析可知, 古代的大象在其身材較小的時期, 是採取團結對敵的戰術來應對食肉類動物的攻擊的。 例如, 當亞洲象的象群中的某只大象由於傷、病等原因倒下時, 象群中的其它成員會長時間地呆在它的身邊對其加以保護。 由於整個大象群體的團結、互助性極強,

Advertisiment
遠遠超出了其它種類的食草類動物, 面對食肉類動物的兇猛攻擊, 每個大象都不怕犧牲, 奮起反擊, 抗擊到底, 造成曾經捕食大象的食肉類動物很難得手, 甚至在大象的拼死反擊下傷亡慘重, 久而久之, 遠古時代的食肉類動物自然也就不敢去攻擊處於成群狀態的大象了, 以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危險。 事實上, 對於弱小的動物來講, 團結對敵是一種非常科學的生存知識, 根據生物演化唯物主義學說, 科學的生存知識是第一生存力, 由於團結對敵極大地提高了處於成群狀態大象防止自身成為食肉類動物生存資料的能力, 大象群體內部的這種生存關係提高了每個大象的生存力, 這就是生物演化唯物主義學說所揭示的基本哲理:生存關係反作用于生存力。
Advertisiment
每個大象生存力的提高, 又進而影響到大象與許多食肉類動物之間的生存關係, 因為生存力決定生存關係, 大象群體生存力的提高, 使得大象與許多食肉類動物之間的生存關係發生了本質的改變。 由於不用採取快速奔跑的方法來躲避食肉類動物的追殺, 與食肉類動物之間截然不同的生存關係使得大象可以過著相對較為悠閒的生活, 心寬體胖, 身材也逐漸進化的越來越龐大。 而斑馬、牛羚、羚羊等食草類動物的每個群體中的成員數量雖然很多, 但它們之間的生存關係遠不同於大象, 在遇到食肉類動物的攻擊時, 只會各自飛快地逃命, 當某只同伴不幸被食肉類動物死死咬住,
Advertisiment
生命處於最危險關頭時, 其它的斑馬、牛羚或羚羊雖然都配備著一對鋒利的犄角或有力的四肢, 但決不會團結一致地沖上去援助那只受到食肉類動物重點攻擊的同伴, 只是幸災樂禍地站在一邊看熱鬧, 慶倖自己這次躲過了一場可怕的劫難, 任憑同伴葬身于食肉類動物之口。

這種生存關係反作用于生存力的結果, 就是斑馬、牛羚、羚羊等食草類動物雖然個個練就了四條逃命用的飛毛腿, 但卻至今還是獅子等食肉類動物的捕食物件, 逃過了今日, 逃不過明日, 一個個最終都會被獅子等食肉類動物活活咬死, 撕碎吃掉, 不得善終, 這不能不說是對其整個種群見死不救的極端自私行為的一種報應。

Advertisiment
由於隨時需要用快速奔跑的方法來躲避食肉類動物的追殺, 那些長的高大、但奔跑速度相對較慢的個體會首先被食肉類動物捕食吃掉, 造成斑馬、牛羚、羚羊等食草類動物的身材受到很大限制, 使得它們不可能像大象那樣過著相對較為悠閒的生活, 也就難以像大象那樣進化的越來越龐大。

到了後來, 隨著大象的身材逐漸進化的龐大起來, 要想捕食大象這樣運動速度較慢、但身材、力量巨大的食草類動物, 對食肉類動物的身材、力量要求也逐漸高了起來, 大型食肉類動物如果進化的身材、力量很大, 其運動速度、靈活性就會相對較低, 捕食時自身的隱蔽性較差, 難以追捕到視力較好、奔跑迅速的斑馬、牛羚、羚羊等數量眾多的食草類動物,

Advertisiment
由於自然界中像大象這樣身材巨大的食草類動物數量相對較為稀少, 專門捕食大象不足以維持超大型食肉類動物的生存。 因此, 數量稀少、身材龐大的大象, 就成了一種在自然界中沒有天敵(除了人類)的食草類動物。

2 大象與眾不同的生存之道的故事點評

根據現在的大象群體對付危險的表現分析可知, 古代的大象在其身材較小的時期, 是採取團結對敵的戰術來應對食肉類動物的攻擊的。 由於整個大象群體的團結、互助性極強, 遠遠超出了其它種類的食草類動物, 面對食肉類動物的兇猛攻擊, 每個大象都不怕犧牲, 奮起反擊, 抗擊到底, 造成曾經捕食大象的食肉類動物很難得手, 甚至在大象的拼死反擊下傷亡慘重,久而久之,遠古時代的食肉類動物自然也就不敢去攻擊處於成群狀態的大象了,以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危險。

甚至在大象的拼死反擊下傷亡慘重,久而久之,遠古時代的食肉類動物自然也就不敢去攻擊處於成群狀態的大象了,以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危險。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