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天冷兒童易燙傷 照護3原則不留疤

寒流來襲、氣溫驟降, 為躲避寒冬低溫, 許多家長不僅減少攜帶孩童外出的頻率, 甚至出動熱飲、電毯、暖爐等各式保暖物品, 就怕嬌嫩的小寶貝感冒著涼。 但皮膚科醫師提醒, 上述“祛寒法寶”錯誤使用, 可能造成的燙傷潛在危機。 此外, 家長也應該注意孩子居家碰撞、割傷等意外, 特別是幼童皮膚細緻嬌嫩, 若外傷傷口處理、照護不當, 不僅會增加感染風險, 更容易留疤, 影響外觀及孩子的自信心, 不可不慎。

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指出, 根據門診統計資料發現, 冬天因外傷、燒燙傷而求診的幼童比例較平時約增加2成左右,

Advertisiment
且部位多以臉部、四肢居多。 但為什麼一到冬天, 孩童出現外傷、燒燙傷的機率便大幅提升呢?

趙昭明醫師解釋, 可能與冬天氣溫寒冷, 孩童外出機會降低、在家中時間長, 容易接觸高溫茶水、高溫保暖物品, 不慎碰撞家中物品有關。 由於使用機會增加, 若家長沒有加以留意、做好防護, 相當容易因一時疏忽, 即使幼童發生外傷、燙傷意外。

燒燙傷分三級 依程度處理緩傷害

若孩童不慎燙傷、受傷, 第一時間家長該如何處理, 才能降低傷害呢?趙昭明醫師表示, 如果是燒燙傷, 則需依據症狀、程度不同, 採取不同的處理常式。 一般來說, 燒燙傷可劃分為3個等級, 如患處出現單純的發紅、熱痛等症狀, 則為1級燒燙傷, 在第一時間冰敷、塗抹消炎藥膏,

Advertisiment
並保持患部清潔, 即可緩解不適,  這類型燒燙傷的傷口只要照料得宜, 便不容易留下疤痕。

若患部除了紅腫、熱痛外, 還伴隨有凸起水泡, 則屬於2、3級燒燙傷。 為避髒汙、細菌沾附傷口, 造成細菌感染, 導致傷口發炎、化膿潰爛, 建議勿自行刺破水泡。 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處理較為適宜, 不僅能降低發炎感染的機會, 更能減少留疤的可能。

碰撞外傷不需送醫?深度、範圍為考量

至於因碰撞導致的外傷、割傷, 在傷口處理常式上, 則需視傷口部位、範圍、深度作為就醫治療的考量。 若沒有出血且傷口面積不大, 只要使用生理食鹽水將傷口清洗乾淨, 再以棉棒由內往外擦乾, 並由內往外塗有助殺菌、消毒的白藥水,

Advertisiment
保持傷口清潔即可。

如傷口靠近眼周等敏感、脆弱部位;深度達1公分以上, 傷及真皮層;壓迫10分鐘後仍持續大量出血;或是因鐵銹類、海產類所致外傷, 或是有異物殘留其中難以取出。 為避免感染, 造成傷處化膿、潰爛, 應盡速至醫院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適度縫合、取出異物或注射破傷風、抗毒素, 以減少發炎感染機會、加速復原。

傷後不留疤!把握後續照護3原則

趙昭明醫師也強調, 除了視傷口情況決定是否送醫外, 傷口的後續照護也非常重要。 尤其是傷口深度較深、第2、3級燒燙傷, 由於傷及皮膚真皮層, 在傷口恢復時, 出現後遺症的機率相對較高。 不但容易因色素沉澱, 出現膚色不均問題, 若傷口照護不當, 很容易會有皮膚攣縮使表層出現凹陷,

Advertisiment
或是肌膚凹凸不平的情形出現。

因此, 要避免、減少上述可能影響外觀、造成破相等後遺症發生, 需要把握以下三原則:

原則一:做好防曬, 避免傷口曝曬於紫外線下加速色素沉澱。

原則二:減少刺激摩擦皮膚。

原則三:在傷口收痂、沒有滲出物, 轉為非開放性傷口後(視燒受傷程度而定, 恢復期短為1周, 長可至1個月), 不妨可選擇使用人工皮, 除了避免搔抓傷口外, 目前也有能使肌膚上皮組織維持平衡狀態的藥物、凝膠來幫助傷口維持一定的濕潤度, 使肌膚修復, 減少疤痕的生成。

防過敏不適!孩童傷口照護選天然成分

不過, 要注意的是, 孩童的肌膚與成人不同, 更加細緻嬌嫩, 也更為敏感。 因此, 在傷口的照料和疤痕照護上,

Advertisiment
更要小心謹慎、溫柔對待, 並挑選安全溫和、低敏、不刺激的成分較為適宜。 例如, 有舒緩、滋潤肌膚、減少紅印作用, 且溫和不刺激, 取自蘆薈、燕麥等天然植物的萃取物;或是能平衡膠原蛋白生長的洋蔥萃取精華;以及能説明肌膚保濕、促進皮膚組織新生的尿囊素與黏多糖質等, 都是適宜孩童使用且有效的溫和成分。

醫師小叮嚀

趙昭明醫師強調, 各式各樣的外傷、燙傷意外, 其實都可以避免。 提醒家長, 除了在孩子外出活動、使用高溫茶水、保暖器具、放置熱燙物品時, 小心謹慎、多加防範留意外, 更要加強居家環境的防護。 譬如, 於傢俱尖銳處貼防撞條、海綿等事物, 並主動告知、教育寶貝特定物品、行為的危險性, 都有助避免憾事發生。如果意外還是不小心發生,就要選擇正確及適合處理傷口的方式及產品,才能傷後不留疤!

都有助避免憾事發生。如果意外還是不小心發生,就要選擇正確及適合處理傷口的方式及產品,才能傷後不留疤!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