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兒童的苦惱

我認識一個小女孩, 她的父母給她一個十分出眾的名字, 讓我們暫時叫她做“‘超人’。

超人精靈可愛, 聰明伶俐, 是家人及老師的寵兒。 但她有一個毛病, 就是愛哭。

很小的事情, 像鉛筆芯突然斷了, 或皮鞋的帶子打了結, 或她的書桌被人收拾過, 都可令“超人”眼淚盈眶, 哭泣不止。

“超人”的父親是物理教授, 卻無法理解女兒的個性。 他說, 女兒見過很多大場面, 慣于應付各種環境的壓力, 對著一千人表演鋼琴獨奏都從容淡定, 怎么對毫不重要的生活小節, 卻完全失去控制?

這真是個有趣的謎。

怎么一個八歲的小女孩可以面對萬眾,

Advertisiment
卻無法容忍生活上的小挫折?

要找出謎底, 首先要從“超人”的名字開始, 超人名為“超人”, 可見這名字帶著父母對她多少的期望。 由出生的一刻起, 父母為她安排一切有益身心發展的活動, 給她準備最適當的環境, 加以栽培。 父母喜歡古典音樂, “超人”的嬰兒室也天天播放著莫扎特與巴赫。 父親頭腦精密, 女兒的玩具也全部是發展腦力的益智游戲;母親精通幾種語言, 女兒的故事書也備有中、英、法、德語版本。

這是一個在放大鏡下長大的孩子, 她的一舉一動, 一言一行, 都逃不過父母的苦心觀察, 刻意啟發。

大便時聽音樂

“超人”大便不暢, 父母給她買個會唱歌的馬桶, 她每次拉屎, 馬桶就會唱起歌來回應, 讓她拉得開心。

Advertisiment
好在馬桶唱的不是古典音樂, 否則“超人”長大后每上音樂會, 就馬上聯想起要上廁所, 父母要女兒做音樂家的夢想, 豈不變成笑話?

“超人”身負重任, 其心理負擔可想而知。 她是個乖孩子, 心甘情愿地走上父母為她安排的道路。 七八歲的小小年紀, 就參加天才兒童的獨奏會, 博得掌聲滿場。 父母對她的厚望, 更形迫切。

父親說:“‘超人’在班上考第二名, 我鼓勵她下次一定要考第一。 ”

一個永遠向上的孩子, 其實像一匹馬場上的賽馬, 被人罩上眼罩, 只能望著目標奔跑, 不可旁視。 在這樣絕對理智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 當然無法接受這世界不完整之處, 因此, 生活上稍一出錯, 就觸發起內心無比的憤怒, 無比的控訴。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米勒(alicemiller),

Advertisiment
專門探討兒童的內心世界, 她的一本名著《天才兒童的苦惱》, 寫盡兒童的悲哀。

米勒所指的“天才兒童”, 并非一定是天生具有特別天賦的孩子, 米勒認為, 我們所有人在兒童時代, 都得要具有特別的才干, 才可以應付父母對我們的各種要求。

米勒認為成人的困擾, 大部分與兒時的經驗有關。 父母的愛, 很多時都與“賞識”不能分割, 孩子為了獲得父母的愛, 一生下來就知道要凡事達到父母的期望, 否則就會失去父母的賞識, 也同時失去他們的愛。 漸漸地, 孩子學會再也不以自己的感覺為感覺, 只求獲得父母的賞識。

為形象而活

這些孩子長大后, 對整個世界也是具有同樣心態, 他們需要站在世界的之巔,

Advertisiment
受全人類的贊揚, 他們當然也對自己萬分欣賞。 這些人一旦從高處跌下或經歷做人必經的正常階段, 如生老病等, 就會陷入無比的低潮。 因為他們無法忍受一個不是十全十美的自己。

其實我們大部分人都是為一個形象而活, 很少人真的會讓自己接觸內心真正的感覺, 尤其是令我們失去“好孩子”形象的感覺。 我們的自我評價, 大部分都是根據自己的成就、美貌或突出之處, 很少會安于做個平凡而深知自己七情六欲的人。 因為我們從孩童時候就知道, 為了要獲得父母的愛, 我們需要突出自己。

《天才兒童的苦惱》寫于一九七八年, 至今仍是一本暢銷書, 米勒在一九九四年這書再版時重新寫了一篇自序, 強調父母對孩子的暴行,

Advertisiment
除肉體之外, 還有更大部分是微妙的心理控制。 而且這種控制, 是不自覺地一代一代傳下去的。

單從我們的名字, 也可以看到上一代放在我們身上的壓力。 中國人命名, 不是要揚名聲顯父母, 就是要超群脫俗, 總得要有過人之處。 年僅八歲的“超人”, 在下意識中知道, “超人”之路并不好走, 因此一有機會, 就得放聲大哭。

她能夠哭泣是件好事, 至少可以讓心中的壓力有個出路。 但是, 慢慢地, 她學會了怎樣控制哭泣, 她就將把自己的感覺埋藏得更深。

妙的是, 低潮或神經緊張的狀態, 很多都是因為內心強烈的感覺無法流露之故。

未必事事完美

艾里克森的弟子查夫基(jeffreyzeig)認為, 極度沮喪的人, 大部分都無法接受自己或生活上的不完美, 因此,他的心理治療,常刻意地把“不必完美”的觀念,灌輸到病人的意識中。

我參加過他的一次催眠示范,他先讓病人放松,然后用十分溫和的聲音把病人帶入催眠境界:“我要你集中思想,找尋這個世界的不完美之處……做人的不完美之處……不單要想,還要去欣賞這些不足之處……日本的著名陶瓷藝人,在完成一件完美的作品后,故意把一角弄破,不讓它完美……最精巧的波斯地毯,在將完成時,織造藝人刻意把繩結打錯……我在編制兩卷書籍時,也特別在每一卷書籍內,故意加上錯誤,因為,我不喜歡十全十美……”

查夫基這一番推廣“不必完美”的催眠法,頗有值得懷疑之處,不知道他是為自己的書籍做廣告,還是出版后發覺真有錯誤,乘機為自己找個借口。無論如何,事事追求完美,是我們大部分人一輩子鑲在頭上的金剛箍。這金圈子一天不除下,我們一生也不得自由。

我也建議“超人”爸媽,為女兒起個新名字,叫小花貓也好,小黃狗也好,八歲的孩子應與動物為伍,跳跳叫叫的。一個孩子過早背上那征服世界的使命,擔子實在太重了。

因此,他的心理治療,常刻意地把“不必完美”的觀念,灌輸到病人的意識中。

我參加過他的一次催眠示范,他先讓病人放松,然后用十分溫和的聲音把病人帶入催眠境界:“我要你集中思想,找尋這個世界的不完美之處……做人的不完美之處……不單要想,還要去欣賞這些不足之處……日本的著名陶瓷藝人,在完成一件完美的作品后,故意把一角弄破,不讓它完美……最精巧的波斯地毯,在將完成時,織造藝人刻意把繩結打錯……我在編制兩卷書籍時,也特別在每一卷書籍內,故意加上錯誤,因為,我不喜歡十全十美……”

查夫基這一番推廣“不必完美”的催眠法,頗有值得懷疑之處,不知道他是為自己的書籍做廣告,還是出版后發覺真有錯誤,乘機為自己找個借口。無論如何,事事追求完美,是我們大部分人一輩子鑲在頭上的金剛箍。這金圈子一天不除下,我們一生也不得自由。

我也建議“超人”爸媽,為女兒起個新名字,叫小花貓也好,小黃狗也好,八歲的孩子應與動物為伍,跳跳叫叫的。一個孩子過早背上那征服世界的使命,擔子實在太重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