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失衡的家庭關係讓孩子只想逃離

諾諾是一名重點校的尖子生, 是爸爸媽媽的驕傲。 初中畢業, 以諾諾的學習成績本可以直升本校高中部, 但在報名的時侯, 他卻提出要去讀中專或職業高中的要求。 可以想見, 兒子的這一決定有如晴天霹靂, 震驚了爸爸媽媽, 他們怎麼也沒有想到孩子會有這樣的想法。 隨後, 無論經歷了怎樣的勸說與威脅, 諾諾始終堅守著自己的想法。

諾諾說:“我就是想早一點離開這個家, 要是讀中專, 三年之後我就可以獨立了。 但是如果上大學, 我就要在家呆七年, 想一想都覺得受不了。 ”

臨床診斷:親子關係優於夫妻關係讓孩子的心靈失衡

Advertisiment

經過深入瞭解發現:諾諾媽媽的全部生活幾乎都是在圍著兒子轉, 諾諾小學的時候, 她為了讓孩子上一所不錯的學校, 寧可與丈夫分居, 帶著孩子住進了與同事合租的緊鄰學校的房屋。 初中階段好不容易一家人開始了正常的家庭生活, 但是媽媽依然努力為諾諾創設著她認為最好的環境, 她不允許爸爸的朋友來訪, 不允許大嗓門的爸爸在家裡大聲說話, 不允許爸爸看足球。 在對爸爸無數個限制的基礎上, 媽媽自己也放棄了許多個人愛好。

爸爸媽媽付出的這些, 諾諾都看在眼裡, 他明白爸爸媽媽的用心, 但是這種狀況讓他非常內疚, 覺得是自己的存在影響了爸爸媽媽的關係。 從上初中起,

Advertisiment
諾諾就總是喜歡在學校裡磨蹭, 他常常會等到最後一位同學離開了才走出學校大門。 很多時候, 他更願意一個人在街上閒逛, 他希望自己不在家的時候, 爸爸媽媽能夠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至少, 這段時間爸爸可以大聲說說話, 媽媽可以看一些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 諾諾不喜歡被爸爸媽媽像豢養小寵物一樣的看管著, 他希望家裡的每個人都能夠有自己的生活, 都能夠自由一些。

失衡的家庭關係讓孩子感覺到壓迫感

諾諾的逃離看似幼稚, 卻暴露了這個家庭結構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失衡的家庭關係。 很顯然諾諾的媽媽對兒子的投入過度, 使得她與丈夫的關係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疏離, 原本相對均衡的三人關係,

Advertisiment
現在已經變得有些扭曲, 不再穩固了。 雖然這個案例並沒有直接表現這對夫妻婚姻關係中存在的潛在問題, 但是貌似受益的諾諾卻真真切切地承受著沉重的壓迫感。 年少的他, 沒有別的選擇, 只有用脫離來減緩這種壓迫感的存在。

媽媽不願放開孩子的手 讓孩子無所適從

年齡小的時候, 孩子們需要從父母那裡獲取更多的愛與安全感, 隨著孩子身心發展的日漸成熟, 他們的需要也在逐漸發生變化, 需要尋找更加適合自己的成長空間, 但是由於為人父母的成年人自己心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我們總是不願意放開孩子的手, 依然喜歡緊緊地將孩子拴在身邊, 從而抑制了孩子心理斷奶的動力。 與此同時,

Advertisiment
由於情感捲入過多, 也使得孩子總是游離于獨立的願望與難以脫離父母管束的矛盾之中, 一方面是自然成長的規律, 一方面是親子之情的過度輸入, 所有的這些矛盾, 使得孩子難以應對, 無法解決, 它的長期存在, 勢必會形成一種動力, 推動著孩子做出一些即幼稚又驚人的舉動。

育兒建議:媽媽找回自我 重塑健康平衡的家庭關係

健康的家庭, 依賴於適度的家庭模式, 而每一位元成員對自己的角色定位則是形成家庭關係模式的基礎。 換句話說, 就是丈夫、妻子、父親、母親、兒子都要各司其職, 不過度沉迷于某個單一的角色, 也不過分遺漏另一個角色。

媽媽要找回自我 認識和滿足自己真正的需求

心理學家韋恩·戴爾在《幸福的利己主義者》一書中這樣寫道:“有一個事實非常重要。

Advertisiment
那就是如果媽媽認為子女比自己還重要, 這樣的媽媽就會成為完全沒有幫助的媽媽。 因為那樣等於是教育子女:別人比自己重要, 自己只要待在家裡就行了, 不用去發揮自己的能力。 ”

諾諾媽媽的行為實質上是在否定自己, 因為一切為孩子而做, 很少甚至一點也不為自己去做, 她也有學會認識自己和滿足自己真正的需求。 這樣的愛很容易成為一種需要回饋的索取型的“偽愛”。 而當媽媽真正地接納了自己, 瞭解自己的內心需求, 能與自己建立有效連結, 才會對自己和孩子的需求始終保持覺察, 知道自己愛的是孩子本身, 而不是別的什麼。

媽媽認識到夫妻關係應優於親子關係

由於諾諾媽媽過度投入親子關係而忽略夫妻關係,直接造成了孩子的心理壓力。當孩子很自然地形成了需要獨立空間、自主成長的動機時,母親的“不離不舍”讓他難以動彈。與此同時,丈夫很少感受到妻子對自己的關注,也逐漸被動地淡化著丈夫的身份。因此諾諾的母親首先需要在意識中提示自己的妻子責任,提高對夫妻關係的敏感度;在行為中增加一些妻子特有的行動內容;在語言中儘量注意減少指令型,而是採用夫妻協商性語言。而孩子也需要從父母的夫妻關係中學習一些親密關係的相處之道,

父母要還孩子獨立的空間

諾諾的年齡正處於青春萌動的時期,對於家庭有著依賴,卻又非常需要獨立成長的空間,家長應當看到這一點,給孩子隱私的權利和自我的空間。首先,建議從減少關注的內容開始,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兒,例如吃、穿等,父母就不可以管理得過於嚴謹。孩子通常都是在獨立自由的空間中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信任,感受著輕鬆的生活,承擔著成長的責任的。其次,嘗試改變與孩子之間的語言交往內容,將孩子視為有自己獨立思想的人,改指導性語言為平等交流性語言。

當孩子能夠感受到自主、自由、被尊重的時候,他自然就不會選擇逃避,而是會主動融入家庭之中,成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並起到協調父母關係、親子關係的作用。

(本案例系真人真事,其身份已隱去)

由於諾諾媽媽過度投入親子關係而忽略夫妻關係,直接造成了孩子的心理壓力。當孩子很自然地形成了需要獨立空間、自主成長的動機時,母親的“不離不舍”讓他難以動彈。與此同時,丈夫很少感受到妻子對自己的關注,也逐漸被動地淡化著丈夫的身份。因此諾諾的母親首先需要在意識中提示自己的妻子責任,提高對夫妻關係的敏感度;在行為中增加一些妻子特有的行動內容;在語言中儘量注意減少指令型,而是採用夫妻協商性語言。而孩子也需要從父母的夫妻關係中學習一些親密關係的相處之道,

父母要還孩子獨立的空間

諾諾的年齡正處於青春萌動的時期,對於家庭有著依賴,卻又非常需要獨立成長的空間,家長應當看到這一點,給孩子隱私的權利和自我的空間。首先,建議從減少關注的內容開始,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兒,例如吃、穿等,父母就不可以管理得過於嚴謹。孩子通常都是在獨立自由的空間中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信任,感受著輕鬆的生活,承擔著成長的責任的。其次,嘗試改變與孩子之間的語言交往內容,將孩子視為有自己獨立思想的人,改指導性語言為平等交流性語言。

當孩子能夠感受到自主、自由、被尊重的時候,他自然就不會選擇逃避,而是會主動融入家庭之中,成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並起到協調父母關係、親子關係的作用。

(本案例系真人真事,其身份已隱去)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