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5個層次, 分別是打招呼、講事實、談想法、分享感受和敞開心扉。 孩子小的時候, 與父母的溝通無所不談, 處於最高層次, 即敞開心扉,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 親子關係悄然發生變化, 層次逐漸降低, 有的甚至處於打招呼的層次。 這樣的變化是如何發生的?
充滿敵意的房門武女士今年38歲, 是一家印刷企業的業務主管。 她找到我諮詢, 是希望弄明白女兒為什麼不願意和她說話。 她說:“我女兒悅悅上初二, 住校, 週末回家。 她學習很緊張, 學校伙食又不好, 所以, 從週一到週五, 我每天都在計畫週末做什麼好菜給她吃。
Advertisiment
說著說著, 武女士流下了眼淚。 她不大情願地告訴我, 她的丈夫林先生近來好像也不大願意跟她說話, 不得不說時, 也是越簡練越好, 所以, 她在家有被孤立的感覺, 尤其是看到丈夫和女兒聊得火熱的時候。 “前天晚上, 我在拖地板, 他們父女倆在電腦前下載電影, 聊得可開心了, 說了一大堆外國電影, 好像他倆對奧斯卡獲獎電影都很熟悉。
Advertisiment
我問:“悅悅小時候跟您的關係怎麼樣?”
武女士說:“那還用說, 當然是非常非常的好!她什麼事都問我, 做什麼都要徵求我的意見。
Advertisiment
我注意到, 武女士在描述自己的苦惱時只強調悅悅不懂事, 而刻意回避丈夫的態度, 或許她是不想承認自己是家裡的少數派吧。 無疑, 她是一個不善於溝通的母親和妻子。 因為悅悅正值青春期, 思想單純, 行為直接, 才更容易激怒媽媽。 看來, 武女士需要學習溝通的基本原理, 而第一步, 就是幫她理解悅悅的冷漠。
孩子在自我保護我告訴武女士,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5個層次,
Advertisiment
比如, 你認識一個新朋友, 要做的第一件事通常是打招呼:“你好!”接下來你會問一些問題:“你是哪裡人?做什麼工作?”等等。 這是第二個層次, 談事實。 然後你會和新朋友交談。 “為什麼你來諮詢?”對方回答:“我想知道怎麼與孩子更好地相處。 ”這是溝通的第三個層次, 談想法。 如果在談想法的過程中, 你發現自己贊同對方的想法, 對方也認為你的想法很有意思, 彼此就有可能產生好感, 於是談更多話題, 談著談著開始互相交流一些生活的感受, 表達當時的心情, 這樣, 你們的溝通就進入到了第四個層次, 談感受。 到後來, 如果你覺得他比誰都更理解你, 當你情緒低落、需要支援,
Advertisiment
“親子溝通很特殊, 層次是倒著的。 ”我解釋道, “孩子小的時候, 與父母無所不談, 處於溝通的最高層次, 即敞開心扉,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 親子關係悄然發生變化, 層次逐漸降低, 有的甚至處於打招呼的層次, 無話可說。 ”
武女士說:“沒錯, 悅悅就是這樣, 回到家只喊一句‘我回來了’, 然後就回自己的房間。 我感覺, 現在我們母女的關係似乎比第一層次還要低, 簡直到了仇視的地步!”
我告訴武女士,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 父母就是天和地, 是很安全的, 這時的他,對父母敞開心扉,願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一切感受和想法,有什麼就說什麼。從什麼時候孩子開始拒絕跟父母溝通了呢?當他覺得沒有安全感的時候。孩子一旦在父母這兒得不到安全感,就不再敞開心扉了。
“其實,變化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我說,“孩子的成長過程總是伴隨著制約。比如孩子哭泣的時候,父母制止道:‘為什麼總是哭?不許哭!’在孩子大笑的時候父母又呵斥道:‘有什麼好笑的,不許笑!’那麼孩子和世界的溝通方式就會漸漸發生變化。孩子會漸漸得出結論:情感不能隨便表達,爸爸媽媽認為我不夠乖或不夠勇敢,於是不再跟父母分享感受。等孩子長大一些,放學回家跟父母抱怨老師不好時,如果父母馬上站在成人立場上批評孩子,要求孩子尊重老師,孩子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孩子會想,我說出自己的想法是危險的,會受到父母的打擊,於是不再跟父母談想法。剩下什麼呢?只剩下講事實和打招呼了。比如:‘媽媽,給我50元錢,要交資料費。’‘爸爸,這是我的成績單,請簽字。’隨著安全感的進一步流失,到最後,親子溝通就只剩打招呼了。‘媽,我回來了。’然後把自己的房門關上,拒絕溝通。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
“最嚴重的是什麼?”武女士急問。
“是離家出走,逃離不安全的家。”我說。
“可是,悅悅跟同學總是聊得眉飛色舞的,偏偏對我……”
我說:“悅悅拒絕溝通,並不是與您對抗,她只是在保護自己。父母經常不理解不支持,不斷打擊,孩子的自我價值就會越來越低,一旦她的自我價值感降到最低,就有可能出現自殘、自殺等極端行為。為了保護弱小的自我,她乾脆用拒絕溝通來躲避被打擊。所以,關閉您家裡那扇敵意之門的人,不是悅悅,而是您自己。”
改變自己是正途
通過兩個小時的耐心解釋,武女士終於承認自己缺乏對悅悅的認同和理解。她說:“既然悅悅不願和我說話是因為她內心缺乏安全感,那麼我該怎樣彌補呢?她冷落我倒也罷了,我總不能讓她有心理缺陷啊!”
我告訴她,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關鍵是要給孩子增加心理營養。
“心理營養?什麼意思?”
我說:“心理營養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指的是孩子的心理成長需要父母提供相應的説明。心理營養足夠的孩子,有愛的能力,能獨立自主,有安全感,有價值感,能夠與人很好地交際。心理營養不夠,孩子往往表現出情緒不穩定,人際關係有問題,有些出現偏差行為,做出傷人傷己的事,跟父母也沒有太多的情感聯繫。”
我進一步解釋,孩子在0~3個月時,是增加心理營養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父母首先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要及時照顧他,親切地抱他、撫摸他。其次,讓孩子擁有一個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通常情況下,這個人是媽媽。如果媽媽沒有接納、重視孩子,孩子又找不到替代者,他將一生尋覓。“一旦孩子缺乏心理營養,後果很嚴重,就像一個缺水的人,乾渴會逼迫他不停尋找水源,即使他遇到的是髒水、毒水,也會毫不猶豫地喝下去。
武女士說:“可是,悅悅已經是一個初二學生了,現在再來增強她的安全感,還來得及嗎?”
我說:“心理營養可以在後續的人生裡不斷彌補,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重新獲得心理營養的難度也會越來越大。”
武女士說:“再難也要補救啊!您快說說,我該怎麼做?”
我說:“補救的唯一方法就是您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觀念和言行,但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您必須持之以恆。”
我向她提出以下3條建議:第一,閱讀心理學書籍,完善自我,提升溝通水準。
第二,放下家長的架子,不要事事指導、提醒,而要把悅悅當“妹妹”看,多認同她的感受,設身處地地為她著想。提供建議時,少用“你應該”“你怎麼能”等句型,多用“我覺得”“如果我是你”等句型,讓悅悅感受到被接納、被尊重、被理解。
第三,著力經營與丈夫的關係。人是感情動物,需要與別人有感情聯繫,如果沒有感情聯繫,人就會充滿恐懼。孩子如此,成人也如此。所以,父母經營好婚姻對孩子非常重要。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父母間良好的關係。父母關係好,孩子自然開心,因為孩子的世界就是他的父母。如果父母經常吵架,經常相互指責,或冷漠相待,孩子就會害怕,而他不會表達害怕時就會出現許多古怪的行為。
聽了我的建議,武女士頻頻點頭,似有所悟。她忽然又問:“如果我改變了自己,悅悅不買帳怎麼辦?如果她爸爸不配合怎麼辦?”
我笑道:“您放心,心理學原理是,當一個人內心缺少什麼,會本能地尋找,直到找到為止。悅悅正在拼命尋找安全感、認同感和尊重感,怎麼會不接受您的改變呢?同樣,她爸爸也在等待您的改變,只要您改變一點點,他們都會敏感地察覺到,迅速與您互動。在這種良性互動中,您的家會越來越和美。”
這時的他,對父母敞開心扉,願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一切感受和想法,有什麼就說什麼。從什麼時候孩子開始拒絕跟父母溝通了呢?當他覺得沒有安全感的時候。孩子一旦在父母這兒得不到安全感,就不再敞開心扉了。
“其實,變化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我說,“孩子的成長過程總是伴隨著制約。比如孩子哭泣的時候,父母制止道:‘為什麼總是哭?不許哭!’在孩子大笑的時候父母又呵斥道:‘有什麼好笑的,不許笑!’那麼孩子和世界的溝通方式就會漸漸發生變化。孩子會漸漸得出結論:情感不能隨便表達,爸爸媽媽認為我不夠乖或不夠勇敢,於是不再跟父母分享感受。等孩子長大一些,放學回家跟父母抱怨老師不好時,如果父母馬上站在成人立場上批評孩子,要求孩子尊重老師,孩子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孩子會想,我說出自己的想法是危險的,會受到父母的打擊,於是不再跟父母談想法。剩下什麼呢?只剩下講事實和打招呼了。比如:‘媽媽,給我50元錢,要交資料費。’‘爸爸,這是我的成績單,請簽字。’隨著安全感的進一步流失,到最後,親子溝通就只剩打招呼了。‘媽,我回來了。’然後把自己的房門關上,拒絕溝通。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
“最嚴重的是什麼?”武女士急問。
“是離家出走,逃離不安全的家。”我說。
“可是,悅悅跟同學總是聊得眉飛色舞的,偏偏對我……”
我說:“悅悅拒絕溝通,並不是與您對抗,她只是在保護自己。父母經常不理解不支持,不斷打擊,孩子的自我價值就會越來越低,一旦她的自我價值感降到最低,就有可能出現自殘、自殺等極端行為。為了保護弱小的自我,她乾脆用拒絕溝通來躲避被打擊。所以,關閉您家裡那扇敵意之門的人,不是悅悅,而是您自己。”
改變自己是正途
通過兩個小時的耐心解釋,武女士終於承認自己缺乏對悅悅的認同和理解。她說:“既然悅悅不願和我說話是因為她內心缺乏安全感,那麼我該怎樣彌補呢?她冷落我倒也罷了,我總不能讓她有心理缺陷啊!”
我告訴她,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關鍵是要給孩子增加心理營養。
“心理營養?什麼意思?”
我說:“心理營養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指的是孩子的心理成長需要父母提供相應的説明。心理營養足夠的孩子,有愛的能力,能獨立自主,有安全感,有價值感,能夠與人很好地交際。心理營養不夠,孩子往往表現出情緒不穩定,人際關係有問題,有些出現偏差行為,做出傷人傷己的事,跟父母也沒有太多的情感聯繫。”
我進一步解釋,孩子在0~3個月時,是增加心理營養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父母首先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要及時照顧他,親切地抱他、撫摸他。其次,讓孩子擁有一個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通常情況下,這個人是媽媽。如果媽媽沒有接納、重視孩子,孩子又找不到替代者,他將一生尋覓。“一旦孩子缺乏心理營養,後果很嚴重,就像一個缺水的人,乾渴會逼迫他不停尋找水源,即使他遇到的是髒水、毒水,也會毫不猶豫地喝下去。
武女士說:“可是,悅悅已經是一個初二學生了,現在再來增強她的安全感,還來得及嗎?”
我說:“心理營養可以在後續的人生裡不斷彌補,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重新獲得心理營養的難度也會越來越大。”
武女士說:“再難也要補救啊!您快說說,我該怎麼做?”
我說:“補救的唯一方法就是您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觀念和言行,但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您必須持之以恆。”
我向她提出以下3條建議:第一,閱讀心理學書籍,完善自我,提升溝通水準。
第二,放下家長的架子,不要事事指導、提醒,而要把悅悅當“妹妹”看,多認同她的感受,設身處地地為她著想。提供建議時,少用“你應該”“你怎麼能”等句型,多用“我覺得”“如果我是你”等句型,讓悅悅感受到被接納、被尊重、被理解。
第三,著力經營與丈夫的關係。人是感情動物,需要與別人有感情聯繫,如果沒有感情聯繫,人就會充滿恐懼。孩子如此,成人也如此。所以,父母經營好婚姻對孩子非常重要。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父母間良好的關係。父母關係好,孩子自然開心,因為孩子的世界就是他的父母。如果父母經常吵架,經常相互指責,或冷漠相待,孩子就會害怕,而他不會表達害怕時就會出現許多古怪的行為。
聽了我的建議,武女士頻頻點頭,似有所悟。她忽然又問:“如果我改變了自己,悅悅不買帳怎麼辦?如果她爸爸不配合怎麼辦?”
我笑道:“您放心,心理學原理是,當一個人內心缺少什麼,會本能地尋找,直到找到為止。悅悅正在拼命尋找安全感、認同感和尊重感,怎麼會不接受您的改變呢?同樣,她爸爸也在等待您的改變,只要您改變一點點,他們都會敏感地察覺到,迅速與您互動。在這種良性互動中,您的家會越來越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