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zuo no die”(不作不死)是當下的網路流行語。 可是, 你知道嗎?
其實, “不作不死”並非新生詞彙, 老話兒也有很多對“作”的調侃, 比如“耗子舔貓鼻子, 作死”“作得緊, 死得快”。 我們小時候調皮、膩歪, 也被大人罵過:“這孩子怎麼這麼‘作’!”
到底什麼是“作”呢?“作”就是誇張的、過度的、越界的行為, 當事人自以為很正當, 而別人卻覺得不僅過分, 甚至還帶著幾分變態。 過馬路不看紅綠燈;發生一點小衝突, 就升級動武;沒事找事;矯情起來沒完沒了;酒後駕車;碰瓷兒……生活中, “作”比比皆是。
於是, “作禍”“作妖”“作死”, “作”成了一種病態的人性☆禁☆遊☆禁☆戲。 我們不禁要問:人究竟為什麼要“作”呢?
Advertisiment
在成長過程中, 我們不可避免地要經歷各種創傷, 父母的教養、老師的態度、同學的關係、某個場合的尷尬等等, 都會使小孩子遭受創傷。 創傷感受、記憶到的場景、情緒、觀點會形成情結, 如“自卑情結”“母親情結”“完美主義情結”。 當情結膨脹到一定程度時, 就會找機會發作, 左右人的行為, 進入“作”的狀態, “好日子不好好過”“好話不能好好說”, 作得那叫一個妖道, 簡稱“作妖”。
有這樣一對新婚小夫妻, 妻子要求丈夫每次做☆禁☆愛前, 都跪著哀求自己:“求求你, 讓我……”丈夫屈辱地膜拜跪求, 妻子氣勢淩人地高高在上, 很快, 丈夫對性事完全沒了興趣, 連碰都不想碰妻子一下。 其實, 妻子就是受了消極母親情結的影響,
Advertisiment
原來, 這位妻子剛進入青春期時, 父母離婚, 媽媽對她及周圍人哭訴, 自己在丈夫眼裡就像是狗屎。 “在丈夫眼裡像是狗屎”成了她消極母親情結的一個焦點, 每每想起這句話, 她仿佛看到母親屈辱的淚, 心中不禁打顫。 於是, “我不要被男人看成狗屎”演變成了新的情結, 更加深了她的低資格感。 表面上, 妻子是對丈夫不滿意, 嫌棄他的身材和相貌, 對他提各種要求。 其實, 內心深處是對自己資格感的質疑, 缺乏自我確認, 她把性作為女人的特權, 用追求比其他女人更被寵愛的虛榮和強勢掩蓋低資格感。
然而, 妻子並沒有意識到, 自己的“作”給丈夫帶來的屈辱和心理打擊。
Advertisiment
人很容易出現自我中心自我神化狀態, 這也是“作”的一個根源。 我們可以把自我神化的人分為兩個群體:青春期的孩子和成年人。
青春期的孩子們大腦神經系統全面升級, 會給他們帶來諸多的突破願望和強烈的冒險動機。 此時, 他們的自我中心、自我神化凸顯,
Advertisiment
一個大二男生進入藏區, 本感覺不適的他看到草地上有一隻小動物, 興奮異常, 把旁人“行動一定要慢”的囑咐扔到一邊, 抱著相機, 快步跳過小溝去拍照, 結果憋得喘不上氣, 差點窒息死亡。 這個男生就屬於典型的青春期自我神化。
Advertisiment
除了青春期的孩子, 成年人也會有自我神化的“作”。 每個人都有這樣一個心理功能:把自己期望的那個完美的自己放在內心的佛龕上, 粉飾他, 朝拜他, 讓自己對外的言行舉止貼近他, 期待別人也能看到並認可他。 如果我們不能清晰分辨神化的自己與現實的自己, 就會自以為是“神”, “作禍”就不可避免了。
有一個醫生強烈推薦一位腿疼的患者做手術, 但是他卻忽略了病人心臟的健康狀況,結果病人死在了手術臺上。院長罵他:“你怎麼手這麼欠,人家病人沒想做手術,你非勸人家做,你這不是‘作’禍嗎?”可是,在這個醫生的內心,懊悔之餘還有很大的不甘心,他認為自己有足夠的能力解除病人腿疼的痛苦,只是忽視了其他身體健康因素。而這個醫生之所以忽視病人身體的整體狀況,是因為他在那個時刻被自我神化催眠,過於自信,最終“作”出了悲劇。
此外,我們會經常聽到,“別人家”的孩子、丈夫、妻子如何如何,人很容易把伴侶、孩子看成是自己的延伸價值,是自我價值的一部分,所以,自我神化需要伴侶、孩子配合,達成當事人的心理需要,如果沒有清楚的心理界限,就會脅迫伴侶、孩子來滿足自己內心的完美需求,那“作”也一定伴隨其中了。
一位追求完美的媽媽以兒子的優異成績為傲,當考上了重點大學的兒子自己辦退學回家時,她幾乎瀕臨崩潰:“為什麼會這樣?”兒子冷漠地告訴她:“從小到大你以我的成績顯擺自己,我成了你顯擺的工具,我現在不再做你的工具了!”到底誰在“作”?很顯然,媽媽“作”在前,青春期兒子“作”在後。
“作死”:死亡衝動每個人都有死亡恐懼,深深地埋藏在內心底層,以至於在意識層面並沒有覺察。死亡恐懼帶給人焦慮,面對這種焦慮,人的應對方式會有不同,其中就有以“挑戰死亡”“死亡衝動”的方式,試圖減緩或消除內心不斷膨脹的焦慮,如在禁止游泳的水域游泳、碰瓷兒、吸毒販毒等。這也是一種“作”,叫做“作死”。
2014年世界盃的賽場上,巴西對德國,7比1的大比分讓許多人難以置信,但那是事實。從心理角度理解,巴西隊無意識地“作”了一把,而且是死亡衝動導致的“作”。我們看到,巴西隊已經丟失了自己的獨特性,他們精湛美妙的桑巴風格遺失殆盡,教練自感自己的隊伍實力不足,又掛不住被評判的面子,恐懼失敗,太焦慮了,於是便策劃了一場瘋狂攻擊的戲碼,企圖快速打敗德國隊。這無異於一場投機冒險的攻擊,這種“作”法,在作風嚴謹、體能超好的德國隊面前必然是全線崩潰。
“作”成垃圾人:大腦短路,情緒失控在面對一般的問題和突然狀況時,人們通過比對以往解決問題的經驗,足以輕鬆應對。但是,遇到刺激事件或經驗中的創傷情緒時,人們往往會大腦短路,情緒失控,來不及思考就開始行動。幾句話不對付,就大發雷霆;開車上路,遇到被別而開逗氣車,謾駡攻擊……這些在旁人看來小事一樁,當事人卻怒不可遏,這種“作”就是情緒失控所致。
有一段時間裡,微信上盛傳有關“垃圾人”的文章,所謂“垃圾人”基本都是情緒失控的人。“垃圾人”帶著恐懼、憤怒、失望、沮喪、妒忌等等情緒,隨時爆發。如果他們是陌生人,我們很容易避開,可他們經常就是重要親人或一起工作的同事、合作夥伴,我們就很容易被影響了。
一個工作壓力太大而疲憊不堪的丈夫,帶著強烈的負性情緒回到家裡,他的臉色讓妻子很不舒服,孩子很恐懼,可能妻子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就會引發丈夫的情緒大爆發。此時,丈夫成了“垃圾人”,開始“作”,妻子和孩子遭到侵擾,怎麼辦?“愛”很重要,理解他“作”背後的原因,找到自己還能夠堅持與他在一起的理由,用“愛”的包容和穩定面對他。以愛的語言,包括身體語言表達關心,説明他去做加強思維功能、讓觀念更有靈活性和彈性的調整,這些可以有效地減弱“作”的強度,降低“作”的傷害面。同時,調整自己的心態,確定他向我們丟垃圾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好,而是因為他信任我們不會拋棄他。
其實,人人內心都有或多或少的“作”,當我們瞭解到“作”真正會給我們帶來什麼-背離我們想要的,同時還要不得不面對“作”的後果,我們是否會更多地注意到自己的行為?別讓“作”破壞了我們的幸福。
但是他卻忽略了病人心臟的健康狀況,結果病人死在了手術臺上。院長罵他:“你怎麼手這麼欠,人家病人沒想做手術,你非勸人家做,你這不是‘作’禍嗎?”可是,在這個醫生的內心,懊悔之餘還有很大的不甘心,他認為自己有足夠的能力解除病人腿疼的痛苦,只是忽視了其他身體健康因素。而這個醫生之所以忽視病人身體的整體狀況,是因為他在那個時刻被自我神化催眠,過於自信,最終“作”出了悲劇。此外,我們會經常聽到,“別人家”的孩子、丈夫、妻子如何如何,人很容易把伴侶、孩子看成是自己的延伸價值,是自我價值的一部分,所以,自我神化需要伴侶、孩子配合,達成當事人的心理需要,如果沒有清楚的心理界限,就會脅迫伴侶、孩子來滿足自己內心的完美需求,那“作”也一定伴隨其中了。
一位追求完美的媽媽以兒子的優異成績為傲,當考上了重點大學的兒子自己辦退學回家時,她幾乎瀕臨崩潰:“為什麼會這樣?”兒子冷漠地告訴她:“從小到大你以我的成績顯擺自己,我成了你顯擺的工具,我現在不再做你的工具了!”到底誰在“作”?很顯然,媽媽“作”在前,青春期兒子“作”在後。
“作死”:死亡衝動每個人都有死亡恐懼,深深地埋藏在內心底層,以至於在意識層面並沒有覺察。死亡恐懼帶給人焦慮,面對這種焦慮,人的應對方式會有不同,其中就有以“挑戰死亡”“死亡衝動”的方式,試圖減緩或消除內心不斷膨脹的焦慮,如在禁止游泳的水域游泳、碰瓷兒、吸毒販毒等。這也是一種“作”,叫做“作死”。
2014年世界盃的賽場上,巴西對德國,7比1的大比分讓許多人難以置信,但那是事實。從心理角度理解,巴西隊無意識地“作”了一把,而且是死亡衝動導致的“作”。我們看到,巴西隊已經丟失了自己的獨特性,他們精湛美妙的桑巴風格遺失殆盡,教練自感自己的隊伍實力不足,又掛不住被評判的面子,恐懼失敗,太焦慮了,於是便策劃了一場瘋狂攻擊的戲碼,企圖快速打敗德國隊。這無異於一場投機冒險的攻擊,這種“作”法,在作風嚴謹、體能超好的德國隊面前必然是全線崩潰。
“作”成垃圾人:大腦短路,情緒失控在面對一般的問題和突然狀況時,人們通過比對以往解決問題的經驗,足以輕鬆應對。但是,遇到刺激事件或經驗中的創傷情緒時,人們往往會大腦短路,情緒失控,來不及思考就開始行動。幾句話不對付,就大發雷霆;開車上路,遇到被別而開逗氣車,謾駡攻擊……這些在旁人看來小事一樁,當事人卻怒不可遏,這種“作”就是情緒失控所致。
有一段時間裡,微信上盛傳有關“垃圾人”的文章,所謂“垃圾人”基本都是情緒失控的人。“垃圾人”帶著恐懼、憤怒、失望、沮喪、妒忌等等情緒,隨時爆發。如果他們是陌生人,我們很容易避開,可他們經常就是重要親人或一起工作的同事、合作夥伴,我們就很容易被影響了。
一個工作壓力太大而疲憊不堪的丈夫,帶著強烈的負性情緒回到家裡,他的臉色讓妻子很不舒服,孩子很恐懼,可能妻子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就會引發丈夫的情緒大爆發。此時,丈夫成了“垃圾人”,開始“作”,妻子和孩子遭到侵擾,怎麼辦?“愛”很重要,理解他“作”背後的原因,找到自己還能夠堅持與他在一起的理由,用“愛”的包容和穩定面對他。以愛的語言,包括身體語言表達關心,説明他去做加強思維功能、讓觀念更有靈活性和彈性的調整,這些可以有效地減弱“作”的強度,降低“作”的傷害面。同時,調整自己的心態,確定他向我們丟垃圾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好,而是因為他信任我們不會拋棄他。
其實,人人內心都有或多或少的“作”,當我們瞭解到“作”真正會給我們帶來什麼-背離我們想要的,同時還要不得不面對“作”的後果,我們是否會更多地注意到自己的行為?別讓“作”破壞了我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