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食癖又稱異食症, 是由代謝異常或心理疾病導致的。 兒童異食癖是指他們喜歡吃一些頭髮、泥巴、紙片、石頭等常人所不能吃且對身體有害的東西, 而且是不吃不舒服, 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習性的疾病。 幼兒期是異食癖的高發人群, 如果家長們發現孩子有異食癖的症狀應及時就醫, 不可大意。
7歲女孩患上異食癖 胃裡取出5釐米發團7歲的洋洋(化名)頭髮總是莫名其妙地減少, 半個月前, 她被媽媽帶到醫院檢查, 醫生一看都蒙了, 胃鏡顯示, 密密麻麻的髮絲竟然纏住了大半個胃。 洋洋接受了手術。 體內的頭髮團形狀像胃,
Advertisiment
據洋洋的媽媽何女士介紹, 第一次發現洋洋有吃頭髮的習慣, 是在洋洋2歲多的時候。 “我每天給她梳頭, 發現她頭皮上老是會有一小塊沒有頭髮。 ”何女士說, 每次洋洋頭上禿的地方都很小, 不容易發現, 他們以為洋洋是自己把頭髮扯下來後就扔了, 直到他們發現洋洋的大便裡面有頭髮絲, 才知道原來洋洋一直在吃頭髮。
何女士說, 洋洋從不當著他們的面吃頭髮, 有時候是在幼稚園吃, 有時候睡著了還習慣性的用手逮住頭髮往嘴裡送。 “為了糾正她吃頭髮的習慣, 我們甚至給洋洋剃過光頭。 ”何女士無奈的說,
Advertisiment
什麼是兒童異食癖:異食癖是指小兒在攝食過程中, 逐漸出現的一種特殊嗜好,
Advertisiment
研究發現,
Advertisiment
針對異食癖的治療, 臨床方面往往採取補鋅的治療方法, 通過食用一些鋅含量較高的食物, 如牡蠣、瘦肉、豬肝、魚類等, 必要時可口服鋅製劑。 中醫方面則將異食癖細化為積滯傷脾型、蟲積傷脾型、脾虛氣弱型等, 針對不同的症狀和類型, 以食補的方式達到健脾益胃、消食導滯的功效。 從心理治療的角度來看, 鄒醫生建議, 要重視心理疏導, 方能根治這一不良癖好。 家長要多與孩子溝通, 關心孩子的生活,
Advertisiment
不少醫生表示, 隨著衛生條件的改善, 異食癖的症狀已經越來越少見了。 但家長們仍應關注兒童對含鋅食物的攝取。 平日生活中多關心孩子的健康和衛生問題, 飯前便後勤洗手。 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不偏食、不挑食。 不咬指甲, 不吃髒東西, 不吃非食物性物品, 並要定期為孩子做健康檢查。
異食癖其實是一種心理疾病專家還發現, 發生異食癖的患兒也較多受到家庭破裂、父母分離、缺少情感關懷、受虐待、缺乏夥伴等心因性影響。 因此越來越多的醫生認為, 異食癖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 嗜異現象是一種心理失常的強迫行為, 往往與家長疏忽對孩子的照料或環境不正常有關。 剛開始時,孩子可能因為缺乏照顧,擅自拿取異物吃,日久成為習慣,變成不易解除的條件反射。因此,發現孩子有嗜異現象時,家長要多給孩子些關心,切忌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的異常表現,更不要對孩子施以責罰,甚至捆縛孩子的手足,這樣不但不能解除嗜異習慣,反而使他暗中偷吃不潔之物,後果更嚴重。
平常生活中,家長要經常注意孩子身心健康所需的基本條件,如提供全面營養,教會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挑食,不偏食。同時,還要注意精神食糧的供給,每天下班後,要有足夠的時間和孩子親昵、玩耍,以滿足他情感及心理上的要求,避免孩子向不正常的方面去尋求刺激和安慰。對年長的孩子可進行心理疏導,調整家庭環境及行為矯正治療。嚴重病例,要帶他去看心理醫生,並服用適量改善情緒的藥物。
家長,請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是兒童從出生到青少年階段接觸最密切的環境,對兒童心理發育的影響最大。和諧的家庭關係、父母良好的道德品德,充滿著愛的安定環境和豐富充實的生活使兒童獲得健康的心理。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模仿的榜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對兒童早期情緒和性格的形成有深刻的影響。溺愛和照顧過多會使孩子養成幼稚、膽怯、任性、粗暴、無責任心、社會適應性差、依賴性強的性格。如對孩子採取冷漠忽視或粗暴壓制的態度,則會使孩子的性格傾向於對人冷漠、孤僻、不合群,有時則有反抗、暴躁、執拗的表現。如父母對子女態度親切、講理、民主,則兒童大多情緒穩定、性格開朗、積極向上。父母對人處事的行為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孩子的心理健康跟家長的關注度有很大關係,經常受到父母關注的孩子則有利於養成開朗自信的個性。
乖乖網愛心叮囑:作為孩子的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各種心理問題和障礙時,要想方設法主動幫助他們及時解決,加強對孩子的關懷,要有足夠的時間與孩子親昵、玩耍,以滿足孩子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避免孩子向不正常的方面尋求刺激和安慰。
剛開始時,孩子可能因為缺乏照顧,擅自拿取異物吃,日久成為習慣,變成不易解除的條件反射。因此,發現孩子有嗜異現象時,家長要多給孩子些關心,切忌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的異常表現,更不要對孩子施以責罰,甚至捆縛孩子的手足,這樣不但不能解除嗜異習慣,反而使他暗中偷吃不潔之物,後果更嚴重。平常生活中,家長要經常注意孩子身心健康所需的基本條件,如提供全面營養,教會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挑食,不偏食。同時,還要注意精神食糧的供給,每天下班後,要有足夠的時間和孩子親昵、玩耍,以滿足他情感及心理上的要求,避免孩子向不正常的方面去尋求刺激和安慰。對年長的孩子可進行心理疏導,調整家庭環境及行為矯正治療。嚴重病例,要帶他去看心理醫生,並服用適量改善情緒的藥物。
家長,請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是兒童從出生到青少年階段接觸最密切的環境,對兒童心理發育的影響最大。和諧的家庭關係、父母良好的道德品德,充滿著愛的安定環境和豐富充實的生活使兒童獲得健康的心理。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模仿的榜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對兒童早期情緒和性格的形成有深刻的影響。溺愛和照顧過多會使孩子養成幼稚、膽怯、任性、粗暴、無責任心、社會適應性差、依賴性強的性格。如對孩子採取冷漠忽視或粗暴壓制的態度,則會使孩子的性格傾向於對人冷漠、孤僻、不合群,有時則有反抗、暴躁、執拗的表現。如父母對子女態度親切、講理、民主,則兒童大多情緒穩定、性格開朗、積極向上。父母對人處事的行為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孩子的心理健康跟家長的關注度有很大關係,經常受到父母關注的孩子則有利於養成開朗自信的個性。
乖乖網愛心叮囑:作為孩子的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各種心理問題和障礙時,要想方設法主動幫助他們及時解決,加強對孩子的關懷,要有足夠的時間與孩子親昵、玩耍,以滿足孩子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避免孩子向不正常的方面尋求刺激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