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奶瓶性齲齒該怎麼治療

“奶瓶齲”是嬰幼兒常見的一種牙齒疾病, 也叫奶瓶性蛀牙。 嚴重的奶瓶性蛀牙, 會造成飲食不便, 影響發音, 甚至將來恒牙的排列也會受到影響。

最近, 皮皮的婆婆總結出經驗:只要孫子一哭, 她就出動奶瓶“救駕”, 止哭效果非常好。 現在習慣成自然了, 皮皮不含著奶嘴就不肯睡覺。 可是, 另一件煩心事又接踵而至。 原來, 左鄰右舍的孩子大都在七八個月時長出了潔白的小牙, 可皮皮的小牙卻始終不見冒頭。 等到九個月時, 好不容易長出第一顆牙齒, 可是, 沒過多久, 原來潔白的牙齒卻慢慢變黃、發黑, 表面還有小塊脫落。

Advertisiment
這是怎麼回事呢?

奶瓶齲VS奶瓶;皮皮實際上是得了“奶瓶齲”。 奶瓶齲的發生與奶瓶餵養很有關係。 平時, 不少父母在哄孩子睡覺時, 為圖省事, 索性就讓孩子含著奶瓶入睡;或長期在夜間就寢前、孩子午睡前, 用奶瓶喂給孩子酸度高(如優酪乳、乳酸飲料等)、糖分多(如橙汁、碳酸飲料等)的食品。 由於孩子的睡眠時間較長, 睡著後口腔活動和唾液分泌減少, 口腔自潔作用降低;加之剛萌出的乳牙鈣化程度低, 牙質軟, 抗齲能力低, 細菌和食物殘渣更易附著於牙面。 如果不注意口腔清潔, 久而久之, 口腔的代謝產物就會堆積於乳牙表面, 並腐蝕牙釉質, 使之脫鈣、脫落, 出現色澤變化, 奶瓶齲就發生了。 倘若孩子本身就缺鈣或罹患佝僂病,

Advertisiment
由於牙齒鈣化不良, 更容易患齲齒。

奶瓶齲的健康隱患奶瓶齲重在預防。 對於哺乳期的嬰兒, 糾正不當的餵養方式是防齲的第一步。 給嬰兒喂代乳品時, 多數人都會選擇類比乳☆禁☆房構造設計、使用簡單方便的奶瓶, 但對由此帶來的健康隱憂卻瞭解不多。 奶瓶作為盛奶用具, 清洗和消毒起來都比較困難。 奶瓶口一般設計得比較小, 故奶瓶底的奶漬不那麼容易被徹底清洗乾淨。 嬰兒患腹瀉、鵝口瘡等疾病, 很多時候會與奶瓶不乾淨有關。 用奶瓶給嬰兒餵奶時, 奶嘴恰好頂在其齶部, 必然會使剛萌出的上門牙完全浸泡在奶液中。 口腔的適宜溫度條件, 帶有甜味的奶液, 都成為細菌繁殖的溫床, 如果清潔工作做得不到位,

Advertisiment
奶瓶齲就會悄然而至。

“以杯帶瓶”是很好的辦法;與奶瓶比較, 杯子可能是一種更好的餵奶工具。 它不但清洗、消毒更加方便、徹底, 帶刻度的奶杯同樣能對餵奶量一目了然, 使用起來也十分便利。 有醫學調查表明:用杯子喂哺孩子, 孩子患腹瀉、鵝口瘡、齲齒等疾病的概率明顯減少。 用杯子哺喂時, 如果寶寶較小可用小匙喂, 稍微大一點(1歲左右)可讓他自己喝。 開始時寶寶可能會感到不習慣, 不大願意接受, 不過慢慢訓練, 孩子還是能逐漸習慣的。

沒有長牙, 也存在患病風險;家有小寶貝, 家長每天都會不辭勞苦, 把孩子全身上下洗得乾乾淨淨的, 可是卻少見有認真為嬰兒清潔口腔的。 許多人可能會反問:嬰兒還沒有長牙,

Advertisiment
為什麼要清洗口腔呢?有人甚至會反駁:寶寶不是還要換牙嗎, 沒關係。 事實上, 嬰兒即使沒有出牙, 也仍然存在著許多導致患齲的危險因素, 如鏈球菌、細菌膜、奶瓣等食物殘渣, 加上嬰兒口腔分泌物特別旺盛, 如果不加以清洗, 不但會對已出的乳牙造成影響, 還會對其他乳牙的萌出不利。 一旦出現齲齒, 如果不及時處理, 等不到幼兒換牙, 就有可能發展至牙髓炎, 嚴重者病菌入血, 更可能影響全身。

所以, 對於嬰兒口腔的清潔工作, 十分重要。 如何預防奶瓶齲家長應該為嬰兒作好出牙前的營養準備。 在嬰幼兒出牙前, 注意給嬰兒補充維生素D和鈣製劑, 以促進牙釉質的發育, 增強抗齲能力。

對於哺乳期的嬰兒, 做好口腔護理和清潔工作非常重要。

Advertisiment
具體方法是:嬰兒取仰臥位, 頭部枕在媽媽的膝蓋上, 媽媽用左手扶住嬰兒的頭部, 右手清潔嬰兒的口腔, 同時觀察嬰兒的口腔黏膜、乳牙有無異常。 操作時, 媽媽可帶著指套刷或用消毒棉簽、消毒紗布, 蘸些溫熱、稍淡的鹽開水, 清洗包括牙齦內外、上下、舌面、上頜、雙頰部的口腔黏膜, 以及乳牙面在內的口腔各處。 若牙鄰面刷不到還可用牙線。 可早晚各1次為嬰兒清潔口腔, 直到幼兒會自己刷牙為止。

此外, 平時給嬰兒喂完奶後, 可再給嬰兒喂些白開水, 以助沖洗口腔。 嬰兒吃奶時間控制在10~15分鐘之內, 儘量不要在嬰兒睡覺前餵奶, 更不要讓嬰兒養成含著奶瓶睡覺的壞習慣。

父母要密切觀察嬰兒牙齒的發展和變化情況, 一旦發現有奶瓶齲的跡象,應及早帶嬰兒去口腔科就診。寶寶長牙後,父母應該定期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保證牙齒健康。

一旦發現有奶瓶齲的跡象,應及早帶嬰兒去口腔科就診。寶寶長牙後,父母應該定期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保證牙齒健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