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 午睡時某幼兒顯得很煩躁, 一連幾次提出小便的要求, 老師都依順了她, 並輕輕地撫拍她, 以幫助她儘快入睡, 但她煩燥的情緒一直沒有得到緩和。 第二天, 她神色緊張, 一連四次提出要小便, 老師都同意了。 當她第五次提出要小便時, 老師輕聲對她說:“你已經去過四次了, 肚子應該沒有水了。 ”但她堅持要解, 老師只好陪她去, 但確實沒有小便。 就這樣, 她一直沒有入睡, 煩躁的情緒伴隨了她整個午睡時間。 此後, 她小便次數越來越多, 最多時竟達32次, 有幾次間隔時間甚至不滿兩分鐘。 老師發現, 很多次她並沒有小便,
Advertisiment
於是, 老師向家長反映了這一情況, 家長告訴老師, 孩子在家裡沒有發生過類似的情況。 為了排除生理上的病因, 在老師的建議下, 他們帶孩去兒童醫院泌尿科作了全面檢查, 結果一切正常。 那麼,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發生這一反常情況的呢?
老師經過深入分析, 想到孩子的反常可能與她的一次尿床經歷有關。 因為那次讓她當眾丟了“面子”, 使她的自尊心大受傷害。 此外, 也可能與她的家庭教育不當有關。 該幼兒初入園時因過於戀母而哭鬧不止, 排他情緒較為明顯。 據瞭解, 她母親也沒有注重培養她良好的入廁習慣。 據此, 老師採取了相應的教育策略:
1、消除焦慮情緒, 提高自信心
Advertisiment
一方面, 老師告訴她尿床並不是什麼大事, 無需太介意, 許多小朋友也都發生過這種事。 另一方面, 老師注意尋找她的“閃光點”, 發現她的生活自理能力明顯優於其他幼兒, 便請她的媽媽寫了一篇有關女兒生活自理方面的文章, 並提供有關照片, 把它們展覽在活動室, 同時, 老師有意識地請該幼兒表演穿衣、疊被等生活技能, 這樣, 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她的自信心, 轉移了她的焦虛情緒。
2、培養控制能力, 提高意志水準
在音樂、繪畫和體育活動中, 老師有意培養她的意志力和控制力, 經常對她說:“再堅持一會兒, 你就會成功的。 ”“哇!今天你又成功了, 真了不起!”於是, 她做事的持久性增強了, 意志水準也有了相應的提高。
3、家園合作,
Advertisiment
首先, 要讓家長認識到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性, 建議她不要急著帶孩子去看心理門診, 而是積極與幼稚園合作, 要求一致, 確保教育的持續作用。 同時給予孩子更合理的母愛, 逐漸改變孩子的依戀情緒。
隨著該幼兒害怕尿床的緊張情緒的消失, 老師也得到這樣一個啟示:教育者要學會透過現象看到其後面深層次的心理或生理方面的原因、行為偏差。 同時, 盡可能爭取家長的配合, 創造家園一致的教育環境, 以避免孩子出現雙重人格。
專家指出, 孩子頻頻小解, 是一個典型的強迫心理反應。 強迫心理反應的基礎, 是過度緊張造成的焦慮。 從心理學角度看, 焦慮本身無好壞之分。 一個人完成一項需要意志努力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