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好動的寶寶更有天賦?

現代生活中, 家庭教育的難處常常在於無法提供寶寶足夠的活動空間追趕跑跳, 再加上城市空間的擁擠, 孩子常在幼兒階段就跟著大人不習慣動或動得不夠, 也因此容易造就許多孩子偏好靜態活動, 如:3C遊戲或看電視而不愛體能活動, 嚴重者甚至有發展遲緩的問題。

因此, 靜態活動與運動兩者不該有所偏廢, 爸爸媽媽應該從小就陪著寶寶多多活動、伸展肢體, 以刺激寶寶的大腦與肢體發展, 而音樂律動遊戲不失為一個簡單的方法, 讓寶寶在嬰兒時期就學著熟悉肢體的運動並認識自己的身體。

Advertisiment

人的大腦有一個機制, 意指大腦會在特定時間將沒有使用的大腦神經連結移除, 以將資源集中在較常使用的腦神經連結上, 而這個機制通常在三歲時會運作一次, 在6~7歲時會運作第二次, 因此, 若在寶寶三歲前給予大量的刺激, 如:多逗弄、多遊戲、多出去走走或多與寶寶說話, 促使大腦神經大量的連結, 幫助寶寶盡可能保留較多的腦神經連結;簡單的說, 在三歲前給予寶寶的刺激越多, 越有助於促進寶寶智慧發展。

音樂的選擇:許多爸爸媽媽會主動為寶寶選擇認為對他有益的音樂, 例如:莫劄特效應所帶來的莫劄特音樂風潮, 更好的方式是透過觀察, 找出寶寶喜歡或熟悉的音樂, 而非以爸爸媽媽的立場來選音樂,

Advertisiment
例如:對某些曲目, 寶寶會停下動作來聆聽, 或是只要聽到某些音樂, 寶寶就會開心地手舞足蹈, 都表示寶寶對這些曲目有所偏好, 而投其所好, 也較能引起寶寶的注意力與回應;當寶寶開始學走路時, 如果寶寶喜歡, 可以試試看讓他聆聽節奏明確的音樂, 例如:古典音樂中的進行曲, 可以鼓勵學步兒跟著節奏踏步走, 他會覺得有趣而更有動機邁步向前。

莫劄特效應:莫劄特效應於1993年由美國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所提出, 透過讓大學生聽完莫劄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後進行智力測驗, 指出莫劄特音樂能有效增加學生的的智力表現;而以色列一項研究也證實, 莫劄特音樂對於增加早產兒的體重具有正面影響, 可能原因來自于莫劄特重複性高且節奏明確的音樂結構。

Advertisiment
雖然對於莫劄特效應, 學者專家仍有不同看法, 但對於音樂有益於寶寶大腦的刺激、情緒的放鬆與動作的學習發展, 皆抱持高度認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