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環境中有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之分。 物質環境指的是學校的校園校舍、實驗設備、圖書資料、運動場地等。 精神環境指的是學校的校風、教學品質、教師的師德素養和教學水準、班集體的風氣、班內同學間的關係等。
從宏觀上講, “好”學校和“差”學校確實存在差異。 但是具體到某一個孩子, 這個學校是“好”是“差”, 並不全取決於學校, 還取決於孩子。
一個教學品質中等的學校, 對普通孩子是合適的學校環境, 而對超常少年則是不利的學校環境。 某些學校裡個別教師師德素養差, 有主見、自我控制能力 強的孩子不會受影響;沒有主見、心理脆弱的孩子,
Advertisiment
一個自主性、獨立性較強的學生, 在和同班同學交友中, 既可以學到他人長處, 還可以幫助比自己差的學生;相反, 一個內向、懦弱、膽小的孩子, 與同班同學交友, 和好的同學可以學好, 和壞的同學就會學壞。
成績中等的孩子, 進入“好”學校並不一定是好事。 “好”學校的教學進度安排, 往往比一般學校都快、學習任務重, 中等成績的孩子在這種學校會跟不 上教學的進度, 心理壓力大, 最後導致孩子成績下降。 即使孩子有一點兒進步, 但由於這種學校整體水準高, 孩子的微小進步顯示不出來, 孩子的名次仍舊靠後。
Advertisiment
如果中等成績的孩子進入一個中等水準的學校, 他可能始終處在班級的前列, 心理上會經常產生成功後的喜悅, 對孩子的成長十分有利。
所以, 有些家長盲目擇校, 實際上是不懂這個道理, 以為孩子進了“好”學校, 就一定可以學得很好。
社會環境很無奈
和學校環境一樣, 社會環境的好壞也不是絕對的, 和孩子的具體情況相關。
一個心理素質好的孩子, 一部差的電影、一個壞的朋友, 並不會給他什麼壞的影響, 他有自覺抵禦的能力;一個心理素質差、自覺性差的孩子, 一種好的社會風氣、一本好的小說, 也難以給他產生好的影響。
所以, 要教育好孩子, 不要和孩子一起去埋怨學校,
Advertisiment
在客觀實踐中, 就在我們某些人天天埋怨學校、埋怨社會的時候, 另一些人的孩子已經成為優秀學生脫穎而出了。 為什麼一樣的學校, 一樣的社會環境, 他的孩子可以成功, 你的孩子卻走下坡路了呢?
更何況, 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對孩子的不良影響, 不是一兩個家庭能扭轉和克服的, 作為一個普通的家長, 我們沒有能力改變學校、改變社會環境。
雖然我們可以給學校提建議, 許多學校都在召開家長會, 還辦起了“家長學校”, 徵求家長對學校的意見, 不過作用微乎其微。 國家各級管理部門也都在 治理社會環境上下工夫,
Advertisiment
所以, 家庭教育中父母能做的就是隨時注意社會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是不良影響就堅決予以糾正和清除;是好的影響就給予肯定, 讓其發揮作用;提高孩子自覺抵禦不良環境影響的能力。